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园 欧阳馥绚
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粵港澳大湾区战略、媒体融合实践共同营造的新语境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缘区位、深厚的文化资源、成熟的视听产业等基础优势,从传播主体、内容生产、区域范围、传播渠道等方面着力提升视听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视听国际传播 效能提升 语境转变 基础优势
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于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多点发力,在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倡导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秩序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国亟需站在更高的高度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视听作品走出去便是立体展现中国形象的良好方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媒体融合实践共同营造的新语境下,粤港澳大湾区理应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优秀视听作品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提升视听国际传播效能。
一、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的语境转变
百年大变局下,“调整国际传播策略,加速构建融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影响力”[1],已经成为不同国家的共同选择。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构建经济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使命。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践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皆为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营造了新语境。
(一)从全球化到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践行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趋势与时代关键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皆发挥了重要作用,亦是中国成功登上世界舞台、铸就改革开放辉煌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机遇。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排外主义等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全球化逐渐呈现出治理滞后化、碎片化、低效化、片面化等弊端,面临着全方位转型与多维度危机。[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成为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新理念。在当前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全球化弊端被进一步放大,而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倡导“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同生共荣、同进同退”的国际伦理意蕴[3],不仅符合国家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诉求,也有利于构建和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对症下药治理贫富分化、民主弱化、文化西化等全球化痼疾[4]。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背景,且在视听产业、国际交流、文化合作等领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1年12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正式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全新篇章,彰显了粤港澳三地“并船出海”、共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坚定决心。
(二)从珠三角到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迅速发展,与港澳地区保持了较为独立的“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初步推动了制度层面上由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转变,粤港澳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5];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上升至国家层面,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由此正式启幕。
站在时代潮头,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方面的建设驶入快车道,为统筹谋划粤港澳三地视听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在国家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人文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愈发凸显。面对这一重任,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有望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发展划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出台,则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视听行业应齐心协力,团结粤港澳三地视听专业人士,共同创作优质视听作品,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为国际传播事业添砖加瓦。
(三)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融合纵深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媒体格局亦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传统媒体由于自身局限和外部压力,出现了受众流失、收入下降、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问题,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同时,由于长时间以来依靠主流媒体,过分强调政府主导的规模效应,而忽略多元主体力量,[6] 传统媒体的国际传播手段易陷入“自说自话式”的话语困境,难以满足当下更为多元复杂的国际受众群体需求,适应社交化、碎片化、即时化的国际传播趋势。
与之相比,新媒体则强势崛起,凭借多元化、个性化、互动性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年轻受众,在国际传播领域拥有明显优势与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推进,网络视听可与电影电视一并成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力量。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前沿领域,网络视听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的支撑下迎来爆发性增长[7],为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赋能。网易、YY、虎牙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业内领先的视听内容审核系统;腾讯视频在国内率先引入“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等技术,酷狗音乐自主研发“蝰蛇音效”“全景音效”等音频渲染技术,有效提升用户视听体验;迅雷与南方新媒体合作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的应用,为视听内容网络传播保驾护航。此外,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不仅有利于汇聚联合多元生产主体,还能让全球观众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进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
二、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傳播的基础优势
