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23-12-25 01:23陈海菁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

摘要:目的: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复兴乡村,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的弊端逐渐显现。而随着艺术的公共性、社会性等得到艺术界的推崇,部分艺术家长驻乡村。基于越来越多成功的艺术乡建案例,盘活乡村、活化乡村的美好蓝图被人们所熟知。艺术乡建的出现为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景观、传承乡村文化提供了新路径。方法:文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从信任、网络和规范这三个维度,阐述当前乡村旅游的困境及艺术乡建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赋能。结果:社会资本的缺失是阻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内部因旅游的介入而产生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导致社区内部主体关系网络难以形成,最终导致政府机构在政策制度制定或实行上面临较大的困难。而艺术家的参与可以拓展乡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增量,一方面,艺术家掌握的话语权和社会地位增强了他们的号召力,村民更容易信任他们,另一方面,艺术乡建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导向,且尊重村民的主体权。结论:对遇到发展瓶颈的乡村旅游地来说,合理有效地利用艺术乡建来增量社会资本,有利于盘活乡村文化,激励农户主动参与。

关键词:艺术乡建;乡村旅游;社会资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裹挟下,我国乡村长期面临劳动力流失、土地失耕等问题。我国乡建历史上的3位关键人物——晏阳初、梁漱溟和费孝通对乡村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现代化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乡村为代价[1]。晏阳初提出“除文盲、做新民”,宣传平民教育,意识到将教育带到乡村的重要性[2]。梁漱溟提出要创造新社会制度、新文化的“乡村建设”[3]。费孝通则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农民生计、工业下乡、区域发展等问题。他们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念影响至今,但这些乡建路径最终都未能继续走下去,究其原因是没有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直到乡村旅游興起,其让乡村重获发展机遇,但从实践不难看出,游客逐渐对乡村旅游出现了审美疲劳。当前,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乡村商业化氛围浓厚,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淳朴气息逐渐消失。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发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户的收入,改善农户的生活,但是由于市场选择或管理问题,因此大多数农户在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和自主权。而艺术乡建的出现,使人们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农户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入手,浅析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1 社会资本理论:乡村社区发展的理论框架

1916年,法国学者哈尼范在研究基层乡村社区时首次使用社会资本概念。社会资本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包括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3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学术界不少学者基于此展开学术研究,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批评三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和具有错误的指导性[4]。布迪厄主张“关系”的首要地位,认为社会资本具有高度的自我增值能力,如果能够得到高效、高质运用,那么将具有高度的生产性[5]。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功能产生,是具有各种形态的实体,且具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即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和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6]。普特南则把“公民参与”“群体互动”纳入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中,强调社会资本能动性特征,他在《美国社会资本的消失》一文中提到信任、网络、规范等社会特征有助于促进个体行动者更加有效地为了共同目标而达成共同的行动[7]。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嵌入性、易接性和使用这3个要点,主张个体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在社会资本理论应用层面,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社区的保护、参与中。例如周济南等(2021)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系统审视了城市社区的合作治理,理念层面、结构层面、制度层面、工具层面增量社会资本,有助于矫正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问题[8]。王勇等(2021)从社会资本视角切入,建构了社会资本与名镇保护之间的分析框架,发现保护背后的社会资本困境和内在根源[9]。

2 社会资本缺失:乡村旅游的困境分析

2.1 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城乡壁垒逐渐被打通,因此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尤其在乡村进行旅游开发后,乡村打造出各类景观依托型、文化依托型等旅游目的地。这为乡村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其带来的负面后果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资本、素质不高的部分游客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原本淳朴、单纯的村民对外来人员产生了较强的戒备心理。创业者大量拥入乡村,导致乡村社区内部的关系结构愈加复杂,突破了曾经由血缘、地缘形成的差序格局,而村民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也难免因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产生嫌隙。

2.2 主体社区网络不完整

传统的乡村一般是由血缘、地缘形成的熟人社会,村民大多同宗同族,存在亲属关系。但是随着资本和创业者的进入以及当地人外流,一些旅游乡村内部形成了各类利益团体。值得注意的是,外来者大多以期望快速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很少考虑其行为对乡村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信任问题,因此乡村社区中各利益主体更加难以形成紧密联系。这无疑也让相关政府部门开展管理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既要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又要促进乡村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而让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有益于地方治理,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充分尊重村民的前提下,艺术家成为受到村民认可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号召人和倡导者。

2.3 制度规范不完善

乡村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大类,以法律法规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与以乡规民约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相互补充,呈现出多维交叉、互动博弈的特点。科学构建制度规范,有助于强化乡村治理效果。乡村一般有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其为国家正式制度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乡规民约难以及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逐渐被新的制度规范所取代。不少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的村民频繁流入或流出,外来商户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极不稳定,导致外来者频繁更替,这样的社会结构注定难以形成内部非正式的规定,更难以落实,只有正式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但这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想要通过艺术家带动乡村发展的计划,只停留在吸引艺术家入驻乡村的层面,没有进一步推进后续合作等。艺术家难以仅依靠自身力量发动村民参与艺术活动,这要求当地政府积极履职尽责,发挥关键作用。

