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莹 张爱凤
摘要: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成为近年来广东卫视节目研发的新形态。《流淌的歌声》基于国家广电总局的政策引领、广东卫视的战略部署以及节目内容的创新建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多元主体提升节目品质;通过线上与线下、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多平台互动提升融合传播力;以经典传唱与时代记忆共享的方式弘扬中国原创音乐,多维度提升受众满意度。《流淌的歌声》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当下省级卫视提升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东卫视 原创文化节目《流淌的歌声》传播力
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是指“作为一个类型节目,能够有效到达受众(用户)并对之产生积极影响,对内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以文化人目的,对外能实现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应包含节目品质、融合传播能力(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线下传播等)以及受众满意度(对节目的观看、欣赏以及认同度等)三个要素。”[1] 在当下的媒体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提升”都是一个难点。
《流淌的歌声》第一季开播于2018年,是广东卫视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策划制作,第二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第三季则是献礼建党百年。相比较前两季,《流淌的歌声》第三季更注重节目传播力的提升。节目以“经典歌曲+时代记忆”为线索,选取建党百年以来涌现出的经典好歌,邀请歌手进行传唱,同时邀请文化学者、音乐制作人等组成听享团、欢唱团和时代同行人,共同阐述金曲背后的文化记忆,以歌曲致敬伟大时代,讲好建党百年的中国故事,呈现出“植根区域文化,发掘独特的文化资源实现错位竞争”[2] 之特点。
2022年10月,廣东卫视《流淌的歌声》入围第二十七届“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作品。在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20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中,该节目也位列其中。同时,该节目的第二季还获得“TV地标”(2020)中国电视媒体综合实力大型调研“省级卫视年度品牌影响力节目”。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框架下,广东卫视努力做“国潮音乐”的引领者、建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追忆者,以“歌声”传达时代“心声”。积极拓宽台网融合的传播渠道,在大小屏融合、线下传播中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积极提升节目传播力,成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覆盖率和收视排名第一的省级卫视频道。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多元主体提升节目品质
节目品质融思想创意、审美品位、多元价值等为一体,是“基于市场调研、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多元化融合内容”[3],是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的核心。广东卫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多措并举推动改革振兴,不断提升节目品质。
(一)宏观层面:国家广电总局持续增强原创文化节目扶持力度
在我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行业政策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扶持工作,持续增强对原创文化节目的扶持和表彰力度。
中国电视“星光奖”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作为评判标准,是中国电视艺术的最高政府奖项。2022年11月,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星光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第三季入围该届“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作品。
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节目自播出以来,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鼓励与肯定,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如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奖”“2020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奖”等。
(二)中观层面:广东卫视实施“1+1+2+N”战略推动节目创新发展
广东卫视扎根于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省,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为落实国家广电总局节目创新创优政策,面临着内容与形式双突破、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机遇与挑战,顺势而为、积极主动改革创新是其突围路径。
