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文化 自由创新服务区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53-04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创新驱动战略框架下的粤港澳跨境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GD15CTQ01)。
[作者简介] 周任重(1978 —),湖南祁东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与产业政策。
一、创新生态系统是粤港澳
大湾区发展的驱动力
“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于2004年由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首次提出,是指占位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通过协同整合创新资源,共同构建价值共创、共赢、共同演化的开放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是“自生长性”和“共生演化”。创新生态系统中优势物種自我创新超越的“自生长性”,与系统内其他物种相互作用“共生演化”,形成遵照统一标准的多组织社群,提供多个核心产品和互补性资产增值、最终创造单一企业无法创造的客户价值。“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创新研究领域中研究范式的转变: 由关注系统中要素的构成的静态研究,转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过程的转变。
世界三大湾区(东京、纽约、旧金山)经济都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湾区经济的活动范围和影响辐射力。湾区城市积极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汇集了最新的信息和人才资源,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的创新中心,形成了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创业主体和大批创新成果。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依靠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借鉴国际湾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吸引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工程师等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世界各种优质创新要素与资源,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粤港澳湾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世界三大湾区,虽然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但在创新要素聚集、资源禀赋、经济体量及区位优势等方面,具备了与世界级湾区相当的基础,是进一步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
(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
根据科技部综合评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 年稳居全国第二,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技术自给率接近70%,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湾区内核心城市香港聚集了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科研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并取得了不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光纤技术上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深圳凭借华为、中兴、腾讯、顺丰、万科、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一系列代表先进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及海量可望成为独角兽的创新创业企业。
2. 国际领先现代服务业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区域内拥有三个全球性大港(香港、深圳、广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7200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5.5倍。粤港澳大湾区进出口贸易额约1.5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粤港澳大湾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占比高达80%以上,与世纪三大湾区经济结构相似。粤港澳湾区内港交所及深交所两大交易所在亚太乃至全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依托国际市场发展服务业,金融、航运物流、信息以及专业服务等国际领先,深圳的VC/PE机构累计近5万家,金融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总额约占全国的1/3,完善的金融服务为创新和创业注入发展活力。
3. 完备的产业配套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配套体系完备,对比世界三大湾区也具有明显产业配套优势。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集聚了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正在培育的军工、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东莞是全球最大的传统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广州的汽车制造业、重大装备、造船等高端产业发展较快;佛山拥有电气、陶瓷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珠海形成了精密机械和石油化工的主导产业;中山形成电子电器、五金家电等特色产业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一小时车程内就能采购到各种产业配套要件。
4. 庞大的经济规模优势
根据统计局数据,粤港澳湾区(九市二区)的经济体量已经十分庞大,2015年GDP总量约合1.22万亿美元,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而且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到2015年,GDP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6.2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8.44万亿元,年平均增速约为7.2%。粤港澳湾区的庞大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面临的挑战
粤港澳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虽然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挑战。
1. 制度差异与跨境创新合作问题
粤港澳湾区内,香港、澳门与其他城市在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地融合于创新合作。区内9个城市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香港、澳门的法律属于英美法系。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香港法律体系比较完备。香港以所得税为主,鼓励企业创新。而其他内地城市税收以流转税为主,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主要采取税收优惠的方式,实际执行较难。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内地城市的科研经费无法跨境在香港澳门使用。
2. 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存在严重障碍
跨境创新人才的流动受到两种体制的限制,区域内职业技术资格不能互认,香港科研创新人才被视为“境外人员”,须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交税,很多人被动地“来了又走了”。香港的创新人才可进来可留下,但没有相应通道让他们选择回香港,严重限制了香港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引入和回流。粤港澳湾区城市交通体系缺乏一体化规划和建设,跨境基础设施的衔接存在严重的问题。粤港澳湾区通关便利化也尚无大的突破,研发设备出入境关税较重。对比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湾区内存在的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性障碍,是打造世界级湾区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3. 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除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外,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以制造业为主,企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较低端,附加价值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同质化严重。当前,国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区域内很多制造企业,不仅面临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压力,还要面对以东南亚代工企业的挑战,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带来的冲击,传统产业有被替代的风险。
4.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粤港澳湾区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湾区的迅速工业化引起空气、土壤、水质的污染,治理难度很大。同时,不少城市填海造地,对粤港澳湾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湾区的环境污染需要下大力气、投大量资金治理,但湾区内各个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考核不同,统筹、出资和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亟待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会造成人才流失,形成制约湾区发展的瓶颈。
