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时代价值及实践进路

2023-12-22 03:07初金哲佟丹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初金哲 佟丹丹

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党和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进作风,二者在问题导向、实现目标、价值塑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要从理论、历史、实践、现实四方面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从统一思想、铸魂育人、以文化人、固本强基四部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创新、发挥引领功能、多元化发展四个维度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初金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讲师,硕士;佟丹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16331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5-0088-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研究——基于北大荒精神

传承视角”(22KSB157)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他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时代价值性、社会综合性,是中国共产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主要举措。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给予人民满意的答卷,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发展的奋进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文化性等多维属性,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厘清二者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才能更好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早日达成。

(一)历史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发之基

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存在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我国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中提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最早关于精神生活的表述。但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变革,不同时期人类对精神生活向往的追求也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民智,凝聚民心,汇聚民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必胜信念”;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人民的思想,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赋予人民精神生活内涵;改革开放时期,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灌输给人民,促进人民思想解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新时代,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于人民思想引导和行动指导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百年历史就是持续提升人民对精神生活品质追求的深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回应人民不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人民由精神脱贫到精神富裕的转变,决定着不同社会环境人民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追求的品质质量,奠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发之基。

(二)理论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补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为党立心、为国铸魂的伟大事业,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重要特征,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武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在本质需求外,还存在着精神生产、期盼、创造、享受等多元化的其他需求,统称为总体性精神状态。[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并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深刻历史变革中不断丰富,理论内涵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原理,并在中国共產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不断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思想精神的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传播理论的载体,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底蕴是补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钙。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理服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涵育功能,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民理性平和、包容进取的社会心态,引导人民深入理解什么是“美”、追求什么“美”的概念认知,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凝聚民心,深化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思想和指导人民行动,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认知和精神追求,引导人民将精神生活的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统一。

(三)实践逻辑:思想政治教育促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之源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在于贯彻落实党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充分利用党的理论思想指导人民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接续奋斗、奋勇拼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场域,引导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审美鉴美的能力,创造出精神文化产品,激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途径,主要包括传统和网络两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理念,推动“个体”向“群体”的传播方式转换,促进共享、共建、共荣、共通的网络思政格局构建。通过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引领网络思想舆论导向等方式,对人民群众网络精神生活进行理论指导、价值引导、风险规避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需要充分调动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的思政教育力量,协同配合组织好、引导好、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根本权益。通过思政教育将勇于担当、人民至上的大国形象展现给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的国家自豪感、荣誉感和自信心;弘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进程,用党的思想理论提升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品质追求;营造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用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肩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践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传承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优良风气,探索优良风气的精神属性价值转化,使其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进而促进个人德行、家庭美德和社会风气的全面提升。[4]

(四)现实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进之路

新历史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将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力前行的动力源泉,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界和平的追求掌舵指航,其蕴藏的理论内涵和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信任、赢得人民拥护、凝聚人民力量、统一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现实属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紧迫,充裕且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能够砥砺人民的品格、培育人民的思想、涵养人民的德行、塑造人民的价值、指导人民的活动。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开展好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幼年群体开展思想启蒙教育,对青年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对中年群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对老年群体开展人文关怀教育。[5]

在现实生活中应紧密围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以全面覆盖之势面向全体人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的重点落脚在传承精神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以及提升精神追求。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化建设进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国担当负责的大国形象五方面着手,教育引导中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在精神谱系中锤炼品格,在道德修养中砥砺德行,在思想建设中汇聚力量,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覆盖,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念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渗入社会发展全方位,融入个人生活全部。

二、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执政理念的手段途径,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伟大进程的应然之举,对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统一思想、铸魂育人、以文化人、固本強基的重要时代价值。

(一)统一思想:用党的先进思想教育人民,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人民思想意识以及培育人民高贵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积淀、文化基因和现实表征,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创、共建、共享的渐进式、逐级式、分布式的共同富裕。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和市场经济壮大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们期待世界和平,渴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盼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能源远流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更高追求,无论是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社会层面抑或个人层面的精神追求,都需要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党先进思想的“传声筒”“催化剂”,其价值指向就是统一人民思想、凝聚人民共识,用思想教育引导人民将个人精神追求与国家精神追求紧密融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实现个人的精神追求,为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踔厉奋斗。[6]

(二)铸魂育人:培育人民“真善美”的精神内核,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真善美”是人类认知世界、欣赏世界、了解世界的客观属性,“真”是人类对事物具有某种特定规律运动的认知,“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由内生发的道德品质,“美”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体现和理想目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富足充沛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精神内核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现阶段,中国人民所具有和向往的“真善美”精神内核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相协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真理性、合德性、审美性是真善美的属性表达,蕴含着真善美的变化规律和理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其具有的重要价值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造磨砺人的道德品格,培育塑造人的思想品德。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内外转化,达成人与自然双向转换机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进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体地位,在社会中形成倡导、遵循、崇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风尚。[7]

