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文化实践育人举措研究

2023-12-25 22:13贾洪梅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环境设计举措

摘要:目的:文章研究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文化的实践育人举措,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培育目标。方法:文章通过论述,阐明环境設计专业涉及的环境营建对全民的传统文化意识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育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阐述专业教师树立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是实践育人举措的重要保障。结果:文章提出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文化实践育人举措,包括构建传承文化形式、强化文化内核、拓展传统技艺三个层面的实践育人框架,从目标、过程、实践三个要素深化实践育人内涵。实现的具体方法包括探索实现路径、整合传统文化育人团队、丰富实践教学活动、个性化实践育人等。结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是实现实践创新育人的多维度生态系统,明确育人主体的功能定位,最终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目标,培育文化自信。

关键词:环境设计;传统文化;实践育人;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3

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哲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运用传统文化体系指导环境设计领域的实践有了更广阔的空间[1]。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国“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于2010年列入该名录,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竞争的重要战场。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1 传统文化教学的理论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独特标识,是时代精神的路标,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容器”、民族文化样态的“活化载体”、中国特色文化要素综合展现的“场所”[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实践中敬畏历史,传承与延续传统精神与文脉。研究中国建筑与环境的特有理念,能够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哲学、自然、美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中国建筑与环境中的文化基因以及当代文化自信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树立以人为本、顺应自然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 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价值

有些现代建筑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大量的传统建筑得不到保护,仿古建筑不伦不类。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建筑文化、技术艺术的人才教育浮于表面,不成体系,专业教育忽视了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由于现在的传统建筑文化只在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因此部分院校重视程度不高,大众对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的理解较为片面[4]。周边国家(日本、韩国、越南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对外输出的强大魅力。韩国“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成功申遗的事件须引起警惕,文化输出的同时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大保护力度,以免青少年在文化根源认同上产生偏差。

基于此,须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提取相关元素,梳理实践育人体系,系统地融入大学建筑环境设计等专业教学中,并为开设相关文化艺术选修或跨专业课程提供思路。

3 树立传统文化育人理念

专业教师须转变思路,不仅要从教书育人的层面出发,还要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较高的新时代大学生。目前,文化育人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育人成效日益显现。传统文化育人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方法等新需求,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专业教师队伍需要不断开拓思维,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强化育人功能,建立多维度的全面育人生态,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传统文化由于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足以作为一个核心系统来重塑和构建新时代环境设计的教育理念、审美范式和方法体系。在学生自我知识构建、学校系统学习、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培养模式中,传统文化恰是这个多维学习的共同灵魂。

高质量文化育人的主体不应是个体的人,其不仅包括育人主体,还要求提供育人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区别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生态体系,并不断进行优化[5]。教师、管理者、教辅人员等不同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差和资源差,同时也存在多渠道信息流。育人主体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为确保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协作。而专业教师是最佳的沟通桥梁,教师在文化育人中不能缺位,学业导师也是基于这一目标设立的,但是其工作职责与范围不能涵盖专业教师实践育人的空间领域。

高质量文化育人需要的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活”系统,多渠道的育人主体须贯彻育人行动,激发育人效能,并不断完善、革新、发展,这是推进高质量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专业教师不仅是这一系统的主体,也是实现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保障。

4 传统文化实践育人举措

信息科技的普及使知识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多元的,个人化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更乐于通过网络获得快餐式的知识拼盘,对课堂知识的依赖度降低。教师的教学在适应这一变化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获取知识时无法完全正确辨别真伪,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在传统文化实践上的育人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4.1 构建传统文化实践育人框架

传统文化实践内涵包括传承文化形式、强化文化内核、拓展传统技艺三个层面[6]。

第一,文化形式层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是外显的,通过变形演绎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促使建筑物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与艺术层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第二,文化内核层面。文化内核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居住环境持有特定思维,有时通过约定俗成的具体做法规范人们的行为范式,有时是通过具象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也有深植于思维深处,却产生无形影响。

第三,传统技艺层面。传统文化实践内涵还需要拓展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可借鉴传统建筑文化逻辑,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文化实践要围绕传统文化内涵,从目标、过程、实践三要素构建育人框架。以学生的文化自强为目标,以过程有效实施为依托,重视传统文化实践实施举措,架构一个闭环的教育模式。

构建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的实施框架,制定从传统文化认知到传统文化解构再到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逐步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7]。学校教育的考核重心是学生的培养效果,教育的目标应从专业学习转向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也不再是课程设置,而是基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实践[8]。