2019年,广东卫视出台了“1+1+2+N”的改革战略,主要包括“1”个《广东新闻联播》立台的新闻传播矩阵,“1”个在广东卫视首播的现象级精品大剧,“2”个现象级的原创电视综艺节目,以及“N”个常规的优质电视综艺节目。这个战略力图打破省级卫视竞争的固化格局,推动广东卫视参与全国竞争。2019年,广东卫视推出两档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国乐大典》(第二季)和《劳动号子》,将“高冷”的传统国乐和民间音乐用观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演绎,点燃传承与创新的青春之火,逐渐在全国具有曝光度。
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表示:“作为广东的主流媒体,广东广播电视台有责任和义务,推出一档用音乐来致敬这个伟大时代的节目。”广东卫视持续以“音乐文化节目”为品牌,继《国乐大典》《劳动号子》两档现象级节目后,再度推出原创时代记忆音乐文化节目《流淌的歌声》,由此形成“音乐文化节目矩阵”,实现了内容的差异化竞争。2021年12月,广东卫视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影视》杂志主办的“TV地标”(2021)中国电视媒体综合实力大型调研“年度最具创新影响力省级卫视”,显示出改革创新的成效。
(三)微观层面:《流淌的歌声》以“经典歌声+时代故事”打造文化品牌
《流淌的歌声》是广东卫视改革创新背景下推出的一档现象级节目。节目精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音乐作品,以“老歌新唱”的方式发掘音乐背后的时代记忆;以“岭南地域文化”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1.植根“岭南地域文化”,重塑经典之声
“岭南地域文化是一个范围比较广阔的概念。广义上的岭南地域文化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的独特地域文化,又称珠江文明、南粤文化。狭义的岭南地域文化是特指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4] 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岭南地域文化概念。《流淌的歌声》深耕岭南地域文化,提升节目品质,打造文化品牌。
广东,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源地;广州,被誉为中国流行乐坛的“黄埔军校”。节目对时代传唱人、听唱团嘉宾的甄选凸显了岭南特色。从韩磊、杨钰莹、陈明、凤凰传奇等歌手到中国流行乐坛的作曲大师李海鹰、广东音乐节目主持人秦海菲,以及音乐制作人、唱作人黄国伦等听赏团嘉宾,他们的艺术生涯都与广东密切关联。传唱人和嘉宾通过分享金曲背后与广东有关的创作故事来强化受众对岭南文化的印象。
粤语是粤港澳地区的主导性语言。粤语歌曲自香港引入广州并风靡全国,在大众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节目中的粤语歌曲既凸显了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也凸显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晚秋》《爱的呼唤》《分分钟需要你》等粤语歌曲都是改革开放亲历者心中的时代经典之声。此外,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广州随后风靡全国的“音乐茶座”,也在节目的舞台上予以重现。以音乐茶座为基础,广州逐渐形成了发展流行音乐的舞台,促进了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高速发展。广东卫视借助《流淌的歌声》,致敬经典和时代,期望广东音乐重新回到在全国的引领位置。
2.深化“老歌新唱”的文化传承
《流淌的歌声》通过选取经典时代“老歌”,并结合“新唱”的形式,重构观众的时代记忆,实现经典文化的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5]
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第三季节目中引入多期红色主题,选择建党百年以来能够体现时代记忆的经典红色歌曲,如蔡国庆、成方圆、阿兰、蔡程昱同台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国家》等红色歌曲;张也、莫华伦、王晰、黄霄雲同台唱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的祖国》《灯火里的中国》等经典音乐,以红色歌曲礼赞伟大时代。
在“新唱”的形式上,节目选择当下在年轻受众群体间有影响力的年轻歌手进行传唱,构建年轻观众的时代记忆。第三季新增开场合唱、新人与前辈合唱的环节,进行经典的重塑与传承。第三季每一期开场,所有传唱歌手合作一首经典歌曲,在节目开始就将观众带入“怀旧”的情境,使观众沉浸式感受经典歌曲的魅力。原唱者与传唱人、前辈与后辈在舞台上的互动和深情演绎,以“传唱”经典来“传承”经典,既回顾了经典,又创造了新的经典。
《流淌的歌声》第三季是广东卫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节目为本、内容为王,大力推动频道创新发展、节目品质不断提升后的成果。节目延续前两季“经典歌声+时代记忆”精髓,组建“时代传唱团”,讲述经典老歌背后的时代故事,让经典音乐绽放出时代光芒,实现了口碑与收视双丰收。
二、传播湾区声音,
多渠道联动提升融合传播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以电视传播、网络传播和线下传播等多元传播方式形成的融合传播能力,是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的基础。在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过程中,在多元文化形态对用户注意力的竞相争夺中,原创文化节目要想有效地抵达受众/用户,必须要有强大的融合传播能力。相较于前两季而言,《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除了广东卫视的电视传播外,还拓展了新媒体融合跨屏传播和线下活动传播。通过多渠道联动,观众/用户更自觉地加入“时代之声”的创作,传播湾区声音,提升了节目的融合传播能力。
(一)主流媒体加强融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
“传播力”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主流媒体的广东广播电视台,也通过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主动地对接此项目标。
