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中香港电影文化基因的进化转型

2023-12-19 15:53周清平王安娜
粤海风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周清平 王安娜

摘要: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中香港电影的进化转型进行探析。粤港澳大湾区电影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性、大湾区都市圈、中国国际化、互联网和新主流电影构建的文化语境中,对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的主题、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五大文化基因进行传承与创新,梳理其复制、移植、融合、裂变、创新、淘汰等过程,传承电影优质文化基因,创新符合中国当前文化语境要求的电影文化基因,在世界和中国电影文化版图中重新崛起。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电影 香港电影文化基因 传承 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下简称为大湾区电影)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地域电影新概念,指的是建基于香港电影、广东电影和澳门电影发展经验,具有大湾区文化特色的新形态、新特质、新风格和新品位的电影。昔日香港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而目前式微的香港电影在更大的地理区域内获得转型的战略机遇,经历文化基因进化后转型为大湾区电影,可以发展为中国电影多元格局中新的重要一极。笔者力图运用文化基因理论探析在大湾区电影发展中,香港电影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一、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进化的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文化地图形成三大板块:作为核心城市的上海、北京和香港及其辐射区域。自电影诞生后直到1949年,上海是中国电影生产的核心城市,上海电影在中西文化汇通中复制了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基因的理念、模式、审美习惯和制作方法,传承了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和艺术理念,在中西文化融合语境中完成电影文化基因的复制、融合、裂变、进化和淘汰,生成融合中国文化核心理念和好莱坞电影语言技巧的中国电影文化基因体系。1949年以后,中国内地电影中心由上海转移到北京,系统引进苏联电影美学、理论、模式和制作方法,模仿苏联电影文化基因并在地化适应中国政治文化语境进行文化基因的融合、裂变、进化和淘汰,产生了具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第三代电影。后来的第四、五、六代电影吸收欧美电影文化基因形成艺术电影浪潮。而孤悬海外的香港在1949年后继承了上海电影文化基因,上海电影文化南下奠定了香港电影的文化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进入“左”“右”意识形态对峙和国粤语并行的发展时期,具有浓厚岭南地域文化色彩的粤语片获得岭南和东南亚华语文化圈的持久热捧。香港电影在吸纳了上海电影的文化基因后实现在地化转型,在相对自由的文化空间内实现了政治意识形态主题文化基因的内置和大众电影类型化文化基因族的成熟,在中西文化汇流和传统与现代的交叠中延续1949年前上海电影血脉并进行了电影文化基因的再生,在20世紀80年代创造了具有本土化和现代化的“东方好莱坞”的电影辉煌,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地图中的重要板块。

香港电影在1995年后陷入低潮,广东电影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高潮期后,当前也进入低谷时期,大湾区电影目前面临艰难的爬坡阶段。饶曙光教授在《地域文化与共同体美学——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中就大湾区电影的现状认为:大湾区电影与岭南电影昔日辉煌不相匹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不相匹配,大湾区电影市场与创作不相匹配。[1] 在优化电影文化环境的同时,亟需回归电影本体,回归电影内容生产本身,才能完成电影转型。电影内容包含的主题、角色、故事、修辞、风格、品质等最终决定了电影的传播力、品牌和票房。香港电影作为一个巨大的存在对大湾区电影的崛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后者需要对香港电影文化基因进行传承与创新,并深刻而系统地梳理、反思和扬弃,才能有目的地复制、融合、移植和创生,实现香港电影文化基因在新的文化空间中的进化。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创造性提出“文化基因(meme)”概念,指的是类似生物学的基因般可以通过模仿和复制进行传播的文化信息单位。[2] 文化基因具有目的性和生命力,可以为实现生存和繁殖而不断进行复制。在21世纪初文化基因理论(memetics)发展成为在西方社会学、文化研究、生态环境学、艺术设计、媒介文化、数字人文等方面影响甚大的新兴文化理论。笔者曾将“文化基因”进行更加具体的定义:人类生命中控制文化行为的基因及其在文化系统中衍生进而绵延存在的基本理念、习惯和模式。[3] 研究香港电影文化基因进化为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的内在规律,可以从电影本体深层次把握其内容生产的方向、策略和战略。电影文化基因主要有主题、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等五种,五种文化基因相互结合形成电影作品。相似的文化基因会形成一定的类似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的文化基因族,电影文化基因族形成电影类型和电影流派,并相互组合形成电影文化基因体系。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是在一定的文化汤(meme pool)中培育而成,文化汤是文化基因体系所处的文化语境。凯文·N. 拉兰德和约翰·奥德林·斯米运用生态位建设理论(niche construction,利基理论)阐释了文化基因与环境在代际传承中的关系。通过生态位建设理论论证了环境对文化基因的影响,填补了环境与文化基因之间的关系论证,建立了基因—文化基因—环境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模型。认为在文化基因进化过程中,文化语境中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处于其中的文化基因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文化基因会因对环境影响做出自身的调整和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实现文化基因的进化并将新的文化基因传承给后代。[4]

