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龙+于欢欢+黄静
摘要: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四个层面,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结构、演化、治理以及战略与政策四方面内容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述评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01
中图分类号:F1245;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3-0001-03
Abstract: From the four layers of enterprise, industry, region and nation,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ound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governance, strategy & policy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hortages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focuses.
Key words:innovation ecosystem; innovationdriven; review and comment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越发显著,而且创新范式开始转向创新生态系统。2003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正式提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2005年日本产业结构委员会提出了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宏伟目标,2013年欧盟“都柏林宣言”部署的新一代创新政策也聚焦于创新生态系统。我国也积极关注与探索创新生态系统,2011年科技部举行“创新圆桌会议”,讨论“创新生态系统”议题。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创新的新范式,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此,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为创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1 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结构
1.1 企业层面的内涵与结构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Moore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1]。Adner提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凸显创新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并认为企业的创新成功还需要与相关合作伙伴构建创新链和采用链来快速提供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2]。在结构方面,Adner等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由上游组件商、下游互补件商以及集成商构成[3,4];Hienerth等研究表明,一些先锋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甚至将用户纳入其中,即“生产方-用户”结构[5]。国内学者张云生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围绕技术标准形成的协同共生的创新体系,具有基于配套技术的模块化结构[6]。
1.2 产业层面的内涵与结构
Gawer等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发挥产业基础性创新支撑作用的产品、服务、技术集合,创新者可以利用它来开发自己的配套产品或服务,并指出该类平台的构成主体及模块化技术架构[7];王娜等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环境因素、产业体系、软硬件设施、人才等组成[8]。
1.3 区域层面的内涵与结构
国内学者黄鲁成最早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并定义为某一区域内由技术创新组织和技术创新环境复合而成,并开展创新资源、信息交流的有机系统[9];刘友金等则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经济系统由创新主体、消费者(产品的终端用户)、市场、环境、分解者等组成[10]。
1.4 国家层面的内涵与结构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最早由2003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并认为美国经济强大依赖于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朱迪·埃斯特琳进一步指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构成[11]。
2 创新生態系统演化规律
2.1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
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实质上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间的关系变化[12]。胡京波等研究表明,民用飞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依次为组件转包制造、大组件生产以及风险共担式协作研发,客户-组件供应商的动态关系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13]。当然,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多阶段演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机遇、竞争水平和需求偏好造成了iPhone游戏类和非游戏类应用程序生态系统不同演进过程[14]。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依次遵循基于“渐进性小生境→开放式产品平台→全面拓展”的演进路径,并在创新驱动力、需求拉动力和政策引导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持续升级[15]。
2.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
国内外学者对特定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规律开展研究。首先从类比自然生态的特点出发,陈瑜等研究了复制、竞合与重组机制对光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并指出其主要演化方向为后向捕食和前向捕食战略[16];Chen等则分析了风力涡轮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追赶过程,并探讨四个演进阶段的技术累积模式、不同主体间作用关系以及演进动力[17]。其次,半导体光刻设备产业新技术替代旧技术仍然遵循了S型曲线,只是这种替代过程是新的创新生态替代旧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而新技术替代挑战和旧技术拓展机遇则是决定产业技术更新速度的关键维度[18]。
此外,学者们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鲜有涉及,在国家层面也仅有个别学者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工作,如Fukuda等指出日本和美国创新生态系统政策并行演进路径遵循:替代性可持续发展、共同演化性自我强化、组织惯性与竞争性学习、异质性协同等原理[19]。
3 创新生态系统治理
3.1 企业层面的治理
学者们关注创新生态系统不同成员之间冲突治理。首先是目标差异性治理,一些嵌入创新生态系统的新创企业需要通过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来协调核心企业和风险投资者之间的目标冲突[20];其次,企业与其他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不当也会引发冲突,有针对性的知识披露有助于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21],当然核心企业还应主导建立知识产权治理机制[22];最后,企业还面临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治理,Mantovani等认为企业与配套产品生产商之间不协作会造成企业更多额外成本,尤其在市场饱和状态下,核心企业会陷入“囚徒困境”[23]。此外,张云生等提出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24]。
3.2 产业层面的治理
一些学者更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表明,由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成员间依存关系的不均衡性、组件和配件创新的专用性、集体“搭便车”等原因,应当建立宏观文化机制、集体制裁机制等外部治理机制和谈判协商机制、利益分享机制等内部治理机制[25]。
3.3 区域层面的治理
国外学者认为,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作为研发中心的吸引力,需要本地和全球以及内部与外部的知识综合治理[26];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很长的工业历史的地区,还需要克服区域结构性危机[27],当然还要致力于开放式创新下的外部创新源集成[28]。国内学者还关注区域创新系统生态位评价,如覃荔荔等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可持续性综合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及指标体系[29]。
4 创新生态系统战略与政策
4.1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
学者们对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首先,在总体发展战略方面,遵循了“发现创新生态系统→定位创新生态系统→重置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路径[4]。其次,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是多种战略活动的集合,企业成员的创新战略、创新协作活动协调以及技术战略投资之间存在着关联性[30];平台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组织核心,创新生态系统平台领导战略包括:技术标准化战略、创新激励战略、互补技术研发战略以及平台企业内外部冲突协调战略[31]。此外,突出专利战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并将其专利许可战略分为主动许可和被动许可[32]。
此外,关于国家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战略鲜有文献涉及,在产业层面也仅有张运生研究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33]。
4.2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支持政策
Watanabe等认为在21世纪由资讯社会向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构建面向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体系才能维持美国、日本的创新优势[34];2012年美国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再次强调,应当通过面向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政策来提升国家竞争力[35]。McCarthy等认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不足已经成为了俄罗斯开展创新的历史性障碍,目前需要通过国家体制基础和政策制度变革来发展国家创新生态系统[36]。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推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政策,如曾国屏等认为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轉变过程中,相应政策也需要由“供给”向“需求”转变[37]。
5 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作用,创新生态系统也开始成为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基于生态化、有机式的基本思路探究更具创新效率和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规律、治理以及战略与政策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资料也难称丰富。为此,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方法的系统性和实践指导性出发,未来研究还应当突出以下方面。