3 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

3.1 何为艺术乡建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最早在日本得到成功推广,二战之后,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本乡村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政府颁布各类政策以助力乡村发展与复兴,如日本提出“新农村建设”构想和“一村一品”运动。在政府的组织推动下,日本通过艺术家介入乡村,带动村民参与,实现了乡村和村民价值的重塑,并且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这两个艺术祭的策展人北川弗朗先生就曾表示:“大地艺术祭的初衷,并不是艺术品的展示,而是‘祭祀,祭祀是日本的文化体现方式之一;这些艺术祭的举办也是为这些已经无力办祭祀的高龄化偏乡办祭奠;本质是为了让在乡村中的爷爷奶奶开心起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打破我国乡村目前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前提到乡村,不少人可能将其与落后、野蛮等联系起来。但是基于艺术乡建的理念,艺术家们认为乡村具有丰富的文化、美学价值,农民所掌握的农耕技能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艺术乡建更被视为乡村发展的第三条路径。

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要根植于深入理解和吸收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并在合理范围内转化乡村审美的商品化价值,最终构建形成融合共生关系。艺术乡建的重点并不在于艺术家在乡村中创造出多少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乡建,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时至今日,我国也出现了不少艺术乡建的代表性实践案例,其中较为出色的艺术乡建带头人渠岩、左靖、靳勒等,他们扎根于中国的各个乡村,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打造出了不少以艺术带动乡村发展的成功案例,但是也有不少乡村难以推进艺术乡建,艺术乡建并不存在成功范式或固定公式。

3.2 艺术乡建增量社会资本

社会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民是否愿意付出信任或依靠他人的建议而行动,这将约束或刺激村民在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心理,进而对村民参与集体行动产生相应影响。信任是各方能够促成合作、形成集体的基础。艺术乡建得以实践和贯彻的基础是扎根于这片土地去了解村民真正的需求,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正确理解,进行艺术再创作,以促进乡村的文化振兴、经济振兴。其中必然少不了各个利益主体间建立信任关系。

社会网络也是共同组织成员间的嵌入关系构成的人际资源网络,强调人际关系的互动和联系。艺术乡建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还需要村集体、设计师、政府单位、村民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更大层面的社区参与。艺术家充分融入乡村,调动村民主动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有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村民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建立的社会资本以及进城之后基于业缘关系建立的社会资本。乡村艺术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是吸引艺术家进入的关键因素,这也为艺术创作和介入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有效途径[10]。艺术家不仅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为乡村提供相应资源和发展机会,优化乡村的经济结构和提升乡村文化审美[11]。艺术家凭借自身的艺术审美和再创作能力,以艺术化的形式将乡村文化、人文历史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使更多的外来者能够直观、深刻地理解乡村文化和历史,形成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对话的有效载体。同时艺术创作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吸引力,有助于促进当地旅游宣传和开发,吸引更多的艺术和旅游爱好者前往,带动当地旅游增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想在乡村社会建立法治秩序还必须使民众对法律法规产生认同感,愿意从心里接受法律、利用法律”[12]。新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和任务,政府应当做好的是“服务”,而非“掌舵”,只有多主体的社区参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社区达到善治的效果[13]。得到民众普遍认可的规范制度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和促进民众的自我约束。

4 结语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切入,分析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困境,以及艺术家参与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发现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因此乡村旅游面临着发展困境。而由艺术乡建的成功案例可知,艺术乡建能够增量乡村中的社会资本,促进村民主动参与,拓展乡村社区的社会网络,彰显村民的主体地位,从而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本文仅从理论视角分析社会资本理论下,乡村旅游在信任、网络、规范这三个维度面临的困境,以及艺术乡建能从哪些方面缓解相关矛盾。本文缺乏相应的实证和具体的案例阐述,所以在之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尝试从量化的角度去测度艺术乡建的社会资本,以作为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材料。

参考文献:

[1] 李烊,刘祖云.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回眸、反思与展望:以梁漱溟、晏阳初和费孝通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22,41(2):122-135.

[2] 徐珍珍,邵建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92-96.

[3] 程良宏,李蓉荣,孟凡丽.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兼论梁漱溟在乡村推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历史进路与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84-91.

[4] 托马斯·福特·布朗,木子西.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2):6.

[5] 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6):4.

[6] 科尔曼.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的创造[J].知识与社会资本,2000(11):17-41.

[7] 哈利维尔,普特南.美国社会资本的消失[J].政治科学与政治学,1996,29(2):138-138.

[8] 周济南,罗依平.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矫正:一个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J].湖湘论坛,2021,34(4):118-128.

[9] 王勇,熊惠,李广斌.社会资本视角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困境研究:基于苏州周庄、锦溪、黎里3镇调研[J].地理科学,2021,41(7):8.

[10] 谢仁敏,司培.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J].四川戏剧,2020(6):28-32.

[11] 焦彦,陈冰.艺术家移民在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场域理论[J].旅游學刊,2022,37(8):26-39.

[1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94-395.

[13] 李雪萍.社区参与在路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8-80.

作者简介:陈海菁(2000—),女,贵州凤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产业、农业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新业态“亲子农场”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研究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景观设计探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集中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