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所载周霸事迹考

2023-12-20 04:28申珊珊易小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周生封禅尚书

申珊珊,易小平

(1.广西大学 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史记》中关于周霸仅存几处简短记载,但已大致勾勒出了西汉初期儒家学者周霸的人生轨迹。目前,学术界对周霸其人其事的关注度不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史料记载有限和周霸人物的影响力。事实上,今仅考据《史记》中《孝武本纪》《封禅书》《卫将军骠骑列传》《儒林列传》等篇章文本,发现周霸其人事迹记载虽少,但其事迹贯穿《史记》多个篇章,与众多人物有所交集,还有不少著名历史事件与他息息相关。通过对有关周霸的史料记载进行逐一梳理和分析,我们能够按图索骥,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周霸生平。与此同时,周霸作为汉儒,其学术上的成就同样不可忽视。

一、周霸的仕宦经历

今《史记》记载的几则史料,主要是关于周霸在汉武帝时期的仕宦经历。周霸生卒年虽不可考,但是可以根据其仕宦经历大致推测其生平主要活跃时期。

(一)周霸担任议郎

公元前123 年左右,周霸以议郎身份随卫青出征匈奴。《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年),大将军卫青出征定襄,当时右将军苏建战败只身逃回汉营,卫青就此事征询议郎周霸的意见:“大将军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1]2927这段记载明确表明在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年)前后,周霸为议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军正、长史都是大将军幕府属官,但是议郎是郎中令属官,是汉廷官,“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2]727。议郎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非大将军幕府官员,而这时却出现在大将军军营,备大将军咨询,盖“是以朝官从在军中者也”[3]658“霸,盖当时奉诏从军,若今时奏调差遣之员。”[4]1141根据汉官制度,“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5]3577。由此可知,议郎乃皇帝身边的文官侍从,常受皇帝之命奉使在外,职掌顾问应对。联系时代背景,大将军卫青出征在外,手握军权,汉武帝完全有理由安排身边信任的侍从人员随大将军出征在外,周霸表面上是充当顾问,实则是起到一种“监军”的作用。周霸回应卫青的话语,即认为应该斩苏建以扬卫青军威,背后就体现着深层意味,即这是汉武帝对卫青的试探。明白了周霸受调遣的真实原因和所赋予的特殊身份,可以知道周霸该时期活跃在大将军幕府,不仅与诸将领来往密切,而且还与诸多军事决策直接相关。可以说,考察这一时期的周霸事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武帝朝出征匈奴的事迹。

(二)周霸出任胶西内史

公元前117 年,周霸同徐偃、褚大等博士一同前往各郡国任官。《儒林列传》记载:“周霸至胶西内史。”[1]3122这段记载表明周霸曾从议郎转为博士,后出任胶西内史。实际上,以议郎身份迁擢博士之例是存在的,《汉官旧仪》载:“(议郎)迁补博士、诸侯王郎中令。”[6]58《通典·职官》载:“旧时从议郎为博士。”[7]766就如葛志毅所言:“议郎在某些方面与博士之职相近,或者竟可视为博士之职的候补员。”[8]今就可查资料来看,从议郎迁为博士之例首见于周霸,而直言从议郎到博士的首见夏侯建。据《汉书·夏侯胜传》记载,夏侯胜叔父的儿子为夏侯健,出自颛门名经,任为议郎博士[2]3159。从中可知,能转为博士的议郎,大抵都是明经大儒,且能别为一家之学。尤其是宣帝朝之后,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司马迁所记周霸“以《易》至二千石”[1]3127,考据《百官公卿表》,议郎与博士皆秩比六百石,而从韩安国任梁国内史,秩二千石的事迹可以得出诸侯国内史秩禄当为二千石[1]2859。由此可知,周霸正是凭借着其通晓经术,尤其精通《易》,获得了从议郎转为博士的机会,之后再迁擢为胶西内史,官至二千石。

根据《儒林列传》的简短记载,仅知周霸曾经出任胶西内史,具体年岁等信息全然不知,然而根据笔者梳理发现,其中徐偃这一人物对考究周霸事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儒林列传》中记载徐偃与周霸同为申培公弟子,一个是胶西内史,一个是胶西中尉,说明二人应交往密切。武帝时,胶西王为刘端,景帝子,为程姬所生,其在任时间为公元前154 年至公元前108 年,这期间曾记载武帝有两次遣徐偃和褚大等博士循行郡国。