过程是指注重育人全过程陪伴,参与学生的专业认知、知识系统构建、学业规划、设计实践、就业指导等过程。

传统文化育人效果需要在实践中实现。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也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内容包括社会调查、古代文化考察、设计实践、劳动实践、文化研讨等,教师不仅要参与这些过程,还要不断完善自身学识,总结经验。

4.2 探索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整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育人中的比重,有效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了解年轻人的娱乐休闲方式,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多媒体或社会实践的渠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通过讨论学生了解的热点事件、喜爱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以及成功的建筑设计案例,促进正能量文化传播。通过教学讨论,厘清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要点。

第二,在实践手段上,教师可抱着共同研习的心态,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保持与学生的思想同频,在年轻人熟知的领域寻找共同话题,提供设计选题参考,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总结传承和创新的方式方法。

第三,在跨专业融合中,传统文化是一根纽带,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剖析、阐释、融合以及创新。可以设置跨专业研究课程,例如,设置环境设计专业与动画专业的跨专业选题研究,将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组队,选择两个学科交叉的课题进行研究和设计创新。再如,剖析动画影视、游戏的传统文化表达、建筑场景的应用特点以及不同文化融合的手段,利用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结合动画专业的故事架构能力,分工协作进行游戏或动画中的场景设计和建模。联合土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组队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学科竞赛,研究分析古代建筑安全设计的方法,结合特定主题进行建筑与环境设计创新。

4.3 整合传统文化育人团队

第一,由专业教师牵头,跨学校、学院与专业领域组建合作团队,加强环境设计与动画、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的融合,还可以加强与机械、汽车、土木、管理、计算机、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的联系,让传统文化融入更多工科领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适应新的国家学科门类调整。

第二,合理架构专业教师队伍的育人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前提,具有文化育人意识是根本。以学科竞赛为例,一是组成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代练,指导学生合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的作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4 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专业教师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强调实践育人。专业导师应进入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交流,开设实验课程,尝试劳育与美育结合的多方位教育模式。新时代的教师育人工作不应再局限于课堂授课、课下谈心等传统的育人形式,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立服务团队或平台,协助其他专业教师做好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以环境设计类专业为例,教师团队可开展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组织研讨论坛,科普版权知识,分享竞赛经验,开展专业竞赛宣讲分析会。二是组织艺术推广活动,在公众场合举办作品展、“非遗”艺术展演等活动。三是举办艺术开放日活动,接待对传统建筑文化感兴趣的社会群体进入学院参观、旁听课堂等。四是开设劳育项目,践行将劳育与美育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方式,并进行项目展演。五是深入传统村落进行古建考察,在测绘中加深对建筑形式的理解与感悟。六是积极参与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各类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眼界。七是积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教师开展教学能力竞赛提供必要的帮助。

4.5 个性化实践育人

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指导学生建构个人知识结构,制定学业发展规划。导师团队须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比赛和科研项目的攻关,丰富学生的实践經验。新时代的育人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个人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不能一味强调智力性知识的获取,而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亮点和潜在特质,培育特色创新团队,使每一个学生在团队建设中都能发挥独特作用,从而获得认同感并建立文化自信。

5 结语

育人工作,强调共生、协同的生态理念。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是实现实践创新育人的多维度生态系统,需要汇聚各方资源,形成良好互动的情境,明确育人主体的功能定位,构建传统文化育人的合理模式,提升综合育人效果。本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讨文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传统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总结专业教师树立传统文化思政育人理念是实现文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保障,梳理传统文化实践育人举措,最终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目标,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任国亮,程和平.传承·融合·创新:地域文化背景下建筑的自信前行[J].住宅与房地产,2017(3):4-5.

[2] 郭建宁.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4):11-14.

[3] 王亚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研究[J].延安:延安大学,2020:49.

[4] 刘作.传统建筑教育应当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古建园林技术,2018(9):90-93.

[5] 王胜本,刘旭东,李鹤飞.新时代高校服务育人:重要价值、优化图景、推进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1):53-59.

[6] 倪伦,甘坚强.“两学一做”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5):150-151.

[7] 刘彦红,陈娟.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5-90.

[8] 贾倍思.从“学”到“教”:由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看设计教学行为和质量[J].建筑师,2006(1):38-46.

作者简介:贾洪梅(1976—),女,辽宁抚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环境设计举措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