在香港电影文化基因进化为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文化语境主要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西文化交汇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建设、大湾区发达城市圈文化、互联网文化传播语境和新主流电影崛起等五方面。这五方面文化语境会形成具体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现代性、大湾区都市圈、中国国际化、互联网文化和新主流电影,对处于其中的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进行改写,从而实现传承与创新,获得文化基因的进化(如图1所示)。

第一,大湾区电影面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小康社会建成到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新阶段。这是大湾区电影未来面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时期,先在式规定了大湾区电影叙事情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文化信息会凝聚为社会主义现代性文化基因,对香港电影进化为大湾区电影直接施加影响。香港电影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电影,未来大湾区电影是中国电影重要板块,社会主义现代性是大湾区电影内在之意,将赋予大湾区电影社会主义文化属性,给予电影高层次的思想内质、想象境界和艺术品质,从而彻底摆脱黑暗力量、低级情趣和灰色人性的影响。

第二,岭南地域升级为大湾区都市圈是香港电影向大湾区电影进化的文化空间拓展,也为香港电影文化基因进化为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连通文化血脉纽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发达地区,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大湾区都市圈文化基因——都市生活方式、美学、品味和生态会嵌入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体系。香港电影已经完成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化精神和后现代消费娱乐化文化基因移植和嬗变的过程,香港电影丰富的都市文化基因可以在大湾区电影中得到传承。大湾区都市圈文化基因新的地域文化性赋予大湾区电影地域文化信息。大湾区文化为大湾区电影提供了共同的现实生活基础,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风景、社会风情、风俗民情、生活故事等为电影提供了题材。传统的粤剧、文明戏、粤乐、广播剧等经过进化后为电影提供了富有岭南风味的艺术形式、通俗趣味、叙事模式和美学观念。大湾区文化成为培育大湾区电影主题、角色、故事文化基因的重要营养并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魅力。

第三,中西文化交汇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中国国际化建设是大湾区电影面临的国际文化语境。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政治框架中连接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欧美,在文化风云交汇处实现文化基因的杂交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中国国际化文化基因使得大湾区可以将视野拓宽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脱离局限于欧美的全球化视域,建立新的更加全面的全球观。大湾区电影可以表现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也可以展现亚非拉广阔、丰富和精彩的生活场景,融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情感,介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传播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增大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第四,互联网引发的媒介大融合是大湾区电影面临的媒介革命环境,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构成了大湾区电影生产、传播和接受的新的模式、媒介和渠道,互联网文化基因也会深层次改写电影文化基因,在媒介融合中,大湾区电影将会具有一定的互联网风格和特色。大湾区电影也需要迎接互联网发展潮流,结合大湾区地域文化特色和发达大都市群社会状况,促进“互联网+电影”文化基因大融合,使得大湾区电影具有网生代电影特征。

