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 要: 本文回顾了国内三十年来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统计分析了发表在国内18种语言类期刊上有关语码转换的文章,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结果发现:三十年期间,语码转换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角度呈多元化,注重与多学科结合;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语码转换的产生动机、句法特征、功能作用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但近几年来,随着心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开始关注语码转换的神经认知机制。文章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语码转换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语码转换 国内研究 述评
1.引言
语码转换指双语者(或多语者)在会话过程中交互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1],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外语码转换研究最早开始于Weinreich和Haugen,并使之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国内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大多研究主要关注语码转换的制约因素和教学功能;21世纪初,一系列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旨在回顾与整理国内三十年18种核心期刊上有关语码转换研究的文章,希望能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和看法。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主要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什么特点?研究内容有哪些?
2.2研究方法
作者从中国知网搜索了18种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于1987-2016年有关语码转换研究的63篇文章,然后统计分析了所有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最后进行梳理和总结。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语码转换研究的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李炯英等有关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将研究方法分为实证性方法、思辨性方法(包括理论探讨、综述等)和其他方法[3]。所有文献的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方法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性方法,主要包括书面语、口语及课堂用语语料的收集和分析,问卷调查,ERP实验及图片、数字命名。思辨性研究法使用较少,大多是综述法。研究方法的分布表明研究者更注重用实证性研究探讨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
3.2语码转换研究的研究角度
综观所有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将语码转换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表2中列出了语码转换的主要研究角度。
表2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的主要研究角度
从表2可以看出,语码转换研究注重与多个学科相结合,主要包括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二语习得、教学法、心理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其中与语用学相结合的研究在所有研究中占较大比重(11.1%),这其中大多以顺应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总量仅次于语用学(9.5%),随着双语教育的开展,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逐渐兴起。另外,从多角度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研究的22.2%。“自然语言的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且复杂的社会语言学现象,许多研究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和适用性”[4],因此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多角度研究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其产生动机、影响因素、句法特征等,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索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
3.3语码转换研究的研究内容
从检索的文献可以看出,所有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4类,产生动机、影响因素、句法特征和功能作用。各部分文献的数量及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有关语码转换产生动机的文献数量最多,共有17篇,占研究总数的27%;其次是研究其功能作用,共有16篇,占总研究量的25.4%;另外研究影响因素和句法特征的文章相对较少,各占研究总量的17.5%、14.3%。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情况。
3.3.1语码转换的产生动机
张正举等[5]认为语码转换分为两类,情景型和喻意型,前者是因为“语言(言语)集团对某一语言变体所适用的话题、场合、人物及目的的综合体都有比较固定而统一的看法”;后者则包含一定的“感情功能”,转换是“对情景的重新改造——改正规场合为随便场合,改公事关系为私人关系,改严肃气氛为幽默气氛,改彬彬有礼为同等亲近关系”。镡冬玲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语码转换产生的根本原因,认为语码转换可看做是表述策略的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当双语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一个特别的词时,就会运用替代法在非目的语中找一个词,前提是假定这个词不会中断交际活动。刘正光则从语用学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解释,例如从面子角度看,语码转换是“平衡交际双方的面子需求的一种努力”[6];从顺应论角度则是言语选择发生的结果。何丽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有其附加含意、群体认同和适应习惯等特点。
3.3.2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受多种因素影响,语言学家从多种角度展开研究,发现了影响语码转换因素的多元化特点。
阳志清收集了三部中文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类“参与者、交际场景和话题”[7]。同样是书面语研究,申智奇等选取了《围城》中的语料,结果也发现了“交际参与者、交际场景和交际话题三个因素共同影响语码转换,在某一个具体的语码转换中主要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其他的为次要因素”[8]。李经纬从标记模式的角度发现,语码转换主要受交际者的个人愿望、社会规范和理性选择的影响。李刚则从宏观角度探索了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发现心理、语用、句法规则系统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语码转换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随着方言种类的日渐减少,语言学家们开始注意对方言的研究以更好地保护方言。徐蓉考察了宁波城区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语码转换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思维以及语言本身等多方面的过程”[9],包括客观因素(交际者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和主观因素(交际者的说话目的和语言态度)。陈立平以自建的五万字语料库为依据对常州话—普通话双语社团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话轮的类型以及交际者的年龄是影响常州话与普通话之间语码转换的重要因素”[10],最终发现常州市区的日常语言正在向普通话转移,对方言生态保护具有一定启示。
3.3.3语码转换的句法特征
不同语言形式语码转换的句法特征是不一样的,另外,发生的单位及位置也不同,所以研究语码转换的句法特点利于我们了解其语法结构特点。
