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次飞跃

2023-12-22 00:49李玟萱时新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

李玟萱 时新华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的历史上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创、坚持和深化的逻辑理路,蕴含着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彰显着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决议;实践探索;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李玟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时新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邮政编码250100)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5-0026-05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普及应用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0问”(2019-SKZZ-01)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而展开,走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独具自身特色的新道路,形成了极具丰富内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三个历史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道路和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自觉,分别对于推动、形成和坚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指引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内在逻辑的分析,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增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历史决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探索

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1]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情况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并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三个历史时期,分别对于开创、坚持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论证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00多年前,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拯救民族和国家危亡的道路而奔走疾呼、前赴后继。他们致力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工业或是政治制度,试图通过效仿西方道路来挽救于水火之中的中华民族,但这些照搬照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于黑暗中觉醒,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复兴之路。于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持独立自主,在斗争中坚持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根本政治基础。

第一个“历史决议”使全党充分认识到根据中国具体实际选择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在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由于缺乏充分经验和自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现了一条“不是先占城市后去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革命道路。决议指出:“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乡村,是中国革命必不可少的重要阵地(革命的乡村可以包围城市,而革命的城市不能脱离乡村)。”[2]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自己的路的开始,随着革命实践的推进,毛泽东思想逐渐发展和完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3]“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党才在三个时期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4]决议对中国革命24年历史的总结充分表明,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探索中确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并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宣布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全党解放思想,并重新考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再次结合的问题。随后,他在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表明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任务。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此后以此问题为主线,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充分认识到党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工作重心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引导大家将关注点转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对坚持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并阐述了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提出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归纳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了其“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实质上指明了在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要继承毛泽东关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辟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5]并从十个方面对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释,为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于自身国情和时代实践特点,进一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国家和社会面临着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信仰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非凡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历史担当,统筹“两个大局”,迎接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在中华大地上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带领亿万人民从富起来向强起来奋勇进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时代。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经济建设等十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概括,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6],这深刻阐释了我们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科学性,为实现新时代的伟大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决议首次提出了“十个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放在首位,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重申了政治原则;决议在原有“明确”的基础上,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引入到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使全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意识与目标意识更加清晰。

二、“历史决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9]这一新飞跃,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奋斗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三个“历史决议”既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也彰显和推进了其理论创新的历史路径。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萌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然而,如何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是我们党在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解决好的理论问题。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决反对错误倾向,在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基础的毛泽东思想得以萌芽、发展和完善。此后,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重要理论原则和“活的灵魂”,对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文已经论及,第一个“历史决议”认为产生错误的根源是思想错误,就是“从思想上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来,都是从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来”,[10]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决议还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估量的力量。”[11]这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历史作用,阐明了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的科学性。此外,决议还提炼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具体内容,这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

20世纪下半叶,全球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继党的十二大提出伟大任务,十三届五中全会后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总结经验,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将上述三大理论成果在内的重大科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整合,并将其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前文也已论及,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贯穿其内容之中的“活的灵魂”,并强调“全党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認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是沿着这一科学轨道逐渐发展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议不仅对建国32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还前瞻性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雏形,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3]的论断,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决议改变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4]据此重申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观点。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提出“四个全面”“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形成了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决议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总结经验,在新时代的丰富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为其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答案。实践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理论的支持,而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深刻性则取决于其对问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决议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所要回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扩展为三个,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5]。通过对这三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战略思想,决议还将十九大概括的“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增加了“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方略”[16]两项内容,并且对原有的明确进行了更加详尽的阐释,这进一步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此外,该决议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有了一个新的在之前的会议和文件中没有出现的概括和提炼,将其视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7]。这一系列理论成果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指引全党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三、“历史决议”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探索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个“历史决议”呈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18]这充分表明,理论创新源于实践,理论须同实践相统一。实践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现实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之问。面对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该向何处去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针对国内外政治风波的深刻考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世界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出現的各种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得以创立;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发展并完善。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正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对现实重大问题的指导与阐释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理论是实践之映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服务、指导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邓小平理论立足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国该如何建设并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产生的一些问题的角度出发,回答了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扩大开放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点,用科学的眼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是对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与回答。[19]这些理论成果一脉相承,持续深化着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指引着实践探索。

(三)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然会催生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进而上升为理论成果,反作用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步的必然结果,而这些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情况、新阶段、新特点的理论成果势必又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这一历史逻辑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历史进程,体现着其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直面问题、把握历史主动的历史自觉和时刻保持先进性的理论自觉,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经验。

参考文献: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75.

[2][3][4][10][1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1.73.73-74.104.111.

[5][12][13][14]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12.211.212.212.

[6][7][8][15][16][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24.24.26.25.26.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

[19]王静修.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4).

(责任编辑 马树颜)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