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2017-01-03 21:50秦佳文陈冲聪王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中国上海

秦佳文 陈冲聪 王爽

[提要]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越发多元化,各方面的竞争亦愈发激烈,而“创新”就是一个绝对逃脱不开的发展主题。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前列。本次研究是从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来看上海对于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发展,对于上海目前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与思考,发现未来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中国;上海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A1-5300-16-0502064)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0日

如今世界全球化正在加速发展中,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越发多元化,各方面的竞争亦愈发激烈,一个国家或城市想要保持或者占有国际中有利地位,固然不能再拘泥于过去的成就或现有的资源,而“创新”就是一个绝对逃脱不开的发展主题,以创新来发现和发展新的、更多的价值,才是一个更优更能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利器”。放眼于世界各国,其中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早已经开始或者已经建立了与自身相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其能长久位于世界强国之列。

故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同样,中国也意识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受到了重大关注,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有关创新发展的指示、方针和措施不断下发和落实。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中国的前列,本次研究即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在对于上海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发展,对于上海目前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与思考,发现未来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来的。许多研究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展开讨论,试图为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但至今没能得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处于微观层面,以国外学者Ron Adner,国内学者张利飞、张运生等为代表。纵观已有文献可见,创新生态系统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创新生态系统隶属创新系统的研究范畴,虽基本含义相近,但对主体认知不同。Ron Adner(2006)融合了仿生学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国内学者张运生(2008)、张利飞(2009)在Ron Adner(2006)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高科技企业,范围扩大至全球,认为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某些特性的基于专利许可、技术标准合作、协作研发的标准化战略的模块构件间协同配套、共同进化的面向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而杜德斌(2012)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企业,一切相互作用的创新机构都可以视为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无论是被划分为核心层和影响层两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Judy Estrin,2008;Bloom & Dees,2008),还是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三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Smith,2011;杨荣,2014),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但从各类行为主体重要性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核心企业处于中心地位,但仍有学者认为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行为主体(刘缉慈,2012)。

三是共生演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创新系统理论强调的“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生态学强调的“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共同演化。目前,学者更加关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Wessner,2012;李恒毅、宋娟,2014;赵放、曾国屏,2014;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2014)。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主体与其所处的创新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等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1999年,我国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倡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在一项国际科技评价中,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从此正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时代。2012年在以“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研讨主题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一位国际投资公司的咨询师用英文发表了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文章。以此为标志,可预料到在2021年左右,我国可以进入“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状态。我国可以像美国一样,通过一个精心打造的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经济的繁荣。

(一)国家层面。如今,从创新2.0时代开始进入创新3.0时代,即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随着创新3.0的兴起,我国也逐渐将建设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升级为国家生态系统。为了促进我国创新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提高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并提出了三步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23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第三步,到2025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了给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优良的环境与保障、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实力,在过去的时间内,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包含以下几项:

1、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核心。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技术中心是创新的载体,集聚大批优质人才和大量先进技术,可以推动创新产业迅速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立20多年,已成为创新体系的核心。

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国生技改[1992]92号)的通知,制定了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在发布通知后,确认了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技术中心,共有40个单位,这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过后的几年中,国家不断修订、补充、完善政策,将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评价,促进企业技术中心的运行与发展。截至2013年,共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002个,分技术中心40个。

2、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我国的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就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区域发展的繁荣。但是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其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落后,所以技术创新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在早期,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都由于缺少创新资金、创新人才、缺乏创新信息交流等而导致经营绩效不佳,这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加强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举措。构建创业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信息交流、司法咨询等服务。要进行企业培训、人才培育。人力资源是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项资源,针对中小企业人力缺失的问题,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上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下至企业普通员工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并且国家为扶持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注册资金放宽、税收优惠、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股权分配等等。通过优惠的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的难题。做好创新信息交流网络建设,让中小企业在相同或者不同区域,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或者合作,吸取他国优秀的经验、引进外国风险投资,提高自身的水平。

3、相应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针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方面就是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分别是:

(1)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李克强2015年12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为此,一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依法查处滥用知识产权排除和限制竞争等行为;二要简化审查和注册流程,实现知识产权在线登记、申请和审批,降低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三要健全职务发明、专利许可等制度,强化电商、大数据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提高创新效率;四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和运营交易服务平台,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基础信息免费或低成本开放,活跃创业创新。

