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漆艺选修课程教学探究

2023-12-25 01:23马蕾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美术学漆艺师范

摘要:目的:结合对漆艺创作的深入思考,分析综合类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在漆画教学方面存在的过于注重创作技法而忽视师范性培养的困境,为合理、良好地开展漆艺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照。方法:文章通过技术与艺术并存的漆画和培养审美与感知的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从漆画本身出发,讨论大漆材料的致敏问题和由课程设置或应对材料不当造成的干燥时间不可控现象。另一方面,从课程本体出发,学生对漆艺课程的审美认知同时受到艺术的独特性和课程时间的限制。学生不仅要在恒定时间内学习如何创作,更要学习如何通过创作传达情感。在感知課程的教学性方面,首先应重视对学生漆艺术独特审美感知的培养,在学生了解并逐渐接受这项艺术的创作方式后,再着力于方法的传授,课程感知也因此成为这门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以对不同画种的思考去进行创新性创作。结果:在固定的课程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漆画创作,并对整体的课程时间与漆画的阶段性进行了调和。结论:漆艺的课程教学应重视专业交叉、跨学科的思维,打破专业壁垒,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性思维。对美术学(师范)学生的漆艺选修课程进行分析,采用多学科思维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还能增强当代漆艺的外延性,为该类艺术课程的设置提供重要参照。

关键词:漆艺;美术学(师范);综合类院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漆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的造物哲学与美学,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体现新的时代风貌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现代漆艺包含平面、立体、空间三种形式,是对传统漆艺的继承,以及与当代审美品位的融合,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不过,现代漆艺的发展,在综合类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课程教育中却面临着一定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传统艺术门类中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漆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影响了相关学院的课程规划;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师资去延伸该领域的外延,而这种情况进一步导致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漆艺选修课程的归置出现更多问题。基于此,本文试结合笔者的漆艺授课经验和参展经历,探析综合类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漆艺选修课程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1 漆艺课程设计在美术学(师范)专业中遭遇的困境

漆艺课程大致分为平面漆画教学和立体漆器教学,由于漆器制作工艺相对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所以在学时较短的选修课程中,教学目标主要以小幅漆画创作为主。过去,国内在漆画理论和创作观念方面的宣传不够,许多漆画教材过多复述漆画的工艺性及材质美感,导致许多初学者把对漆画材质美和工艺技巧的追求作为漆画创作的根本,忽略了绘画艺术最本质的因素。参照美术学(师范)的专业特性,漆艺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兼顾艺术创作和教学课程训练两方面内容,如何处理绘画技法和审美教育的平衡,以及如何在技法的基础上兼顾对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首先,在绘画技术传授方面有所不足。漆画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绘画领域,与传统中国画、油画、粉彩画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有着独特的绘画技法,同时对绘画材料也有较高的要求,是工艺性与绘画性并重的画种。正如罗丹所说,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永远无法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由于对漆材料缺乏认知,大多数非专业类艺术院校的授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材料特性的限制。可见,材料运用本身就是漆艺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材料作为语言的媒介也会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

其次,综合类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暂未形成良好的技法与教学结合的授课方式。席勒曾指出,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发展成为理性的人,必须首先变成审美的人[1]。漆艺教师作为教学模式中的审美中介,不仅具有吸收感性认识的能力,同样有“净化”成为理性人的可能。不过,当下的漆艺选修课程安排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即缺乏实践性与可操性。从美育的立场来看,作为审美人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绘画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应了解基础教育中对该专业的需求,以此明确美术师范生的培养方向,完善漆艺选修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方式,推进师范的专业导向。

最后,从学生视角来看,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在培养教师意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即对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身份更为认同。总体来看,师范专业的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专业学习的阶段,而要注重培养敏感的职业素养,将所学技能转化成教学能力。如有论者所说,“当代高校漆画艺术课程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优秀的审美水平、健全的思想人格作为具体教学任务”[2]。素质教育要求内在包含作为主体的接受与作为客体的传授,即兼顾学科性和师范性的特点;表现在师范生身上,则应掌握所学工艺的基本教学方法,具备课程设计、作品分析能力。

总的来说,漆艺被设为艺术专业选修课程的时间较短,在美术师范专业中的推行也处于初期阶段,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功能却不能被忽视。因此,对该专业课程的安排必须具备应有的重视。现有困境基本如下:第一,学生缺乏对材料的认知;第二,学生培养与社会的具体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第三,未能合理处理技术与师范的协调。下文结合笔者一定的教学经验,继续讨论如何在当下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

2 技术与艺术:漆艺课程的审美能动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拟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析相应策略。南通大学的漆艺选修课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第一学期(48学时)。漆艺课程主要以学习天然大漆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平面漆画教学和立体漆器教学两部分。漆器制作的工艺技法相对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和制作,所以选修课程主要从专业漆艺课程中抽取或提炼一个小的单元板块进行教学,以小幅漆画创作为主。由于天然大漆的材料特性,在教学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材料致敏、干燥时间不可控、材料不可控的状况,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艺术性。