第二次遣使时间为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平准书》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于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曹循行郡国,举兼并之徒守相为利者。”[1]1433而据《汉书·武帝纪》“(元狩四年)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2]178和《汉书·食货志》“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2]1177的记载可知,“后五岁”应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正是《汉书·终军传》所记载徐偃的一次出使[2]2817,主要任务是禁地方铸私钱,循行之地也并非胶西国,而是胶东、鲁国,这再一次证明了周霸等任职于胶西国的时间当为第一次出使期间。由此又可知,周霸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年)出使胶西国,任期应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第二次出使之前。据《封禅书》记载,武帝自得宝鼎以来(公元前113 年),诏令众儒操习封禅礼仪,筹备封禅相关工作,其中应当有之后不久论封禅事的周霸和徐偃二人。因此,周霸要在公元前113 年就返回中央朝廷筹备封禅事宜,则第二次出使的时间应该是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所以周霸出使胶西国,任期应该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年)至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之间。

第一次遣使时间为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见《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诏书:“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2]180从诏书内容来看,徐偃和褚大等博士六人此行为分曹治理各郡国,主要任务是救济社会和整顿地方吏治。反观当时的胶西国状况,“府库坏漏尽,腐财物以巨万计,终不得收徙”[1]2095。胶西国正是朝廷需要救济和整治的郡国,周霸循行胶西国,担任胶西内史,主要职责便是整治胶西国民生,符合《百官公卿表》记载诸侯王中“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2]741。很明显,周霸任胶西相的时间当是此次出使期间,主要任务为救济社会和整顿地方吏治。

4)底板未支护。76-2号专用回风巷原支护方案只考虑顶板和两帮的支护,巷道底板无支护,导致底板在高应力作用下碎碎,自由变形严重。

(三)周霸策划封禅事

公元前111 年,周霸与徐偃等议封禅事被罢黜。据《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受公孙卿等方士蛊惑,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筹备泰山封禅事宜。武帝首先想到的是采用儒术来修饰,于是召集群儒讨论,然而诸儒不能明确封禅仪式,又拘泥于古书记载,看到封禅礼器又有人表示与古时不一样。在群儒这一系列让武帝大失所望的表现之后,“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禅事”[1]1397,最终结果就是汉武帝罢黜徐偃、周霸以及诸儒。

考据周霸的事迹与司马谈的出仕时间,发现二人都于武帝时期在中央朝廷为官。《太史公自序》中说:“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1]3288假若以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为始,以司马谈去世(公元前110 年)为终,这一时期周霸主要是活跃于汉中央王朝。

实际上,武帝罢黜诸儒的原因不仅仅是意见不合和难以施用,更重要的是信方士还是儒生之言的本质矛盾。汉武帝最终听信方士之言,开始了他封禅以求长生不老的一系列求仙活动。周霸此次被罢黜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武帝迷信求仙、听信方士背景下的政治性牺牲。

司马谈作为太史,准备封禅事宜自然是其职责所在。早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就亲自参与讨论建后土祠的工作,曾讨论制定了封禅仪礼[1]1389-1395。周霸与司马谈或许在此次封禅大典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就已相识。此外,《儒林列传》记载周霸等人说《易》“本于杨何之家”[1]3127,《汉书》也有相关记载。可以看到,司马迁和班固虽没有直言周霸受《易》于杨何,但是明确提到周霸等人说《易》是本于杨何的,周霸至少受杨何或其后生影响,而《太史公自序》明确提到司马谈受《易》于杨何[1]3288。司马谈和周霸两人或许又因为治学相似而有所相识。

二、周霸的交游情况

周霸在武帝朝的几次仕宦经历让他接触到许多人物,如徐偃等人,前已提及。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探讨的是,周霸可能还与当时的一些著名人物存在一定的交游往来。虽然《史记》并未明言周霸交游情况,但是可以通过梳理史料,分析揣度其交游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周霸和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

手工制作在儿童绘画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这一媒介,提升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可使他们在动手制作前通过观察绘本,丰富其想象的空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

(一)周霸与司马迁父子的交游

“嘎花”大量的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九寨男女在唱歌方面的重视与讲究,用许多感性的形象,增添了艺术上的审美。