(2)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价格等改革;二是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非公经济等改革;三是围绕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四是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科技、生态文明等改革;五是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对外开放;六是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深化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制改革。

(3)人才引进制度。为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在不断改进人才引进制度,逐步建立统一、连续、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有效促进人才合理的流动,进一步改善人才市场的软硬环境,加强人才的培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

4、积极推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风险投机机制。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这是我国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1996年风险投资以法律条文形式给予规定。随着“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逐步实施,风险投资机制也得以重视。2007年中央经济会议上,“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成为2020年五项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海外资本、大企业,政府、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中外企业、行业间的交流,吸引到更多的海外资本,从而弥补国内风险资本不足的问题。大企业的风险投机方式通常为向所属某一科研单位或某部门拨款。由于我国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风险投资还有一种是政府出资,从而引导风险投资展开。我国参与风险投资的金融机构目前仅限商业银行。

5、其他措施。为了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我国还采取了其他措施,例如:支持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有条件的省区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促进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

(二)地方层面: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和地位已经初步突显,其人力资本和研发机构的集聚水平、创新投入的强度、知识创造的规模、技术成果扩散的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上海已处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不仅在环境改善指数上完美领先,还在科研方面得到了重大突破,排名不断上升,连续五年排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第一位。对于进一步深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上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资源和基础。因此,上海也委以重任和关注,目标为2020年前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行列。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永恒话题,如今的上海正在努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改革创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借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予的重大机遇,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中处在引领地位,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纽带,在国际和国内创新资源、创新链和产业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度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加强统筹结合,突出改革重点,采取新模式,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1、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自从世界第一科学园区斯坦福工业园成功以来,各国都纷纷效仿,竞相投入建立类似的工业园区。然而科技园区并不是那么容易效仿和建设的,真正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硅谷拥有着培养创新精神、实验尝试和集体性学习的氛围,拥有着完备的组织制度、法律规范和文化环境的约束和激励,追求自由、创新的学风。所以,科技创新和园区建设需要的是非凡的创造力和针对性,这一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做得很好。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国际同行称为“The Silicon and Medicine Valley in China”而享誉世界。1991年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张江高科技园成立与漕河泾开发区形成“一区两园”格局。此后,与上大科技园、青浦中纺科技园、金桥园、嘉定园形成了“一区六园”的格局。2010年,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规划形成“一区十二园”的格局。2011年,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20多年来的建设和蜕变,我们可以看出张江高科的崛起和成功。截至2015年10月,示范区总收入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1,514.39亿元,同比增长5.8%;实缴税收1,297.41亿元,同比增长7.4%。预计2015年全年总收入3.5万亿元,净利润1,850亿元,税收1,560亿元。

目前张江高新区拥有近7万家科技企业,200万名从业人员,1,400多个研发机构,300余个公共服务平台,44所高校,700余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累计19.3万件知识产权,已经形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9大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发挥着集聚、示范、引领、辐射的巨大作用。大企业具有优势的竞争力,与中小型企业达到一个互容互存的平衡;大量吸纳高学历硕士博士学位人才,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是大量人才的聚集地。可以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备着优秀的地理位置、资金融入通道、人才引入和培养、畅通的技术、知识、信息的沟通平台,未来不可估量。

2、上海自贸区制度的创新。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中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上海自贸区经济运行呈现活力增强、功能提升、优势明显等主要特征。截至2016年4月底,区内累计新设企业3.5万家,其中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500家,新设外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1,500万美元。尤其是扩区一年来,全市近一半外资企业落户在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数占比从自贸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扩区后的自贸区以2%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25%的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就是适度创新。创造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实验的最大优势。比如负面清单管理的实行,是关于投资制度方面的创新,把市场准入的各种门槛打掉,使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合理化。国企将拥有更多的投资方向并享受良好的法律环境,创业型企业也将可以获得更优异的起点发展。贸易监管制度的创新将通过“先入区,后报关”的方式更直接地提高通关效率极大的提升,把货物等待报关的时间节省缩短两至三天以及因此产生的物流、仓储成本,平均减少10%。运用快验车道,彻底改变传统报关的流程,更好应对紧急订单抢占国内外市场。