早在2014年,广东卫视就从宣传、经营、品牌三个方向重点落实媒体融合规划。为响应国家广电总局“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探索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政策,《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通过大、小屏互动融合传播能力,拓宽节目传播路径,提升节目的受众到达率。《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首播收视率为0.71%,收视排名全国第4(索福瑞63城统计数据,省级卫视同时段),创广东卫视自办综艺节目以来的历史新高。
同时,首播节目占据焦点,口碑发酵好评如潮。广电视界、媒意见等行业大号称“《流淌的歌声》与广东卫视‘美好生活倡导者的频道定位一脉相承”,“《流淌的歌声》为音乐电视节目的创新树立了全新的样本”,《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联合报道。《流淌的歌声》第三季在节目品质上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主流媒体传达给受众,实现传播力的提升。
(二)多平台互动拓宽传播路径
1.台网融合传播平台。《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除了电视以外,还融合了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弹幕网、触电新闻、广东综艺4K等网络传播平台,通过融媒传播全方位触达受众,全网数据传播总量累计破25亿。腾讯视频网络传播平台数据显示,《流淌的歌声》第三季累计热度* 超过4600;根据哔哩哔哩数据显示,总播放量累计达1264.7万。
2.话题矩阵传播优势。《流淌的歌声》第三季全方位借力微博、抖音、快手、全民K歌、微信视频号等年轻用户聚集的新媒体平台,并通过用户的参与创作,突破了节目输出的单向通道。节目宣传产品全媒体播放量高达2.5亿,话题阅读量超16亿,深度赋能经典之声、正能量精神传播。在第三季节目中,新增由抖音红人组成的欢唱团和歌手互动歌曲,表现不俗,在抖音具有较强的传播力。此外,快手“流淌的歌声”、全民K歌“流淌的歌聲全民欢唱赛”等活动,大小屏共同传唱经典。
3.新媒体的合力传播。《流淌的歌声》第三季借力酷狗音乐、网易新闻、橘子娱乐等超40家新媒体开机屏幕曝光,百度百科全量词条、网易有道词典上线节目H5彩蛋、中国电信发送节目短信等增加节目曝光度和传播力。此外,行业大号广电时评、广电独家、传媒内参等对节目给予专业高度评价。
《流淌的歌声》第三季融合新媒体多平台传播,吸引用户和媒体关注。根据人民众云舆情报告显示,有关《流淌的歌声》的热门报道信息主要来源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百家号、知乎、网易新闻等。《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通过融合新媒体平台传播,更有效地抵达观众和网络用户,提升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线下活动助力矩阵传播
“优秀的原创文化节目要把服务人民与教育引导人民、把满足人民需求与提高人民素养结合起来。原创文化节目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说到底是一种为全体公民提供的新时代的审美教育。”[6]
广东卫视通过融合电视、网络平台与线下活动三方传播能力,打造联合传播矩阵。《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的传播渠道融合,主流媒体和多媒体跨屏互动的结合,構建起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沟通桥梁,实现从融媒体到融文化的品质提升。相较于第一季单一的电视传播,第三季延续第二季的线下活动传播,深入观众生活,带给公众沉浸式的体验。节目通过“公益+传唱”音乐文化落地的传播方式,有效地将电视观众、线下受众和互联网社群紧密关联。通过线下活动,节目的正能量品牌文化传达给观众,提升节目的传播力。
三、“思想+艺术+科技”赋能,
多维度提升受众满意度
受众满意度是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原创文化节目从受众出发,建立起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真正的互动关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流淌的歌声》第三季在传统文化知识普及、经典音乐传唱和时代记忆共享的过程中,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提升受众满意度。
(一)弘扬原创音乐,强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7] 原创文化节目,肩负着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满足受众文化需求的责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实现观众文化认同成为当今主流媒体的目标之一。
《流淌的歌声》第三季以歌曲为载体,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或取材于中国古诗词,或加入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或以传统文化典故为创作背景,让更多的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国风之美”和“国韵悠长”。京剧演员王珮瑜结合京剧和民间小调的唱法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将京剧与流行歌曲、诗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乐传诗。网民在观看时评论“瑜老板是把京剧的转音用到流行歌上最好的范本之一”,“气韵悠长”,“实力演绎”。节目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美学精神融入音乐作品中,强化了受众的文化认同。
在经济、文化、科技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流淌的歌声》通过弘扬中国原创音乐将观众的视野拉回到民族文化中,让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塑造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认同。
