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研究

2023-12-19 04:36王金红于迪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

王金红 于迪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广电全媒体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22DB351);2020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lntujg20200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广电行业全媒体人才高校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A053)。

[作者简介]于迪(1982—),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王金红(1977—),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教育,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改革创新,培养卓越新闻人才。文章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构建全媒体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打造新闻传播学专业“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对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进行

研究。

[关键词]新文科;卓越新闻人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

新文科模式(the new liberal arts)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即突破传统文科思维与教育模式,通过文理交叉、深度融合的方式,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艺术等课程和学科,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由此可见,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指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1]。2019年,教育部协同其他部委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提出要落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2]。

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要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新闻人才,满足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3]2020年,教育部组织高校学者和专家在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共商新文科发展大计,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新闻传播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被赋予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道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力落实立德树人,同时学界业界融合共进的舆论正在形成、兴起,日益汇成强大的舆论潮[4]。新时代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带来新契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全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而党性原则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身份和属性问题[5]。

当前,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核心课、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形成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2017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与阜新市委宣传部签署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协议,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立新闻学院,创新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第一,教师通过核心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当代实践,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阅读,指导学生学习钻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教师借助部校平台,邀请专家开展“新闻大讲堂”讲座交流活动,以鲜活的社会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第二,教师在其他专业必修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师要提出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討,细化修订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选取经典影视和具有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来制作课程教学案例。比如:教师将年度《好记者讲好故事》等专题片纳入课堂教学内容;遴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创作的专业竞赛,拓展学生参赛范围。第三,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深入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例如:教师在实训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美丽乡村”专题摄影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十九大报告精神体会”

“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等讲座活动;策划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边疆行”“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脱贫攻坚”等特色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二、构建全媒体专业技能训练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推进,全媒体格局已然形成。但我国基于传统媒体而建设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出现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例如:广播电视专业固有的“新闻人才培养主要基于传统业态逻辑和知识逻辑,为广播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培养内容生产人才”的观念亟待更新;部分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平台以传统媒体为主,没有与时俱进地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在实习岗位与项目参与上滞后于业界发展步伐,影响其专业发展。

现今,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行业的最大需求。由此,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从院内、校内、校外三个层面积极构建全媒体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坚实基础。第一,打造院内实验室和工作室,开展实习实践联合指导活动,组织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选题策划、过程指导、作品评价等实习实践全过程,并与媒体企业联合成立“融媒创新”“可视化设计”等工作室及记者工作站,通过参与学科竞赛虚拟项目以及承接科普中国新媒体作品、专题片等宣传制作项目,以“文工交叉”的融媒体实践方式衔接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第二,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如校电视台、校报、校级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史馆等,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校宣传工作提升荣誉感和归属感,如拍摄校园风光片、制作校史馆VR、摄制优秀校友宣传片等,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情怀。第三,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有效整合学校外部的教学资源,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力、数据化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等“硬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软技能”。例如,在电视摄像实训课程实践中,学生在教师和阜新电视台记者的带领下到彰武参加“华能新能源杯”2023漠上草原马拉松欢乐跑的新闻片拍摄实训,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拍摄,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从搭建院内实验室和工作室、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实践平台,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全媒体专业技能训练框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打造新闻传播学专业“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推进新文科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严抓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启动院级“金课”建设,通过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教师积极申报和学院审批,最终确定学院三个专业的9门课程为院级“金课”。在学院“金课”建设过程中,课程重点进行以下改革:以目标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6];重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录制慕课,建设线上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拍摄问题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利用“雨课堂”开展智慧化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以“学科竞赛驱动”,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开展业界导师进课堂活动等系列改革措施。

青青柳河湾》为例,讲述记者如何深入基层,投入近两年时间,往返彰武十余次,奔波辗转数千公里,用时空镜头记录下“旱改水”工程的沧桑巨变,由此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敬业精神,并且要学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重视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培育和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开展研究,并在全院进行“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学改革,多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这些示范课旨在培养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电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影视创作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创业理想和追求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例如,学院邀请阜新电视台新闻部部长讲授“电视新闻片拍摄技巧”,以阜新电视台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2021见证:稻香四季

四、树立新文科教学理念,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文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应做好“四个服务”,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具备新文科思维和理念的教师队

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学院积极组织广电专业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等,围绕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展开讨论;开展学習研讨,学习《新文科建设宣言》,围绕新文科的内涵和本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展开讨论;学习《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围绕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展开讨论。第二,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交流研讨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师进修班,培养教师的新文科意识,使其树立起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学院构筑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明确教师是课堂(实践)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在各类评审中注重教师授课的质量与德行。第三,学院构建教师荣誉体系,建立教学业务档案,加强教学业绩考核,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继承并推行“传帮带”制度,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完善与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工作相关的思政和品德考核制度。

新时代需要新文科,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满足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编辑,2021(02):8-11.

[2]张燕,陈良栋.新文科:从希拉姆模式到中国模式[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75-82.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02):4-8. [3]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4]程曼丽.浅谈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J].现代视听,2020(11):92.

[5]王润泽,徐诚.守正创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变革方向[J].出版广角,2021(07):9-12.

[6]王金红,程丽娜,于迪.基于“金课”理念的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21(04):73-75.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