据上文相关记载,至此可以梳理出周霸仕宦历程:公元前123 年左右以议郎身份随卫青出征,公元前117 年同徐偃、褚大等博士一同前往各郡国任官,公元前111 年与徐偃等议封禅事被罢黜。周霸主要活跃于汉武帝中期,仕宦十余年,因善儒学而被重用,又因武帝迷信方术而被罢黜,可谓宦海沉浮,起落无定。

评估城市综合灾害风险,首先要根据城市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对城市灾害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构建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语集。具体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周霸与孔安国还可能一起共事过。根据班固记载:“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2]3607这段记载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司马迁问故于孔安国时间应该在其任谏大夫之后。另根据程金造等人考证司马迁十岁诵读古文当为《左传》《国语》等典籍,而非古文《尚书》,司马迁问故于孔安国当是成年之后,此说甚是[11]137-154。孔安国担任谏大夫时间无史料记载,但根据《百官公卿表》记载,郎中令属官中有大夫,而大夫中又有谏大夫,“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2]727,则孔安国为谏大夫时间最早只能是元狩五年。若此时孔安国任谏大夫,则司马迁正为郎中,周霸正为议郎,三人同属郎中令管辖,可能一起共事过。孔安国与周霸都精通《尚书》,二人又为同僚,那么周霸很有可能与孔安国有一定的学术交流。

值得思考的是,周霸或许还与司马迁有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可能。既知议郎和郎中同属郎中令属官,则议郎周霸和郎中司马迁都属郎官系统。若二人的为郎时间接近,这意味着二人可能共事过。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年)周霸以议郎身份随卫青出征匈奴。同年,李广为郎中令,后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自杀,其子李敢继任郎中令。据司马迁自述记载:“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1]2878言外之意,司马迁曾目睹李广且亲自听闻其言语,司马迁或在郎中令李广手下担任过郎中,那么司马迁为郎中时间最迟不会晚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李广自杀时。司马迁与周霸几乎同一时期同属郎官系统,或许二人有直接来往也未必不可能。

前文已提及周霸与苏建有一定的来往,而苏建又与司马迁有交往,周霸与司马迁还可能通过苏建相识。《卫将军骠骑列传赞》中司马迁自叙“苏建语余曰”的一段话,表明了苏建与司马迁存在一定的交往。在本篇中,司马迁对卫青身边十七位将军(除李广外)都作了生平介绍,但其只对张骞和苏建墓冢有记载。司马迁记载苏建“冢在大犹乡”[1]2944。陈直认为,司马迁能够单独记载张骞和苏建墓冢,是“因熟悉其事,故特加以纪载”[9]169。张鹏一曰:“史公既与张骞、唐蒙同时,当时出塞北征诸将,苏建、李广诸人,过从友善,《匈奴》、《大宛》各传事实,必得之苏、李诸人之谈论,不尽资诸石室金匮之藏。”[10]学者都肯定苏建与司马迁交善以及这些友人提供给司马迁的大量口述史料。因此,司马迁有可能通过其友人苏建结识周霸。

(二)周霸与孔安国的交游

周霸与孔安国出自同一师门,又同为鲁人,交游的可能性较大。据《儒林列传》记载,申培公弟子为博士者十多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1]3122又据“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1]3125可见,周霸与孔安国同受业于申培公,都习鲁《诗》,来自同一地区,又都颇能言《尚书》事,且司马迁在同一篇中竟两次并提,周霸应与孔安国相识。

4.消退素D1对各组小鼠胰腺NLRP3 mRNA表达的影响:对照组、AP组、消退素D1组小鼠NLRP3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1±0.12、4.36±0.40、1.69±0.14,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消退素D1组又显著低于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三、周霸的学术成就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周霸的学术成就于西汉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仅从周霸精通多学,又以学问得官就可见一斑。周霸受申公习鲁《诗》,还通《礼》,得汉武帝顾问咨询。谢志平所言“周霸之学,从其掌太常图封事并参与封禅礼论来看,周霸亦通《礼》”[12]10正是此说。此外,周霸还由于精通《易》,达到了胶西内史的级别。而周霸最闻名儒林的当是其治《尚书》的成就。关于周霸的《尚书》师承不可考,虽有毕沅《传经表》云:“周霸,张生授,鲁人。”[13]30但此说未有文献依据,暂且不论。

