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体的普及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养成,还为各种网络舆情的聚集提供了平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发表舆论的重要平台。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中心场所,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聚集地,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根据其基本特征,采取相应引导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作者简介:李欣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5-009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当前,全媒体以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都紧紧围绕着网络展开。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生态。
一、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
自1994年中国成功接入互联网以来,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加,我国由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一)萌芽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了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萌芽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2]网络化、数字化成为人们生活交往新常态,大众媒介也成为大众进行网络参与的主要途径。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存在隐蔽性、保密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成为反映民意平台。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多数是围绕高校师生民意民情而产生的,是高校师生意愿与诉求的集中反映。一定程度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扩散阶段:全媒体的应用加快了高校网络负面舆情的扩散
网民们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2009年微博的广泛使用让网民们体会到了“动动手指即可发表意见”这种政治参与方式的便捷。随着全媒体的日益普及,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全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必备品。对于学校的某项管理制度、社会热点话题的看法和观点,大学生通常会在B站、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网站上发表个性化较强的言论。全媒体的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抒发己见的渠道,同时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出口。当前,全媒体的媒体格局、新闻传播方式以及舆论生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三)影响消退阶段:官方媒体的上线推动了高校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消退
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网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逐渐选择使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来讨论社会热点事件。为维护网络秩序、确保网络安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陆续上线各个官方平台。而微信的出现也分流了部分微博用户。“两微一端”的全媒体格局逐步构建。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发言也越来越严谨规范,高校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消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初见成效。
二、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全媒体背景之下,信息传播方式和网络舆情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快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特点。高校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交锋的前沿场所,自然也成为舆情的重要发散地。高校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参与的主体,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面对社会热点话题、校园新闻等重大问题时,通常会选择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此外,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拥有更多元的思想和更敏感的反应,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一旦引起其他高校师生的共鸣,便会呈现出“几何式”裂变传播,在短时间内吸引公众的关注,容易形成舆论事件。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内容多样化
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群体,也是各个媒体平台的活跃用户。大学生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在有关自身利益的事情上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出现“群体极化”效应。高校舆情涉及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校园安全事故类、校园管理决策类、师生言行不当类、师德师风类等,[3]小到大学生自身利益诉求,大到社会话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就是公众重点关注的场所。因此,各种各样的校园焦点话题一旦出现在公众视野,经过网络发酵传播,便可能演变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个性化强
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会根据专业需求等使用网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而且,成长在互聯网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敏捷,有着较强的个性和网络敏感度,对于校园焦点新闻、社会热点事件反应迅速。作为“资深网民”的大学生在各网络平台上参与度极高,会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观点,在无形之中会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大学生未能规范用网,未很好地接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随意发表言论。
三、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全媒体背景下,高校要精准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合理引导。
(一)有效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首先,加强党对于媒体行业的管理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一是落实“网络实名制”制度,将网络账号与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绑定,督促网民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二是严格把关媒体人尤其是自媒体发布者发表的内容,对他们的职业素养、敏感性、工作严谨程度和客观性进行严格规范;把关者应从细节、具体事实等方面入手,坚持真实性的审核原则,把好信息源头关。
其次,网络管理部门要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4]我们应积极完善网络空间的法制建设,制定符合我国网络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氛围。
(二)正确引领,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队伍建设。选取敏感性强、熟悉网络用语、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以及具有大数据方面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组建成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积极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高校可以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等专业的教师承担舆情的引导与处置工作。对学校形象宣传和各项新闻报道、评论等工作进行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引导,及时发现可能引发重大校园网络舆情的热点敏感问题,增强校园舆情处置工作的前瞻性。
其次,增强对于网络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一是建立应对网络危机事件的专门的应急组织和应急预案。设置一个由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组织,并建立起一个逻辑清晰、程序完整、可执行性强的应对网络危机事件的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演练和优化,确保在发生网络安全问题后能够做到高效处理。此外,高校管理者应保持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阻止网络负面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二是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力。高校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联动,共同参与到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水平,根据监测目标合理选择技术方案,建立覆盖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表达的利益诉求。此外,高校官方网站应主动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强化对校内外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营造理性有序的网络舆论氛围。
(三)及时发声,转变处理网络舆情的思维方式
全媒体的普及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高校管理人员应端正舆情处理态度,积极维护学校正面形象,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做到“早介入,快响应,速解决”,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分析舆情事件,理性发声,快速辟谣。另一方面,改进网络舆情处理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6]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要与时俱进,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国情、民情以及舆情的变化,形成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四)理性表达,加强大学生舆情素养培育
一方面,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舆论。要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媒介素养培育活动,增强网络自律意识,争做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可以通过积极举办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培养校内的“校园形象宣传者”。在舆情出现的关键时刻,校园形象宣传者应充分发挥动员和引导的作用,对于校园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理性发表言论,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凝聚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2]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23.
[3]李明超.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特征及引导措施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16-02-20.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6.
[6]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2016-10-10.
(责任编辑 马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