第五,大湾区电影面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复兴而形成新主流电影浪潮,新主流电影文化基因成为大湾区电影的重要文化基因。新主流电影以高品质和高票房重归电影文化版图中心区域。北上香港导演成为新主流电影重要力量,成功完成了主流电影的通俗化,将香港类型电影叙事策略应用到主流电影中,香港类型电影文化基因与内地主流电影文化基因结合获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大湾区电影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新主流电影浪潮中,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体系需要吸纳新主流电影文化基因,吸引香港导演北上以大湾区为基地,利用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实现香港电影的主流化转型,成为中国电影版图重要板块。

二、从香港电影到大湾区电影:

香港电影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

中国电影形成主流电影、艺术电影和大众电影三元格局,三者形成三元的“文化星云”按照独立的文化逻辑运行,相互之间存在吸引与排斥、交流与屏蔽、合作与竞争。香港主流电影、艺术电影和大众电影中,文化基因相互组合形成一定的电影文化基因系统,将在大湾区电影中进行生态位建设并升级换代。其中电影主题文化基因作为主导文化基因,为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四大文化基因的聚合提供了方向和吸引力,创生新的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体系。在香港電影向大湾区电影进化的过程中,电影主题文化基因需要传承历史的优良主题文化基因,并适应文化语境变迁进行创新,引导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诸文化基因传承创新。

(一)香港电影主题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抗战爆发后的上海电影南下时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左派电影的主题文化基因主要有宣扬民族大义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文化伦理价值体系和革命进步左派思想体系。具体而言,主题文化基因有爱国、革命、勇气、觉醒、抵抗、苦难、牺牲、进步、奋斗、故国、恋乡、社会批判、社会讽喻、性别平等、爱情、贞洁、孝顺、忠义、正义、家庭亲情、社会写实、夫唱妇随、父慈子孝,等等。70年代末期,香港进入自我区域认同和港人身份认同阶段,形成了香港本土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在香港电影之中,甚至成为众多类型片内蕴的集体无意识。“狮子山下”“中环价值”构建了香港的精神主体认同,形成了香港的现代主流叙事。“每个港人心中都有一个‘狮子山,其核心指向即是香港引以为傲的‘熔炉特质,‘狮子山下成为七八十年代香港中下层平民奋斗意识的表征。”[5] 在香港类型电影中渗透了香港社会的主流思想:个人奋发图强,集体同舟共济,秉持自由平等法治观念,传承家族观念和人情伦理。在新时代,大湾区电影需要在文化大融合中进行新的主题建构。

首先,在香港电影向大湾区电影进化的过程中,大湾区电影中的主流电影需要重新挖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派电影主流电影主题文化基因和八九十年代现代主流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伦理价值观念,进而弘扬社会主义现代主流价值观。主流电影是大湾区电影中最重要的文化板块,社会主义现代性文化基因将对香港电影主题文化基因进行宏观的筛选与重构,阳刚、健康、现代、励志等将成为大湾区电影主题文化基因的特色。中西文化交汇和“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大湾区电影的主题提供全球化视野,大湾区电影主题文化基因需要内含全球的宏大叙事,如与欧美国家的竞争与交流、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与建设,使其具有国际主义文化精神,从而具有宏大气象、辽阔时空和卓越品质。发达的都市群构成了大湾区电影的现实社会基础,现代都市文化为大湾区电影主题文化基因提供了丰厚的现实生长环境,城市生活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将提供题材源泉,都市社会思想主题文化基因可以被移植进入电影。当前盛行的互联网文化也将为电影主题文化基因注入时尚、灵动与在地生活化的特征。香港电影导演北上后,林超贤、陈可辛、徐克成为新主流电影的领军人物,使中国主流电影实现类型化成功转型。这为大湾区电影实现主题文化基因的内置与进化提供了良好的参照,香港导演在主流、进步、阳刚、向善的主流文化基因进化中具有广阔空间。