《儒林列传》中记载伏生教于齐鲁间事后承接提及周霸颇能言《尚书》,这表明周霸一定程度上受到伏生治《尚书》影响。周霸治《尚书》的学术思想或许还影响了司马迁《史记》的创作。班固记载司马迁曾问故于孔安国:“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2]3607又司马迁自述道:“年十岁则诵古文。”[1]3293司马贞注:“案:迁及事伏生,是学诵《古文尚书》。”[1]3294司马贞说司马迁受学伏生,这一推测可能就来源于司马迁的思想体系中有诸多来源于伏生治学的内容。根据周寿昌等学者考证认为,伏生受书晁错时年九十多岁,司马迁生于景帝后元年,其十岁诵古文时,伏生已一百四十多岁,普遍认为司马迁应未及见伏生[3]709。但是这则材料又能从侧面印证司马迁受学于伏生后学的真实性。“史公从安国问故,《索隐》盖以孔为伏。”[4]1232其中不仅有孔安国,恐怕还有周霸。周霸与孔安国既出自同一师门,也都受到伏生治《尚书》影响。除此之外,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所言的“周生”或为周霸:“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1]339对于司马迁所言周生其人,前辈学者已有注意,但只提出论断,并没有具体考察以确定周生为何人。泷川资言是最早注意到周生或许就是周霸的学者:“‘周霸至胶西内史’。周霸,疑《羽纪》赞周生,图封禅事,见《封禅书》。”[14]1950泷川资言虽并未说明周生或为周霸的理由,但表明了周霸的事迹能与周生吻合。

考察周霸的事迹,发现其与司马迁所言“周生”存在一定的身份对应。既知周霸与司马迁存在极大的交往可能,司马迁自然有机会亲自听闻周霸言论,更重要的是周霸精通《尚书》,而《尚书》多记载舜事迹。《尚书·舜典》记载舜“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15]130,西汉还有旧题为伏生所撰的《尚书大传》的记载:“尧八眉,舜四瞳子,禹其跳,汤扁,文王四乳。”[16]117两部书都提及了舜目,但无论是“明四目”还是“四瞳子”都不等同于周生所言“舜重瞳”,周生若为精通《尚书》的周霸,就极有可能会对《尚书》“明四目”的记载进行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未必不成立。对司马迁而言,一方面其创作《史记》遵守取信“六艺”的原则,即有理由将治《尚书》的周霸的解释记载下来,另一方面司马迁尤为爱奇,对这类言论的记载也不在少数。况且,写舜重瞳能够更好地承接他所听闻的项羽重瞳之事,为塑造项羽形象提供了契机,也为其下文评价项羽“何兴之暴也”提供了十分自然的切入点。舜目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尚书》,而将舜目引申为舜重瞳的记载最早源于周生所言,而周霸极有可能是此周生。

“那么,你准备怎样处置他?”男子看了一眼石屋,试探着问。范坚强伸出手去,将易拉罐捏得“嘎嘣”响,他舔着嘴唇上的酒液说:“我自有计划。”

除了有从史料方面考证周生为周霸的文献依据,还应当注意到称周霸为周生是符合汉代称呼礼仪规范的。《汉旧仪》:“武帝初置博士……称先生,不得言君,其真弟子称门人。”[6]89司马贞:“云‘生’者,自汉已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1]3118实际上,在周霸之前,称学者为生的例子不计其数。如伏胜被称作伏生,其后学弟子还有济南张生及欧阳生等类似称呼。司马迁也多称当时的名儒前辈为“某生”,如陆生、贾生、董生等。在《太史公自序》中,就称董仲舒为董生,是一种自居后学的谦虚态度。正如周寿昌提到司马迁称董仲舒为董生时说:“董生之生,亦先生也。太史公视董相,自居后学,故称先生。”[3]710从《儒林列传》的记载可知,周霸颇能说《易》《诗》《尚书》。因此,司马迁称周霸为周生是合乎常理的。

四、结语

西汉周霸一生的仕宦经历丰富,其活动年代处于西汉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动剧烈的时代。在周霸的为官历程中,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和人事变迁,也在这宦海沉浮中交游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遭遇。作为西汉儒林的代表之一,周霸精通《易》《尚书》,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屡次提及,可见其在当时的学术影响力,其对司马迁的学术和创作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爬梳类似周霸这样的西汉士人的仕宦交游和学术成就情况,分析其在西汉儒学与政治纷争的复杂环境中的遭遇和处世态度,可以更清晰地管窥西汉政治与学术史的样貌。

猜你喜欢
周生封禅尚书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尚书·禹贡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平凡而神奇的相互作用力
我当值周生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