独特的地缘区位、深厚的文化资源、成熟的视听产业等基础优势皆为粤港澳大湾区在视听国际传播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地缘区位独特: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粤港澳大湾区毗邻东南亚地区,明清时期广东便曾涌现“下南洋”热潮,大量移民涌入东南亚各国经商谋生;20世纪伊始至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阶段,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徙地之一。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现象,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展开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进程中,广东勇当排头兵,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得益于特殊的历史因素与地理优势,香港、澳门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香港除了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全球最为重要的中转枢纽港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便为内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广阔的海外关系网;而澳门除了同葡语系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还拥有人数多、影响广的归侨,在深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港航物流发达的广州南沙、金融开放繁荣的深圳前海、旨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珠海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还建设有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广深港高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城市圈。
独特的地缘区位、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经济环境等皆为壮大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文化资源深厚:传统岭南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流行文化交织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文脉相亲,具有良好的文化认同基础。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让粤港澳大湾区在岁月洗礼中愈发彰显出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魅力。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传统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地的共同根脉,亦是根植于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共同记忆。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密切合作,下足“绣花功夫”,对开平碉楼、岐澳古道、香港蓝屋建筑群等文物古迹进行修缮活化。此举既保护了岭南园林这一重要的地域文化标志,又打造出特色鲜明与底蕴厚重的文化遗产游径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此外,广东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在内的超过4000处红色遗址,无一不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百余年革命历史,向世人展现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湾区”形象。
广东作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所催生的当代流行文化亦是其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开放,流行文化领域的开放也最早从广东开始[8],以邓丽君歌曲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最早便是从香港进入广东,同时期,录音机、太阳镜、喇叭裤、爆炸头、霹雳舞等流行文化元素也由广东扩散到全国各地,受到众多青年人的追捧。风靡多年、经典无数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亦是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流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近年来复古“港风”回潮,除了有回忆滤镜加成,更多是将香港视听元素与内地更为成熟的娱乐产业运作模式相结合,实现当代流行文化的融合创新。
传统岭南文化、近现代红色文化、当代流行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亟待深度发掘,它们皆为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三)视听产业成熟:电影电视与网络视听齐头并进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视听发展历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锋与文化融合的阵地,其产出的视听作品拥有着较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具备一定的外向性与国际性。[9]
电影方面,珠江电影制片厂自成立以来共拍摄制作了一千多部影片,出品了《南海潮》《海外赤子》《雅马哈鱼档》等众多优秀作品,这些影片呈现出浓郁的岭南韵味,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广东稳居全国“第一票仓”之位[10],连续20多年蝉联全国电影票房冠军,有着广袤的电影消费市场。而香港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拥有成熟的电影市场体系与丰富的人才储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产出大量优秀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海外盛名远扬。澳门电影产业虽起步稍晚,但休闲旅游业与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皆展现出发展潜力。
电视方面,广东在电视剧领域成绩斐然,曾出品了诸如《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等大批优秀电视剧,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广东在纪录片领域亦有所建树,创作出《老广的味道》《十三行》《岭南印象》等一系列“南派纪录片”,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广播电视台则创作出《头啖汤》《潮流》《寻味顺德》《海外中山人》等纪录片作品。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旗下拥有多个制作中心、摄影场所与众多签约演职人员,从编剧、实拍到后期宣传营销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化运作模式[11],具备雄厚的制作能力与优良的制作传统。
网络视听方面,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及腾讯、虎牙、荔枝、欢聚时代等领军企业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网络视听产业持续壮大,“网络视听+”产业生态成型,大批精品网络视听节目辐射全国、走向海外,为视听国际传播赋能。此外,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深度合作的粤语视听内容综合平台“埋堆堆”汇集了粤语剧集、全粤语直播、话题社区、艺人资讯四类内容,有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视听综合服务平台与线上泛粤文化新生态。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相关政策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广东明确提出“电影强省”的建设目标,先后出台了电影发展规划和支持电影发展的经济政策,[12] 加速推进视听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如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展示招商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助力南方影视中心的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实验区的创建;开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及公共传播人才培训班,培训视听专业人才,助推视听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较为成熟,基础实力雄厚,规模体量庞大,内部资源优势互补,外部发展环境良好,在国际传播方面大有可为。
三、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路径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多聚焦于对经济、科技等领域成就的宣传,对历史、人文、社会等元素的展现不足;西方媒体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的建构虽仍旧局限于凸显香港的中枢地位,但总体而言,其外部舆论环境相较于2020年以前有较大改善,对城市融合发展的质疑已鲜少出现。[13] 面对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窗口,其国际传播关乎国家形象、国际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依托于地缘区位独特、文化资源深厚、视听产业成熟等基础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可在传播主体、内容生产、区域范围、传播渠道等层面着力提升视听国际传播效能。