其次,大湾区艺术电影在主题文化基因方面,需要构建适应现代中国、构建大湾区精神共同体的艺术价值理念体系。香港艺术电影具有高超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不同导演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理念和风格,艺术导演具有相对稳定的主题表达、题材范畴、镜语体系和艺术风格,具有特立独行的电影美学和艺术特色,各擅所长,各领风骚,在世界影坛展现华人细腻情感、独特体验和审美理念。主要的艺术导演有王家卫、许鞍华、关锦鹏、严浩、陈可辛、陈果、罗启锐、张婉婷、杨凡等。主要的主题文化基因有哲理、艺术理念、审美情感、爱情、三角恋、同性恋、孤独、迷惘、叛逆、寻找、流浪、新奇、另类、欲望、历险、亲情、青春、心灵、真实、女性主义、情色、忠义、纯真等。香港艺术电影主题文化基因需要加强大湾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形成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为大湾区人建设适合精神与心灵栖居的家园。现代化场景带来的现代、未来主题,新全球化视野带来的国际主义,现代都市圈地域文化带来的时尚摩登主题,新主流意识形态回归带来的新古典主义和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理念将为艺术电影主题文化基因的生态位建设提供核心成长资源。

最后,大湾区大众电影需要进行香港主题文化基因的筛选以构建现代通俗审美理念体系。香港类型电影主题文化基因主要是沉淀在香港社会集体无意识中的世俗社会伦理价值理念和日常生活美學理念,主要有亲情、爱情、侠义、爱国、正义、白日梦、牺牲、忠诚、幽默、搞笑、历险、暴力、时尚、复仇、欲望、情色、智慧、勇气、阳刚、阴柔、古典、恐怖等。香港类型电影表述了香港人的潜意识和白日梦,满足了日常文艺消费欲望和通俗审美趣味。在香港类型电影中也存在表现“黑、赌、黄”现象,鬼片、赌片、三级片泛滥,虽然有较高的票房,但是社会影响恶劣。在大湾区电影中,香港类型电影主题文化基因需要经过筛选和淘汰,过分渲染物质欲望、暴力、色情、鬼怪恐怖、低俗趣味、灰色人性等的主题需要处理好尺度和边界问题,辨析通俗艺术与庸俗艺术的界限。电影作者在电影创意构思中需要适应中国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底线要求。

(二)香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

香港电影进化为大湾区电影过程中,角色文化基因由香港人/华人变成大湾区人/中国人,大湾区文化语境会打造大湾区/中国人物文化基因,并移植转化进入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从而使香港电影在向大湾区电影进化中实现角色文化基因的复制与创生。大湾区文化语境塑造了具有现代形象、气质、人格和品质的“现代人”。中西文化交汇和“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使大湾区人具有国际视野,大湾区都市圈将使大湾区人具有时尚摩登气质,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生存将使大湾区人具有网生代个性。新主流电影复兴背景将使大湾区电影角色具有阳刚、正直、担当、善良等正面人性,新的人物个性成为新的文化信息进入新的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之中。香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按照三元文化格局可以划分为主流电影角色文化基因、艺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和大众电影角色文化基因。

首先,大湾区主流电影需要适应新的文化语境,创生新的角色文化基因。香港主流电影中的国防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主要有抗日将领、觉醒青年、抗战战士、文艺工作者、工人、农民、受迫害女性、日寇、地主恶霸等。左派电影角色文化基因有进步青年、工人、农民、小市民、慈爱父母、孝顺儿女、家庭主妇、保守父母、买办、资本家、豪门纨绔、地痞流氓等。在现实主义艺术视野中塑造了当时社会人物群像。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后,在地化本体意识加强,香港主流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主要有奋斗青年、富豪、平民、警察、律师、帮派头领、卧底内线、间谍等。在新时期大湾区电影中,角色文化基因需要进行整体性传承和创生。主流电影需要融合大湾区文化语境带来的新的人物文化基因,将现代社会的形象、气质、人格、气质与国际视野、在地化情结、开拓进取精神、正直善良人性、互联网个性等人物文化信息赋予角色,塑造新时代打拼的工薪阶层、平民英雄、反贪斗士、戍边英雄、“一带一路”开拓者、正义成功人士、改革开放风云人物等形象。