(1)突出对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结构认知的统一性。这关系到该研究领域术语(或符号)的统一性和研究对象与边界的明确性,尤其是与“创新系统”的区别是什么,不能仅仅是在“创新系统”前面加上“生态”进行修饰,而是要充分展现“生态”的深刻内涵和结构功能的独特优势。
(2)注重不同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不能简单地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生搬硬套到国家、产业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同时还要关注四个层面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研究宏观层创新生态系统的微观基础以及微观层创新生态系统的宏观表现。
(3)强化研究内容的均衡性。强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各层面以及不同内容的研究均衡性,突出产业层的战略与政策、区域层的演化规律和战略与政策、国家层的治理等问题的研究。
(4)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一方面要突出创新生态系统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提高运用生态学视角与方法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随着研究问题的逐步明确与深化,需要大样本问卷调查、建模与仿真、博弈论、复杂系统等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
(5)关注中国情境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是中国未来创新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而且中国创新实践经验也应当是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方法的重要素材,为此应当开展中国不同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尤其关注中国情境下创新系统向创新生态系统转型升级的机理、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Moore J F, Predators,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3): 75-86.
[2]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4): 98-107.
[3]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 306-333.
[4]罗恩·阿德纳.广角镜战略:企业创新的生态与风险[M]. 秦雪征,谭静,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7-96.
[5]Hienerth C, Lettl C, Keinz P. Synergies among Producer Firms, Lead Users, and User Communities: The Case of the LEGO Producer-user Ecosystem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4): 848-866.
[6]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 软科学,2008(11):95-98.
[7]Gawer A. Bridging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 Research Policy, 2014 (7): 1239-1249.
[8]王娜,王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3(5):24-30.
[9]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 中国科技论坛,2003(1):23-26.
[10]刘友金,易秋平.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失调及其实现平衡的途径[J]. 系统工程,2005(10):97-101.
[11]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闾佳,翁翼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8.
[12]Still K, Huhtamki J, Russell M G, Rubens N. Insights for 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e Case of EIT ICT Labs and Data-driven Network Visualiz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 (2/3): 243-265.
[13]胡京波,欧阳桃花,谭振亚,等. 以SF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J]. 管理学报,2014(8):1116-1125.
[14]Yin PL, Davis J P, Muzyrya Y.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Killer Apps in the iPhone Ecosyst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5): 255-259.
[15]王宏起,汪英華,武建龙,刘家洋.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J].中国软科学,2016(4):81-94.
[16]陈瑜,谢富纪. 基于Lotka-Voterra模型的光伏产业生态创新系统演化路径的仿生学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3):74-84.
[17]Chen Y T, Rong K, Xue L. Evolu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n China's Wind Turbi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 (SI): 262-299.
[18]Adner R, Kapoor R.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 Re-Examining Technology S-curv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4): 625-648.
[19]Fukuda K, Watanabe C. Japanese and US Perspectives o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8, 30 (1): 49-43.
[20]Nambisan S, Baron R A. Entrepreneurship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repreneurs'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Success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13 (5): 1071- 1097.
[21]Alexy O, George G, Salter A I. The Selective Revealing of Knowled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ve Activ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3 (2): 270-291.
[22]Leten B. Vanhaverbeke W, Roijakkers N. IP Models to Orchest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s: IMEC, a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Nano-electronics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13 (4): 51-64.
[23]Mantovani A, Ruiz-Aliseda F. Equilibrium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e Dark Side of Collaborating With Complementor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16 (2): 534-549.
[24]张运生,邹思明,张利飞. 基于定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1(12):157-165.
[25]吴绍波,顾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1):13-21.
[26]Malecki E J. Connecting Loca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to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Open Innovation, Double Networks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1): 36-59.
[27]Oksanen K, Hautamki A. Transforming Regions into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Model for Renewing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J]. Innovation Journal, 2014 (2): 2-16.
[28]Almirall E, Lee M, Majchrzak A. Open Innovation Requires Integrated Competitioncommunity Ecosystems: Lessons Learned From Civic Open Innovation [J]. Business Horizons, 2014 (3): 391-400.
[29]覃荔荔,王道平,周超. 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在区域创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5):927-935.
[30]Kapoor R, Lee J M. Coordinating and Competing in Ecosystems: How Organizational Forms Shape New Technology Investmen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 274-296.
[31]张利飞.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平台领导战略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99-103.
[32]Lichtenthaler U. Determinants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 Technology Licensing: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 Research Policy, 2010 (1): 55-66.
[33]张运生.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1):134-143.
[34]Watanabe C, Fukuda K. 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e Similarity and Disparity of Japan-US Technology Policy Systems toward a Service Oriented Economy [J].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2006 (1): 159-186.
[35]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U. S. Innovation Policy for the Global Economy [R].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2.
[36]McCarthy D J, Puffer S M, Graham L R. Emerging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Can Institutional Reforms Help Russia Break through Its Historical Barriers [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4 (3): 243-260.
[37]曾國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3(1):4-12.
(责任编辑:赵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