(一)传播主体:国有机构与民营企业协作
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离不开多元传播主体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珠江电影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等国有视听机构作用,并深化与民营视听企业的全方位深度合作,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内地视听机构与凤凰卫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澳门卫视、澳门莲花卫视、博纳影业、英皇文化产业集团等港澳视听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分散着众多实力强劲的民营视听企业,如金逸影视、大地影院集团、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等电影院线企业,奥飞娱乐、方块动漫等动漫名企,以及众多中小型的影视制作机构[14],皆在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视听机构应共同承担起国际传播责任,整合视听行业资源,优化视听产业格局,促成更多视听项目落地,进一步延展视听产业链条。
同时,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视听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粤港澳三地在视听作品合拍、产业集聚、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资源互补和互利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产业高地,[15] 吸引全球观众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此外,还可借鉴好莱坞环球影视城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影视体验经济模式[16],联合佛山南海影视城、西樵山国艺影视城、深圳东部影视产业园、深圳坪山国际影视文化城、中山影视城、赤坎影视城、惠州罗浮山影视基地、香港将军澳电视广播城等视听基地(园区),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中心,提升视听国际传播效能。
(二)内容生产:传统优势题材与新兴题材兼顾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发展历程,由于社会制度、产业环境、发展模式等差异,粤港澳三地呈现出不同的视听景观。
广东善于将传统岭南文化、近现代革命红色文化、当代流行文化体现在视听作品的创作生产中[17],如《七十二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老广的味道》等家喻户晓的视听作品皆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情结与时代特色。动漫亦是广东视听的一张闪耀名片,如“熊出没”“猪猪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本土原创动漫IP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香港视听产业较为成熟,呈现出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特点。香港电影在功夫喜剧片、武打片、喜剧片、警匪片、灵异片等题材类型方面优势明显,如《龙争虎斗》《醉拳》《喜剧之王》《警察故事》《倩女幽魂》等作品风靡东南亚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亦产生了广泛影响;香港电视剧则以警匪、时装、民国、古装为基本类型[18],除了由经典小说所改编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武侠剧,《鉴证实录》《珠光宝气》《溏心风暴》等作品分别引领了刑侦剧、职业剧、商战剧的潮流;《欢乐今宵》《百万富翁》《奖门人》等电视综艺节目亦是香港影视辉煌时代的标志性符号[19];“麦兜”作为全球知名的香港卡通形象,凭借其别具一格的“稚愈系”风格,成为华语动画的一个经典IP。
澳门视听产业起步较晚,1995年出品的《大辫子的诱惑》是首部反映澳门本土文化的电影。回归祖国以后,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扶持引导本地电影发展,推出《沙漏爱情》《骨妹》《过云雨》等电影和“堂口故事”系列剧情短片[20],细腻地展现了澳门当地的风土人情。
近年来,多部带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与元素的视听作品表現亮眼,如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叙事背景,串联起港澳回归祖国、“亚洲金融风暴”、港珠澳大桥建设等重要事件的电视剧《湾区儿女》入围“飞天奖”;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佛山南方影视中心取景拍摄的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因对市井烟火气与家国情怀的细腻刻画被观众称为“港版《人世间》”;粤港合作的电影《拆弹专家2》荣获第34届金鸡奖最佳剪辑……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的强大潜力。
综上,粤港澳大湾区视听行业始终坚持多元并蓄和开放创新,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与引领性。其中,警匪片、功夫片、喜剧片数量较多,影响较广,是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内容的传统优势题材。
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内容生产在延续并升级传统优势题材之外,还应兼顾新兴题材,聚焦于新时代社会发展,主动开发题材蓝海,关注现实、科幻、悬疑等垂类赛道,实现多领域题材布局。有学者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元素浓厚,因此以工业故事为切入点,是其题材值得探索的新方向。[21]“广东资金+香港主创”的科幻影片《明日战记》便利用科幻片较为模糊的时空设定与复杂多元的地域背景,用赛博朋克风格的废土空间凸显湾区工业美学,为更大范围内大湾区景观、文化元素的融合呈现提供了可能性。[22]
同时,可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动画等方面多点发力,打造更多原创IP。依托其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实现多维度创新,将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景观展现给世界。首先,就地取材,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灵活选用,尝试将其与不同题材类型相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内容生产的差异化与特色化;其次,顺时而动,围绕时代主题,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现实题材,将时代文化注入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内容生产之中。在拓展新兴题材的同时,也可实现传统题材的迭代升级,规避受题材、地域限制而导致内容的单一化、地方化等问题;此外,乘势而为,开辟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内容生产的新命题和新思路,不再囿于传统动作片、功夫片的小格局,[23] 而是贴近国际化的价值取向,用世界语言刻画大湾区元素,讲好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故事,强化视听国际传播的地域特色。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培育海外观众对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的兴趣,例如集中力量打造“爆款式”作品[24],提高其美誉度和关注度,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区域范围: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并推
在国际传播基本面向好的现行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进入“单点突破”阶段,可先精准定位于某几个具有成长性的区域与国别,再将优质资源集中投放以确立传播优势。[25]
在儒家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在东南亚、东亚、南亚等地区产生广泛影响,存量市场广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东南亚地区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念理解程度较高,且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合作举办的集体文化活动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具有积极作用。[26] 对于这类较早与中国进行视听国际交流的地区,可依托于相似的文化渊源,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参照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人文,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与代际发展的视听作品。亦可借力国际性活动等实体传播方式[27],推进中外合拍,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定期合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视听节展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现有存量市场。
