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出现了各种矛盾与危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但很多乡村地区的景观规划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的传统文化和特点,无法适应地方社会整体发展需要。通过规划设计优美的乡村景观,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使乡村自然与文化、经济、社会融为一体。方法:借鉴共生理念,构建多元的景观社区,采用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法,以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恢复。结果:文章首先对乡村、乡村景观规划和共生理论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分析当前乡村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将共生理念融入项目设计中,在充分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多元化、符合乡村居民与旅游者需求的公共景观空间。结合乡村特色,展现乡村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为乡村的农业与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景观空间,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结论:共生理论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应用共生理论可以实现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乡村环境。
关键词:界头塘村;乡村景观;共生理论;景观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乡村的美丽风貌不仅关乎村民的生计,更关乎他们的幸福感。然而,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仍停留在表面的美化上,只注重外表装饰,而忽略了内在的文化内涵,无法真正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景观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独特的、融入了本地风情和历史的景点,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独特风貌,展示了当地的历史和传统。这种景点通常包含着独一无二的元素,能够为游客呈现独特的视觉盛宴。为确保乡村的独特与美丽,在开发的同时应努力修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繁荣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一定景观行为形式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乡村景观是一种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具有显著的田园特色。乡村景观首先表现为一种格局,是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景观最主要的表现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而历史的记录则成为乡村景观遗产,成为景观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1]。
绝大多数乡村以农业、森林、捕捞、畜牧等经济活动为主,从而构筑起多样的土壤资源,形成了多样的自然风光。乡村的历史文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深深植根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乡村各方面都充满活力,其中包括聚居点、传统风土人情、当地方言、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
2 乡村景观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许多学者开始重视以乡村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和景观规划实践。要想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景观,就必须建立一个以全局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规划系统,对乡村景观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规划。乡村景观规划结合各学科的研究理论,以自然、人文等景观特征为依据,体现其文化特色,发掘其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乡村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这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乡村的生存条件变得恶劣,村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因此,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3 共生理论
共生概念最早起源于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集中在动植物、真菌等生物体之中。共生(Symbiosis)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在生物学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不同种属生物和谐生存,是生物体一定程度上永久性的物质交流与联系。后续生物学家如马古利斯等提出,生命具有自组织和能动性,能够主动形成和改造自身所处环境[2]。
4 界头塘村景观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鄉土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受城市建设标准及规划方法的影响,村民将城市中的事物视为现代与文明的标志,在规划和建设乡村时,往往一味模仿城市的设计手法,忽视了乡村地域特色的人文价值,造成乡村地域特色缺失。
4.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方面,开发者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对乡村进行大量的开发和建设,造成乡村地区各种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一些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不科学等,也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4.3 缺乏系统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目前,已有许多地方对乡村景观进行了规划建设,但整体规划层次很低,主要表现为:乡村布局千篇一律,盲目追求城镇化的层次布局;景观设计师忽视了乡村的生态特点,未能很好地传承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缺乏地方特色。
4.4 缺乏经济支撑
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金来自政府。有些乡村缺少本土的工业支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4.5 乡村原住民参与度不高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原住民本应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由于村民的文化素养较低,思维模式比较僵化,认为乡村的发展和改造不受政府或部门机构的控制,因此乡村环境的变化远远超出乡村的承受能力,许多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当地的特色文化也随之消失。
5 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与原则
5.1 设计策略
5.1.1 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景观资源
要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特色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有利于吸引游客。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景观类型和生态风貌,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景观资源,并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更加丰富。
5.1.2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界头塘村的乡村规划与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社会利益等长远利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
5.1.3 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界头塘村要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保护原始的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避免过度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景点,坚持绿色发展,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景观。
5.1.4 促进旅游业发展
界头塘村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把乡村建设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把景区与特色产业有机融合,通过乡村建设与旅游业的双向互动,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核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达到多赢的目的。
5.1.5 改变工作模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得到了推广,这能使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充满责任心,主动保护周围的环境。为有效应对当下的挑战,应摒弃传统思维,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乡村景观建设,如“微田园”的更新、改造等。
综上所述,界头塘村的景观规划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乡村规划与产业改造,促进旅游业发展,强化管理与服务,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
5.2 设计原则
5.2.1 尊重自然环境原则
自然景观是界头塘村现有的景观特色。可以将界头塘村特有的竹林景观与农田景观相结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乡村特色景观。
5.2.2 景观多功能性原则
景观多功能是将乡村建筑、农田、道路等一系列现有的乡村景观相结合而构成的立体景观空间,并且能够利用景观小品的重塑功能,构成特色鲜明的景观空间,如开阔式的景观空间、半封闭式的景观空间、全封闭式的景观空间等,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界头塘村在景观设计方面可以考虑一处多用,使景观利用最大化,使乡村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5.2.3 整体性原则
以多元共生的乡村景观规划为基础,确保乡村的完整性,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应根据资金状况、景观的保护需求等,立足全局,结合各种景观要素,展开综合规划,确保建设基调的协调统一。景观设计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应重视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5.2.4 生态景观营造原则
一是创造富有特色的竹林景观,供游客拍照游玩、互动参与,近距离欣赏竹林,深入感受乡村不一样的美;二是适当扩宽乡村道路,让乡村道路富有曲线性,在道路两旁打造植物景观空间,在建筑周围栽种植物,形成多种植物混合搭配的画面;三是建设生态停车场,将园林绿化空间与停车空间有机结合。
5.2.5 地域性原则
我国乡村面积广阔,并且每个乡村的特点各不相同,各有优势,但很多乡村对自己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挖掘不够,只是单纯模仿其他乡村,造成了“万村一面”的现象。在设计乡村景观时,要深入剖析界头塘村的特色,充分发挥界头塘村的地方文化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乡村景观。
5.2.6 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和建设乡村,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在规划乡村景观时,必须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不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还体现在环境与生产之间。生态性是乡村景观的基础特征,保持乡村景观的生态性,是乡村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5.2.7 以人为本原则
共生理论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加强对自然因素的综合考量,又要分析人文因素,注重村民的感受,增强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构建和谐家园[3]。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强化整体布局,建设更多服务设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增强环境设计的前瞻性,以科学的方式展现地域风情,让村民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提升人文素养。
6 结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水平随之提高,在此基础上,运用地形、水系、植物、乡土元素、配套设施、道路交通规划、生态旅游开发等设计方法,能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道路交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要注重外在的美化,更要注重对内在文化内涵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宜居、绿色的家园,人们才能获得更健康、安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2] 王慧,孙磊磊.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1):98-100.
[3] 玄颖.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鞋类工艺与艺术,2022(19):155-157.
作者简介:王亚茜(1997—),女,湖北鄂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