3、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区”——“三区联动”。杨浦区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地区”是上海市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园区集聚区。“三区联动发展”理念是强调通过整合“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在“三区联动”格局中,“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本和智力支撑;“科技园区”是“大学校区”与“公共社区”联动的桥梁,承担科技孵化、创新产品或服务生产的职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空间、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城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公共社区”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进而创造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近年来,杨浦区政府从联动范围、联动广度和联动深度三个层面不断创新“三区联动发展”机制,已初步形成“环同济知识经济带”和“复旦创新走廊”两个“三区联动”发展实践样本。杨浦通过知识创新区的定位,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为抓手,在创新驱动方面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成为上海市以创新为特色的中心城区。“十二五”期间,杨浦应规划为上海创新驱动的核心区域——中央智力区,进一步将各类的创新要素,尤其是创新服务要素向杨浦集聚,使其成为以创新、创业服务见长的功能区,与陆家嘴-外滩中央商务区共同构成“十二五”期间上海中心城区的双核——“投资-创新双驱动”。

大学和社会城市的联动发展一直是近些年里我们致力于实践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大学无法有效与各科研、企业、政府互动,将会发生知识溢出效应,降低资源利用率。创新需要的是促进学校、园区和社区的密切合作关系,才能全面地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创造良好促进发展的生态环境,将各种资源融合拓展,实现更高的价值。

4、崇明生态岛的低碳实践。全球众多创新型城市的成功案例中都将低碳环保列为了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比如德国汉堡、美国纽约等,这些成功的创新型城市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技术以及交通管制方面拥有很好的经验。作为第一批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的上海也紧跟着脚步,走向低碳生活。

崇明经过10多年的生态岛建设,生态优势不断凸显,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2015年,崇明实现旅游直接收入(纳入统计的景点、宾馆和旅行社的收入)9.99亿元,同比大幅增加41.85%。2016年1~5月份,崇明接待游客共计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和18%。

目前,崇明有4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崇明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东滩、森林公园、西沙·明珠湖、长兴岛和横沙岛五大板块。虽说是生态岛,但崇明生态岛还具备工业发展、设施农业、智能电网和湿地保护的能力。比如设施农业方面的创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型的采用桁架式立柱的温室结构,比常规温室用钢量节省大约20%以上,并显著提高温室的透光率;开发完成了一套新型的采用铝合金天沟的透光型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覆盖体系,与温室形成建筑一体化系统,应用面积达到了450平方米;港沿建设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源热泵热利用技术的可再生能源一体化温室示范基地,开展生态循环型温室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

这些都可以看出崇明生态岛对于能源节省和再利用方面上的努力和科技创新的成果。现在各国都面临着能源危机、空气质量问题、人口问题等生存危机。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对我国突破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永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而这方面的突破能有利地缓解资源问题,达到“循环经济”持续性发展的目的,是作为创新型城市所被需要考虑的重要元素。

5、上海航运中心,未来的亮点。2016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排名第六,备受关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逆袭与国家的三个战略创新相辅相成有很大关系。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对接;二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对接;三是上海自贸区与航运业改革创新进入加速融合期。截至2015年底,已有12家外资船舶管理公司落户自贸区。

“十三五”期间,虹口北外滩地区将重点承担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阶段相对薄弱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一中心、三基地、五集聚”的格局。“一中心”,即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中心;“三基地”,即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服务企业总部基地、船员服务基地和航运创新产业发展基地;“五集聚”:集聚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聚航运信息资源、集聚三游产业要素,集聚航运金融功能要素,集聚航运文化资源。

著名国际航运中心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同时也是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可见,航运科技方面的创新对于上海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特殊意义,同样也是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突破瓶颈的关键动力。航运与金融的对接起到了协同作用,带来更多的稳定收益,增加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海航运中心的创新建设不仅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税收以及就业机会,更是与港口工业、贸易等形成了一系列的关联效应,使资源大量聚集引入,可以说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机遇与挑战