此外,还需着力开拓北美、拉美、欧洲、非洲等增量市场,不断扩大文化版图。进一步加强对海外受众观看、评论、转发等数据的精准化分析,按国家、区域、年龄、层次逐一划分,深入了解和掌握目标受众的风俗文化、渠道使用习惯与收视喜好,[28] 在此基础上制定精准化的传播策略,兼顾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观看心理,实现视听产品差异化供给。同时,依托于港澳地区的资本市场与海外资源,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步伐。
(四)传播渠道:电影电视与网络视听合力
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在重视传统渠道之外,还需充分借助网络视听这一新渠道,深化粤港澳三地视听合作,促进科技、文化、资本等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电影电视与网络视听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多方位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效能。
当下已步入跨屏观看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需从“借船出海”逐步升级为“造船出海”。相关管理部门可在“视听中国播映工程”“丝绸之路视听工程”“中非视听合作创新提升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网络视听国际传播计划”等项目的助力下,打造专门的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内容海外推广平台,全面拓展视听国际传播渠道,构筑视听国际传播矩阵,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视听项目海外覆盖落地;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译制和发行,并做好本土化适配,争取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播映。同时,可依托于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芒果TV等网络视听平台海外版,推出以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为主题的频道和栏目,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的便利性。此外,还需重视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在YouTube、Hulu、Viki、TikTok等海外流媒体平台上的推广,鼓励改编、翻拍、解说等用户生产内容,以此激发“Z世代”(也称为“互联网世代”)海外观众的观看兴趣,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视听作品的传播延展性,为海外观众拓宽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窗口。
结 语
当前国际关系严峻复杂,某些西方媒体曾就香港、台湾、新疆等问题多次将矛头对准中国,但国际社会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依旧看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其文化、科技等产业优势,以视听产业发展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全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视听作品,丰富观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认同构建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通过优秀视听作品讲好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效能,是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路径,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内在要求。
本文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视听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BAZB23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 王润珏、胡正荣:《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与新格局》,《国际传播》,2017年,第5期。
[2] 李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全球化理念与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3] 向玉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4] 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5] 许志桦、刘云刚、胡国华:《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尺度重组》,《热带地理》,2019年,第5期。
[6] 马晓龙:《社交媒体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分析——以〈人民日报〉Facebook账户为例》,网址: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227/c431264-31526346.html。
[7] 艾媒网:《〈粵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重磅发布》,网址:https://www.iimedia.cn/c1040/76640.html。
[8] 陶东风:《回到发生现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本土化——以邓丽君流行歌曲为个案的研究》,《学术研究》,2018年,第5期。
[9] [19] 胡智锋:《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剧发展的多维思考》,《粤海风》,2019年,第5期。
[10] 数据来源:国家电影专资办《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网址: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91966.html。
[11] 戴剑平、吴谦:《粤港两地电视剧生产体制发展异同比较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12] 吴昔芳、包见欣:《广莱坞横空出世!媲美好莱坞、宝莱坞的世界级影视基地落户佛山!》,网址: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12/23/content_27753280.htm。
[13] 徐艳珠、张志安:《谁在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基于Factiva数据库近两年收录的英文报道分析》,《南方传媒研究》,2022年,第1期。
[14] 根据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公开数据,截至2022年4月16日,广东省拥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789家。
[15]《珠江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垂林:强化“湾区特色”,以电影精品推动文化繁荣》,《中国电影报》,2019年,11月27日。
[16] [23] 王汀若、张宝仪:《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业发展刍议:香港电影联姻广东南方影视中心》,《当代电影》,2019年,第8期页。
[17] 袁文丽:《文化价值论视阈下的广东电视剧创作》,《四川戏剧》,2016年,第2期。
[18] 许莹冰、戴剑平、刘玉萍、张昕之:《香港电视剧的制播现状及与内地的竞合展望——访TVB戏剧总监梁家树》,《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
[20] 田媛:《回归近二十年澳门电影发展概况》,《当代电影》,2018年,第4期。
[21] 人民资讯:《主旋律作品如何创新?专家学者热议大湾区影视发展》,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298893725917519&wfr=spider&for=pc。
[22] 刘奕伶:《从“港味制造”到“大湾区出品”》,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749414995085278&wfr=spider&for=pc。
[24] [27] 刘俊:《论融媒时代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十个创新理念》,《东岳论丛》,2020年,第9期。
[25] 杨越明:《故事策略 价值传递 文化认同——对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创新实践的思考》,《中國电视》,2021年,第10期。
[26] 黄会林、黄偲迪、黄宇晟:《中国文化认知对观看中国电影期望与行为的影响研究——2020年度中国电影东南亚地区传播调研报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28] 胡智锋、杨宾:《传播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