其次,大湾区艺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需要融合新的文化语境所提供的人物文化基因文化信息进行创生。香港艺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主要是城市青年、城市恋人、小资青年、侠客、城市流浪人、艺人、留学生、城市底层人、妓女、城市边缘人、城市女郎等。角色文化基因携带的文化信息包括敏感、细腻、执着、另类、私密、痴迷、纯真、缠绵、感念等情感特质,探寻人性深度和心灵旅程。香港艺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在大湾区电影中可以得到复制,在合乎政治取向、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伦理前提下继续艺术探索。在大湾区乃至中国的宏大时空中,香港艺术电影获得了广阔的空间,角色文化基因由香港人/华人转为大湾区人/中国人,大湾区电影艺术家可以表现大湾区人/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心灵变化、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适应大湾区文化语境,赋予新的角色文化基因以新的文化信息——富有创业经验和开拓精神,从岭南地域文化到大湾区文化转型中具有曲折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具有国际视野,在欧美求学创业和在发展中国家开拓的工作生活经验,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感悟,具有互联网生活体验、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从而使大湾区艺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完成进化。

最后,大湾区大众电影角色文化基因需要适应新的文化语境进行筛选、传承和创生。香港大众电影角色文化基因主要有英雄、侠客、义士、杀手、武师、奸人、军师、警察、反贪斗士、律师、古惑仔、黑帮头目、卧底、城市女郎、妓女、流浪人、小市民、赌徒、小丑、仙女、妖精、鬼魂、书生、痴心恋人、白马王子、女神、灰姑娘、小三、女神经、骑墙派等。按照正、反派和中间派形成角色结构关系,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香港类型电影的黑帮片、犯罪片、赌片、鬼片、情色片在大湾区电影中发展空间较小,相应的角色文化基因也会遭到淘汰。爱情片、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古装片、警匪片等类型片在大湾区电影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的角色文化基因会得到复制传承。香港类型电影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角色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个性魅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偶像魅力。结合大湾区电影文化语境和国内电影发展状况,大湾区电影可以有新的类型创新:科幻片、青春片、惊悚悬疑片、公路片、奇幻片、伦理片等,将北京和上海目前方兴未艾的新的电影类型引入大湾区电影之中,从而将新的电影文化基因族移植进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体系中。大湾区世俗社会提供海量的人物文化基因从而奠定电影角色文化基因基础,如老板、打工族、商贩、城市青年、办公室职员、商贾大亨、校园学生、警察、武师、海外大湾区人、都市帅哥靓女、姑嫂婆媳、网生代青年等。将现代都市生活中,洋溢着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和融合了国际文化、具有网络生活风貌的大湾区人物文化基因,通过艺术转化移植进电影之中,从而塑造新的大湾区人的群像,形成大湾区电影角色文化基因。

(三)香港电影故事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

香港电影进化为大湾区电影过程中,电影故事文化基因由香港/中国故事进化为大湾区/中国故事,大湾区电影故事文化基因相对于香港电影故事文化基因会发生巨大变化,故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结构、叙事空间等会获得传承与创新发展。大湾区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基因全面改写大湾区电影故事文化基因。

首先,大湾区主流电影故事文化基因需要进行主流叙事从而实现进化。香港主流电影主要是国防电影、左派电影和香港在地主流电影,是具有国族意识的电影宏大叙事,用电影光影记录民族灾难,铭刻抗击外侮记忆,在香港身份认同中构建香港精神。抗战时期上海电影转移到香港,主要是延续国防电影和左翼革命电影叙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派电影成为香港具有重要影响力、传播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向上向善的家国现实叙事。香港主流电影故事文化基因主要是抗战、受难、流浪、觉悟、战斗、爱情、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报国救民等。70年代末期开始,香港主流电影文化基因是香港身份认同的“狮子山”[6] 精神,体现了香港人的主流价值观。“电影成为讲述‘香港故事、营造‘集体回忆的重要媒介和叙事话语,并最终进入香港文化的DNA,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7] 个人打拼、逆境求生、社会流浪、职场商战、豪门恩怨、家庭/家族伦理、警匪斗法、法庭激战、底层逆袭等成为常见的故事文化基因。在香港电影向大湾区电影进化过程中,主流电影故事文化基因在文化语境中的各种文化基因改写下,故事文化基因会携带上相应的文化信息。“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8] 大湾区电影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讲好大湾区故事,进行主流叙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英雄和模范的感人事迹,大湾区都市圈富有岭南风味和都市风情的创业打拼、善人善事、创优争先等故事,全球化时代中国与欧美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展,互联网时代引发共鸣、闪烁人性光辉的凡人故事,都可以转化为大湾区主流电影故事文化基因,在新主流电影勃兴时代进入大湾区电影的主流叙事。