阳志清通过对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研究发现语码转换的两种句法情形,一是采用所转换语码(外语)的句法结构,另一种是部分采用外语的语法结构或者完全采用母语的语法结构,而单词的转换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实意词上。郭林花以某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会话为语料,探讨了句内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特征。结果发现“英汉句内语码转换整体上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混杂语码,并且具有重要的句法功能和多种会话功能。其中主体语汉语在转换中始终起主导和决定作用”[11]。张卿以《杜拉拉升职记》为语料分析了其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发现“在以外企职场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汉英语码转换多以句内转换为主,名词性表达法使用最多,在形态上,嵌入语受到主体语汉语的控制,丧失英语中原有的屈折形态变化”[12]。王琳从句法和认知视角考察了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变异特点,结果发现“在汉英语码转换中,动词所支配的主要依存关系存在句法变异,混杂依存关系的加工难度大于相应的单语依存”[13]。
3.3.4语码转换的作用功能
语码转换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所以其作用也是不同的。
王得杏最早总结出了语码转换所具有的普遍功能,包括“表示引用、表示说话者的重复、表示说话者指向特定的对话人、表示说话者对所说话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比、表示强调对比、表示插入语和谚语等”[14]。黄国文发现粤—英语码转换的作用包括“唤起和增进交际双方沟通的认同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语言表达技巧,实现一定的语言表达效果等”[15]。王晓燕等调查分析了外语课堂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英语产出量增大、互动交往能力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另外利于培养和加强学习者学习和思维的好习惯,促进学习者互帮互助、共同合作的精神”[16]。
另外,近几年来,随着神经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的理论及特点,更加关注这一语言现象如何在人脑中进行加工。虽然这一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仅有4篇,但是对于进一步了解语码转换的本质有很大的启示。例如,范琳、李绍山通过图片和数字命名范式,探究了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的抑制加工,发现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存在抑制加工:“在语言产出语码转换加工过程中,n-2语言重复代价不能被特定刺激反应设置的抑制所解释,而是与竞争语言的心理表征有关。”[17]
4.关于语码转换研究的思考
三十年来,语码转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成果也逐渐丰硕,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讨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启示。综观所有研究,作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理论分析虽然为语码转换提供了理论解释,但作为一种交际策略,通过对交际者的实际调查、访问等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交际双方语码转换的动机、作用功能等问题可能更加直接和有效。
4.2研究视角虽呈多元化,但大部分集中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教学法及多角度综合研究等视角,而且所得出的结论大都也是对之前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和肯定,新的发现和结论相对比较少见;另外,诸如二语习得、神经认知、心理语言学等视角虽有涉及,但研究数量并不多,未来的研究可以多从这些角度展开以有进一步的发现和收获。
4.3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例如语码转换的神经加工机制到底是怎样的,未来这一方面的研究可借助神经、认知、心理等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开展,从而进一步揭开语码转换的本质;二语习得过程中经常出现语码转换现象,二者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关系,但目前有关二语习得与语码转换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少,所以未来可以考虑这一研究方向,深入的研究会加深我们对语码转换的认识及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为二语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5.结语
国内三十年来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为我们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本文回顾了1987-2016年国内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主要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语码转换研究的方向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思考,希望可以对未来我国语码转换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注:
这18种期刊包括:《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国外语言学》《中国语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当代语言学》《国外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语言文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外国语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Spolsky,B.Socio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49.
[2]何丽.日常会话中汉英语码转换交际策略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10.
[3]李炯英,刘鹏辉.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15(2):40.
[4]李刚.自然语言语码转换研究的若干方面[J].外语教学,2001(4):14.
[5]张正举,李淑芬.西方语言学界关于语码选择及语码转换的静态和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0(4):5.
[6]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1.
[7]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2(1):4.
[8]申智奇,李悦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20.
[9]徐蓉.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J].中国语文,2003(4):363.
[10]陈立平.常州话—普通话语码转换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9.
[11]郭林花.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特征[J].现代外语,2006(1):20.
[12]张卿.《杜拉拉升职记》语码转换现象实证分析[J].外语学刊,2013(2):74.
[13]王琳.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变异问题探索——基于树库的动词句法配价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5):47.
[14]王得杏.语码转换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35.
[15]黄国文.方式原则与粤—英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5(3):5.
[16]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60.
[17]范琳,李绍山.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的抑制加工——基于刺激反应设置影响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