(二)经典音乐传唱,满足观众陌生化审美需求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流派提出来的理论,其根本是创作者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生动性问题。因为“程式化的艺术程序不仅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而且正在吞噬艺术的生命,危及艺术的发展。”[8] 原创文化节目自2013年发展至今,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面临程式化、同质化的风险,因此需要努力创新审美经验,引导观众从审美疲劳中释放出来,获得新的审美感受。
《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通过每期节目设立不同主题,精选建党百年以来的经典歌曲、经典影像进行回顾和重构,为观众建立一个经典音乐库。成方圆和阿兰合唱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插曲《万泉河水清又清》,融入年轻观众喜爱的波萨诺瓦(Bossa Nova)的节奏,使作品更加富有现代感;钟镇涛、张卫健、金铭、汪小敏合唱电视剧《英雄少年》片尾曲《得意的笑》,生动还原剧组拍摄现场的场景,激发观众的时代记忆。经典作品的全新演绎,满足了观众陌生化的审美需求。
节目中的时代记忆传唱人,并不是在“复制”原唱,而是以极具个性化的表达重构经典,让观众对民族原创音乐作品的形式及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引发深度美学思考。网民表示,以前老一辈听这种歌,大家觉得他们不懂得时尚,现在自己却很喜欢,因为真正体会到了爱国情怀。正面的舆论评价表达了观众对节目创新的欣赏和认可。
(三)时代记忆共享,激发大众文化乡愁
1925年,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中提出“集体记忆”,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控制和规范着个人记忆以及个体身份的形成,为当下的需要所服务。原创文化节目通过时代的文化记忆构建受众的集体记忆,使受众获得情感需求的归属,激发大众的文化乡愁。“所谓‘文化乡愁……是‘现代性文明和文化的副产品,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类来说,具有着‘家的意识形态的性质。”[9]
《流淌的歌声》第三季通过传唱经典歌曲和共享时代精神,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节目中多次引入有关“影视”的主题,包括“光影流年——经典影视歌曲”“我的芳华——红色影视歌曲”等,融合影视的集体记忆,传唱经典的影视歌曲,用音乐记忆唤起观众的文化乡愁。张卫健互动演唱影视剧《隋唐英雄》的主题曲《真英雄》片段,在抖音播放量达33.7万次,评论量达2.0万条。网民纷纷评论,“回忆满满”,“经典”,“那些年他的电视剧都很好看”,“年少的梦”。
《流淌的歌声》在传播中国原创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关注时代记忆中的百姓生活与真情实感,以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情感来折射时代的集体情感,从而进行情感共同体的建构。节目邀请乡村老师、环卫工人、医生、桥梁工程师和移民管理警察等时代同行人与歌手唐汉霄共同演唱《无名之辈》,一起解读“无名之辈”,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致敬。微博话题“唐汉霄无名之辈致敬劳动者”中,引发网友纷纷评论,“每一个向上努力的人都散发着自己的光,我们一起与时代同行”,“越听越有干劲”,“原来我们已经好久没留意那些默默无闻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好在,有这首歌可以为他们歌颂。”节目扎根社会,关注时代,唱响每一位普通人的追梦心声,具有时代精神,更是《流淌的歌声》的文化立意。
四、结语
广东卫视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文艺的方式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流淌的歌声》为省级卫视提升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力提供很好的借鉴路径。但放眼全国横向比较,广东卫视及《流淌的歌声》仍然存在不足。《流淌的歌声》在大小屏宣推内容的把握上还有待加强。在第四季的筹备中,广东卫视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不同时期的节目宣传及品牌营销,强化多平台的融合、联动传播能力;节目的线下活动还可以根据节庆等进行主题式设计,活动范围可进一步延伸到城市广场、市民社区、大学校园甚至乡镇,吸引更多人参与“传唱”经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下,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依托自身的地缘优势,肩负时代重任,提升节目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23ANLK_0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 张爱凤:《源与变:中国电视原创文化节目发展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44页。
[2] 张爱凤:《多元主题 时代表达——基于2018~2021年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分析》,《电视研究》,2022年,第3期。
[3] 张爱凤:《源与变:中国电视原创文化节目发展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45页。
[4] 方同义,陈正良:《试论浙东学术的精神特质和民间影响——兼述浙东、湖湘、岭南地域文化的异同》,《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5]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6] 张爱凤:《源与变:中国电视原创文化节目发展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03页。
[7]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 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9] 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