(三)以文化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

中华民族在人民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中孕育出了诸多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塑造中国人民高尚品格、道德情操、民族特性的本源。思想政治教育肩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现文化价值。文化自身具有浓厚深邃的精神属性,是推进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其本源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价值体现,这与其追求的个人精神生活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高度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契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层次需求。作为社会精神文明产生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活动决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人民文化素养、推动人民全面发展、规范人民思想道德、引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8]

(四)固本强基:加强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现实基础印证,唯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孕育诞生的具有民族集聚、感召效应的精神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优势,是人民精神生活的起源。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充实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将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奋勇拼搏、团结互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熔铸于精神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中。在时代发展和历史变革中不断丰富充盈精神共同富裕的理论概念,赋予精神共同富裕更具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世界特色的精神内核。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念传授的主要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共同富裕理念进行逻辑梳理和挖掘创新,面向全体人民宣传讲授精神共同富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凝聚中国人民的理念共识、价值共识和目标共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9]

三、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属性,重点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创新、发挥引领功能、多元化发展四个维度协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进历程。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精神生活覆盖全体人民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主要包含三方面,即:城乡一体化、大中小幼一体化以及义务、高等、继续教育一体化。

首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普惠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农民群体,需要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夯实各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让农民物质生活先富起来,才能更好引导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要强化“耕读传家”文化素质教育,用耕读文化涵养激励农民,营造新时代乡村社会文明。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用党的理论思想教育引导农民群体。

其次,坚持守正创新和育人导向相统一推进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贯通学段、融合课程、汇聚师资、协同共进,丰富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升思政育人成效。通过坚持“市校企协同联动”“知行合一组织联动”“时间空间跨越联动”将思想引领贯穿大中小幼学生群体始终,提升全体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精神价值追求。

最后,以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目标,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持续开展思想价值引领,提升全体国民综合素质水平,倡导人民立足自身、发挥所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全体人民用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进程

守正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发展活力与育人功能的重要特征,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进程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发展落脚点在三个坚持,即:坚持在守正唯实中创新,坚持在继承弘扬中创新,坚持在改革发展中创新。

坚持在守正中创新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前进方向,用党的先进思想感召人民、用深厚的理论积淀教育人民、用崇高的品质塑造人民。二是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需要遵循国家事业发展规律与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变化规律,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为主要内容,运用科学方法论,创新思维方式,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教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生活。

坚持在继承弘扬中创新就是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发展变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人文关怀、道德规范、人生哲理、家国情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结合新时代发展诉求,不断涵养与提升人民精神文化价值追求。

坚持在改革发展中创新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将中国思想、中国立场、中国文化、中国态度灌输给中国人民,让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根植于人民内心,通过创新话语体系、营造社会语境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宏微并重、实践探索全方位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创新,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改善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提升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品质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命脉。要以更高的供给水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教育引导、氛围营造的突出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开拓创新,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便捷性、灵活性、广泛性,丰富全国10.51亿网民的精神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实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为各类人群提供精准的思想引领。

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充沛富足,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内容扩充囊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时事政治等诸多理论内容满足人民精神生活所需的养料供给;另一方面教育形式多样化,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理想信念、国家安全、道德法制等方面,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同向同频。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完善健全,主要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一方面,教育的硬件设施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研修基地、培训中心、红色历史场馆,提升城市与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幼小、继续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水平;另一方面,教育的软件设施依托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打造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自媒体四位一体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开设网络主题思政课堂、补充思政数字化教材、构建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要站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高地,引导人民在互联网冲浪中补充精神食粮,最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引领功能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品质。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发展,丰富精神生活内容形式

传统意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容,其定位重点是“专”,即:专职人员、专家、专业学科、专业理论等。但伴随数字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已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主要体现在学科定位、从业人员、思想价值三个维度。

在学科定位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双向同步发展,通过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内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民心中走深走实。同时,在其他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中蕴涵的思政育人要素,两项同频共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足充沛。

在从业人员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专兼结合协同发展,通过培育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人才集群效应,利用人民自身经历、人生阅历、知识伟力等教化感染、互相激励、凝聚共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内容。

在思想价值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守红线底线的同时开启多元化发展模式,既要明晰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生发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秉承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论探讨和基本认知,又要明确现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开阔的世界视野。要站在中国立场,放眼世界全局,倡导人民追求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塑造产生多样化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勇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党政研究,2022(5).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周泉,刘同舫.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追求[J].探索,2022(5).

[4]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

[5]项久雨,马亚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

[6]黄鑫权.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重价值向度[J].学习论坛,2022(5).

[7]张龙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理论建设,2022(5).

[8]孙海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22(5).

[9]燕连福.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战线,2022(5).

(责任编辑 何爱云)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