第一,漆材料的致敏性问题。漆艺课程所需的原材料——生漆,具有防腐、耐磨、耐高温等特性,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以及水分构成。不过,其中的漆酶虽可促使漆液干燥成膜,但也会导致皮肤接触性过敏,造成“漆咬”的状况。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首次接触大漆的学生身上,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所以,如何有效地完成课程内容,创作出优秀的漆画作品,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预防漆过敏。从防护方面来看,应避免与漆的直接接触,做好涂抹护手霜再佩戴手套、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正确使用刮刀调漆,及时处理好余漆和桌面。在上课过程中,须通过整体详解、示范以及个别指导,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以避免致敏现象。

第二,材料和干燥时间的不可控问题。生漆属于漆树上的天然汁液,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漆都有一定差异,虽然这种差异让漆艺作品的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增强了用漆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是初学者会遭遇的一道重要障碍。由此,漆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对教学效果和进度也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对材料特性进行预先实验,然后在课程教学中对具体环节进行指导,助力学生完整地把控创作,结合各自的不同专业方向,激发更多灵感。

第三,课程安排时间造成的干燥时间拖延问题。部分漆艺选修课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第一学期的后几周,该阶段天气较为寒冷,不利于大漆干燥。同时,由于相关教室的设备不足,缺少荫房来维系大漆稳定干燥,所以会拖慢课程进度。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最初上漆艺选修课时,选择搭建了简易的荫房,教学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完成一张简单技法板。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仅对学生进行了基础技能训练,缺乏对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笔者以为,对于这种问题有以下解决渠道。首先,引领学生了解漆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漆材料的基本特性;其次,选择最基本的创作技法尝试,在实践中掌握漆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法和技能规范;最后,将工艺技法有意识地转换成艺术语言运用在小幅漆画的创作中。其中,技法以堆漆、镶嵌、变涂为基础部分,学生更容易掌握,在肌理预埋阶段不会反复试错,不论是教学还是成画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在漆艺课程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基本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发、引导的作用。“漆画的绘画性体现为不仅要合理地安排线条、形体、肌理、造型、色彩和点线面等构成造型艺术的视觉元素,还应吸纳东西方艺术精华和吸取其他画种的优势为我所用”[3]。换言之,有意引导学生去领悟漆画创作技法是了解大漆的手段,它的目的是服务于画面,以及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在利用技法增强艺术性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经过几年的选修课教学,能基本做到准备工作完善、应对策略及时,并能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的课程完成率。

3 审美与感知:漆艺课程的美育表达

从某种程度而言,漆艺作品的艺术性从制作阶段就已经开始显现,对材料的感知能力是创作漆艺作品的重要前置条件。与之对应的是,漆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也从材料的选择开始,学生的审美认知包含对课程安排的接受程度。材料是漆画的物质载体,是能说话、能表达、能体现的一种艺术话语[4]。笔者所安排的课程,旨在通过对小幅漆画的绘制,让学生了解漆艺术的发展概况,体会大漆艺术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掌握一般技法制作,以及如何运用技法服务于画面,希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各自专业结合,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漆艺的艺术审美感知,与漆艺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漆画技艺的独特性相伴而生,兼有对艺术性与课程性的共同认识。漆艺选修课程以小幅漆画创作为主,漆画的工艺性和绘画性并重的特点使其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漆艺选修课因课程内容的特殊性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绘画基础》和《工艺基础》两部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既要注重绘画实践、造型基本理论和艺术审美的结合,注重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又要合理选择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条件相适应的漆艺技法。

漆艺课程的课程性认知。漆艺课程的选修生为本科三年级的美术学(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三个方向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本专业前置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而漆艺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专业交叉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开展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漆艺工作室,观看多种形式的艺术展览,提高学生的艺术分析能力;在课程教授阶段,通过技法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漆材料的特性,漆画材料的特殊性是画面的直观感受,技法的运用是漆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将技法合理运用在画面中,才能既体现大漆的材料语言,又能传达艺术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欠缺,容易片面陷入技法而忽略整体的画面感,不利于创新性教学的推进,难以全面发挥工艺基础的育人效能,因此需要教师准确有效地把控画面,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技法融入画面之中。

另外,除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和示范以外,还需要学生树立自主探究意识。有论者认为,“在學习漆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加深对漆艺规律的研究,吸收民族的、民间的及外来的艺术之精华,并善于结合艺术实践,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5]。漆画是极富创造力的画种,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还有多变的视觉效果,很多材料均可以入漆。因课时的局限性,课堂上无法全面展示,但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各种材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自主发现探索,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基础技法的训练局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独立审美能力,为各自的专业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本文从美术学(师范)专业性质出发,结合工艺性、绘画性并重的漆画,探讨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通过专业交叉打破各自专业的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性思维。对此,应以美术师范生人才培养指导纲要为引导,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专业性和师范性的融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美术师范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

[2] 张华.高校漆画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N].中国文化报,2023-07-13(007).

[3] 陈金华.中国漆画发展现状思考[J].新美术,2011(1):69.

[4] 陈乃惠.漆画材料审美探究[J].中国生漆,2023(2):49.

[5] 沈军.论漆画的绘画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2(1):78.

作者简介:马蕾(199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漆艺术。

猜你喜欢
美术学漆艺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作品(七)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