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文学、音乐、绘画到现代的影视、游戏、数字艺术,文化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市场的繁荣不仅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卓越的管理团队来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既要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又要熟悉市场运作规律,甚至需要了解法律、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方法:文章首先结合艺术管理概念及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展开分析,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最后提出高质量人才培养策略。结论:文章认为,新时期艺术管理人才所需的核心素质包括人文品质、管理技能、艺术鉴赏和艺术创新能力,从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师资队伍这三个维度出发,可以有效提高艺术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艺术管理人才;素质;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J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前我国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须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管理这门新兴学科正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的成立和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的启动,为加快培养既懂艺术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会。因此,人才是艺术管理领域发展的核心资源,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就要注重提高艺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1]。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培养现状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高质量的人才?这些问题值得相关研究者深入探索。基于此,本文拟探讨新时期艺术管理人才所需的素质及培养方式。
1 艺术管理的概念及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艺术管理是指对艺术组织、艺术项目或艺术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管理和运营,旨在通过合理规划、资源调配、人力管理等方式,促进艺术领域的发展,提升艺术机构或项目的运作效率和艺术品质,实现艺术与经济的良性互动[2]。艺术管理专业起源于1965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成立,随后在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相较之下,我国艺术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最早的正式培养是1983年上海戏曲学校的专修班。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建设艺术管理相关学科。目前,全国大约有26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大多集中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发达地区的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1.1 人文品质
首先,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艺术是高雅的文化载体,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承载着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艺术管理人才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艺术管理工作通常涉及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其意义超出了个人范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艺术管理人才必须对自身工作负责。
最后,艺术管理人才还要对不同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2 管理技能
艺术管理人才要管理各类艺术活动和项目,包括艺术节、展览、演出等,这要求其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能够有效地组织、策划和推进这些活动。艺术管理人才需要了解市场需求,能够预测和分析市场趋势,并制定合理的艺术管理策略。同时,要具备市场敏感性,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够协调和管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员,以确保艺术管理团队的高效运转,进而保障艺术项目和活动的成功。
1.3 艺术鉴赏力
艺术管理人才只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细致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推广艺术产品,更好地完成管理任务。在日常工作中,艺术管理人才要与艺术家、制作人员、策展人等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艺术家协作,推动艺术项目的完成。
1.4 艺术创新力
艺术管理人才所要具备的艺术创新力是指在艺术管理领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意,并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第一,艺术创新力体现在对艺术市场的洞察和前瞻性上,能够把握艺术市场的趋势和变化,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艺术管理人才要能够识别出具有潜力和独特性的艺术项目,并为这些项目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和推广策略。
第二,艺术创新力表现在对艺术创作和表演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上。艺术管理人才要具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并能够鼓励和支持艺术家进行创新性的艺术探索。同时要与艺术家合作,推动艺术作品在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升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 新时期艺术管理人才培養现状
2.1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传统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存在不足。艺术管理人才要具备实际操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艺术市场和组织管理情境。
第一,传统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书本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这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情境时应对能力不足,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传统培养模式对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和创新。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缺乏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这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2 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培养模式较为封闭,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的联系。艺术管理是一个与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但传统培养模式未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实的艺术市场和组织管理情境,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适应能力不足。如果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毕业生就可能面临就业困难。他们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可能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这可能导致失业率过高、就业压力增加。同时,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可能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或者他们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得到应用。这样就会导致人才浪费和资源浪费,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利。
2.3 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市场中寻找机遇和创造价值。学校和相关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中愈发凸显。艺术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如艺术、文化、经济、管理等,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3 新时期高质量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3.1 树立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适应新时期需求的人才的基础,目标的设定对制定培养方案、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明确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培养活动,强化培养效果。同时,合理的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管理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艺术管理人才。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创新能力。针对新时期艺术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人文品质、管理技能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设置以下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人文品质类课程,包括文化素质、伦理道德、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二是管理技能类课程,包括组织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其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三是艺术类课程,包括艺术史、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理论和艺术特点,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以上三类课程可以交叉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艺术管理涉及领域广,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法律等。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并将不同学科知识应用于艺术管理实践中。可以增设关于艺术科技、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化运营能力[4]。
3.3 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队伍是培养艺术管理人才至关重要的因素[5],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艺术管理理论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团队合作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在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时,可以与国内外知名艺术管理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高端人才,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行业视角,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行业交流,提供相应的学术研究经费和支持,这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激发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还可以制订师资培训计划,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享、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4 完善多元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评价,可及时反馈教学过程和效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自主管理者。学生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实现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计划。为提高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准确性,除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多元评价方式,如学术论文、项目报告、实践作品展示等,这些综合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可以建立学生评价系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4 结语
培养艺术管理人才对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我国的艺术教育都有许多期待。在艺术管理专业领域,要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艺术行业需求,与艺术创作、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艺术机构、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希望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更加贴近艺术行业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既懂艺术又具备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国强.世界有关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19-20.
[2] 齐骥,张笑天.新时代艺术管理跨界融合的創新与思考[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1(1):20-26.
[3] 张秋月,余元冠.新时期我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55-57.
[4] 秦贞贞.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为例[J].艺苑,2018(5):110-111.
[5] 齐慧姝,刘振华.艺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6):69-72.
作者简介:洪小松(1966—),男,福建晋江人,本科,二级艺术管理,研究方向:艺术管理、戏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