1987年,“国家创新系统”这个全新的概念由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他在研究日本的产业政策及经济绩效时发现,日本在技术大大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并以其企业制度组织的改革为辅助,仅仅用了几十年,国家的经济大力发展,并出现了强劲的势头,并跃身成为工业化大国。经过进一步考察和分析研究,弗里曼又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1997年,经合组织(OCED)认为“国家生态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强调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技术合作与互动,其中政府在创新过程中起自上而下的重要作用。2003年PCAST提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并被广为流传和接收。

从近几十年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来看,“创新”是一个绝对逃脱不开的发展主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开始或者已将建立了与自身相适应运用的创新生态系统,就我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而言,可见其对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深化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推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等层面下足了功夫。

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事关一个企业的核心发展力,而企业在国家的整个创新生态体系中如同创新主体,进而可知只有企业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才能保证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当然,我国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大型企业或者国企,中小型企业是如今也是未来创新生态体系中最活跃的关键要素,它们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所以要通过给予它们更多发展的空间和辅助的政策和措施去促进中小型企业发挥更大能量。从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在这一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众所周知美国有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园区——硅谷,而我们上海也有一个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那里聚集了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同时也有许多新锐的拥有创新理念和发展科研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从而可以吸引更多优秀资源和人才进行一个良性循环。

企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能发挥力量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创新主体,上海在建立和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时也考虑到高等院校的作用,以杨浦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试点区,整合“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资源,三区联动能使资源得以更好匹配发挥出更大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科技园区中可以使相应人才能够匹配,学以致用学以所用,再从工作实践中使人才得以提高和发展,而在公共社区中也蕴含着大量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三区的联合交流可以使更多的资源顺利的流通、有效的匹配与运用。

不论是建立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到是否拥有具有实力的创新主体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创新环境同样不可疏忽。在我国的创新系统的建立中,也注重了相应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为的就是能够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激励和保障创新建设。知识产权的制度改革,使企业或者相关人才的利益有更好的保障,从而可以提高和改善创新的效率。投资机制的改革,以减政放权,促进增强有关主体活力,给予创新性发展更多空间和机会。人才引进制度目的就是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不拘于一格,使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被利用。

上海对于有关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本次研究中所提及的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利用上海所有的地理优势、历史条件和现有的发展环境,推进负面清单的实行,改善投资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准入门槛,合理简化改善相关环节,自由贸易区国外资本和资源是国内本土流通发展的重要关口,此类创新改进可以吸收更多投资和资源,让更多创新、创业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从上海的创新生态系统来看,我们还能够发现其对于绿色、循环和低碳这一城市发展走向的努力,不论是从整个世界来看,那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还是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身,为了经济建设与发展,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遇到瓶颈与能源遭受危机,但这些同样是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客观因素。上海积极建设的生态崇明岛,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缓解资源问题,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从中发展相关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而进行的城市实践。

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了解到上海为了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所做的努力、所落实下去的措施与改革,这些都是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走向所必须做出的建设,这些为上海能更好的发展带来更高多的机会。

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建设好能符合自身以及我国发展需求的创新生态系统应是当下亦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目标,要顺应国家给的大方向走,要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改善与提高,现在上海的创新生态系统虽颇具形态,但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还要在不断地在实践中改进,可以从我国其他城市,如北京、深圳中吸取经验,从国外发达城市相关体系中的成败做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能够有让世界为之惊艳的优秀创新生态系统,为我国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

[2]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3.

[3]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

[4]杜德斌.破解创新密码[N].文汇报,2012.11.21.

[5]Bloom,P.,Dees,G..Cultivate your ecosystem[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08.

[6]Estrin,J..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M].New York:McGraw-Hill,2008.

[7]Smith,Kenneth R..Building an innovation ecosystem:Process,culture and competencies[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6.20.4.

[8]杨荣.床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与管理,2014.9.

[9]王缉慈.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是要推动行为主体合作[N].科技日报,2012.1.15.

[10]Wessner C W.An Over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System[EB/OL].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 /EXTECAREGTOPKNOECO/Resources/CWessner.ppt,2012.11.25.

[11]李恒毅,宋娟.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6.

[12]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

[13]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创新,2014.

[14]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2.

[15]卢忠谆,刘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科技创新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4.2.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中国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