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策略
1. 提升跨境协同创新效率
各地要发挥优势协同发展,在重点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突破,共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建立科技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预警系统。在不改变税制的情况下,探索设备折旧方法、科研设备的进出口补贴,科研经费的跨境使用管理。进一步加大粤港科技项目的联合招标工作,为推进跨境创新合作提供改革试点,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实现粤港澳湾区内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和制度程序简化,大力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2. 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境便捷流动
共同制定粤港澳湾区的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发挥香港为“超级联络人”角色,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为创新人才提供各种国民待遇和优惠政策。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推进特定专业技术资格资质的互认,为跨境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参与跨境科研合作项目的科研人员提供通关便利。在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港澳资本准入和业务范围限制,促进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向湾区聚集。加快研究解决粤港澳交通互联互通和快速衔接问题,统一规划建设以湾区为枢纽的城际一小时交通圈,跨境“无缝衔接”层次分明的大珠三角交通网络,最终实现粤港澳湾区内的产业、技术、人力等各项关键创业创新要素自由便捷流通。
3. 构建国际化、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粤港澳湾区知识产权运营监管中心、创投服务中心和适应科技金融发展的投资担保中心,发展金融保险业务。充分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依托自贸区,推动粤港澳湾区与旧金山、纽约、伦敦湾区加强在高端科技创新、顶级国际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合作,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并联合在旧金山湾建立粤港澳的创新总部基地,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多元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引进来”和“走出去”,最终构建一个由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国际化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一流的法律服务机构组成的高效创新服务体系,实现湾区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协同效应。
4.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
硅谷的成功虽然源于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发展初期,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的军工采购推进了硅谷的技术创新集聚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我国国防军工产业化加速发展,粤港澳湾区各级政府要向中央政府争取各种政策资源,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大力优先促进发展核动力、航天、航海、国防信息化等现代化高端军工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积极推进产业转移与升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同时,加快传统制造业外迁,发展形成以香港—深圳—广州为发展主轴的世界级都市圈。应共同治理湾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湾区核心区域的珠江流域水土污染问题,共同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滨海休闲、宜居宜业、风景优美的生态环境。
5. 共同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环境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共同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文化氛围。硅谷之所以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创新发动机和引领者,根本原因在于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其特点是平民化、组织扁平化、经验交流、知识共享、拥抱变革、挑战传统,能够充分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硅谷创新文化对技术人才的流动、聚集发挥了良好作用,在人才集聚的自组织机制安排方面,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应将西方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适应粤港澳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生态、经济环境、整体形象和规章制度,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精心培育和引导营造形成一种尊重创新、鼓励创新、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独具一格的创新文化是粤港澳湾区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源泉。
6. 構建高度开放的粤港澳湾区“自由创新服务区”
要重点突破目前各行政区划地域边界刚性、地方政府制度及行政性保护壁垒等障碍。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促进粤港澳湾区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大力完善区域开放式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新思想、新技术的分享交流,创新传播、扩散机制,降低创新成本,获取关键创新资源,可将闲置的知识和技术商业化。在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发展目标下,由中央领导联合粤港澳湾区各级政府,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各方利益,形成共识,集聚合力,联合打造高度开放的粤港澳湾区“自由创新服务区”,提升湾区整体创新能力。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香港、澳门,和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由不同行政级别政府规划管理,缺乏统一协调,亟需进一步扩展自由贸易区的地域范围。要在环珠江出海口及东西岸的湾区核心地带,把已有的五区联点成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联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又高度开放的粤港澳湾区“自由创新服务区”。以其为依托,实质性地推进深化粤港澳的创新合作,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机制和新的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整合集聚世界级优质创新资源要素。在创新服务区内打造跨境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跨区域产业价值链和分工协作网络;联合共建一批世界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最新科技资源、信息数据库;形成联合创新区,统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技术创新开放共享制度,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传统行政区域壁垒,实行一体化治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融合共享,最终形成以“自由创新服务区”为发展内核,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粤港澳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
[2] 张秀娥,祁伟宏,方卓.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环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9).
[3] 李文江,周吉萍,李林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深圳策略[J].开放导报,2016(1).
[4] 宁红玉.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对策建议[J].开放导报,2016(1).
[5]谢宝剑,高洁儒.粤港跨境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研究[J].港澳研究,2017(1).
[6] 张滨,刘小军,李永健.粤港澳经济圈OEM企业转型建议[J].开放导报, 2017(1).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Macao and bay area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the key to build a world-class Bay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ng Kong Macao Bay eco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flow of cross-border innovation elements, the innov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nnovation culture.
Keyword:Innovation Ecosystem; Guangdong Bay Area; Innovation Culture;Free Innovation Service Area
(收稿日期:2017-05-22 责任编辑: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