其次,大湾区艺术电影故事文化基因需要适应在新的文化时空中进行心灵叙事,构建大湾区精神家园。香港艺术电影主要是心灵叙事,关注香港人独特的精神生活,细腻叙述情感历程和心灵旅程,叙述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性历险、人生苦乐、痴心迷情等人生故事,从而构建了香港人的精神家园。众多艺术导演呈现了各具风采的情感故事:都市浪漫爱情、青年成长、女性命运、城市边缘流浪、社会真实事件、海外生活故事、古典传奇故事、奇幻未来旅程、地域乡愁记忆、武侠精神写照等。香港艺术电影叙事在进化为大湾区艺术电影后具有较大的可传承性,融入大湾区文化空间后进行转型、创新,大湾区艺术电影角色文化基因是大湾区人/中国人,故事文化基因变为大湾区/中国故事,需要建设大湾区集体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在传统岭南地域文化向现代都市圈文化转型过程中发生在大湾区人精神深层次的灵魂挣扎、梦境呓语、文明洗礼、情感生活、代际嬗变、心理裂变可以转化为心灵叙事。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中国人在欧美打拼竞争、求学生活、流浪漂泊中的情感遭际、青春成长、冲突畸变、绮丽人生等,发展中国家文化融合、交流冲突、开拓进取、奇幻旅程等故事可以成为大湾区艺术电影在全球时空中的叙事。在网生代的网络青春叙事、迷幻漂流、奇幻梦境、真情流露、现实写真、情感历程等也可以转化为艺术叙事。

最后,大湾区大众电影故事文化基因需要将香港大众电影文化基因进行筛选、净化、提升,使艺术品质实现进化。香港大众电影主要是类型叙事,香港之所以成为“东方好莱坞”,被发挥到极致的类型叙事是重要原因,涌现出一拨富有作者叙事特色的导演。“尽皆过火,尽是癫狂。”“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满载可喜的艺术技巧。”[9] 为了吸引眼球,香港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后甚至淡化故事情节,强调画面视觉冲击,突出密集动作冲突和笑料噱头的编排,在模式化的类型叙事中对观众的视听感官和浅层次心理进行连续冲击。一方面,香港大众电影故事文化基因的故事内容、叙事技巧和叙事模式形成稳定习惯;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视听冲击,情节和台词不断翻新求奇、求险、求怪,乃至部分作品情色裸露和“屎尿屁”恶心情节也成了重要手段,导致艺术品质下降,电影美誉度下滑,使其走向歧途,最终丧失大量观众进入低谷。香港大众电影故事文化基因主要有爱情、喜剧、复仇、宫廷斗争、帮派恶斗、警匪斗法、权力斗争、江湖恩怨、除暴安良、三角恋、青春历险、奇幻之旅、枪战、打斗、决斗、色情、暴力、赌博、设迷解迷、惊悚悬疑、鬼怪恐怖等。在香港电影向大湾区电影进化过程中需要把故事文化基因置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标准下进行筛选和淘汰,新的“清洁运动”在所难免。黑帮片、犯罪片、鬼片、情色片、赌片等类型叙事的故事文化基因会被淘汰。爱情片、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古装片、警匪片等类型叙事的故事文化基因会得到传承并适应新的文化语境进行创新。社会主义现代性文化基因可以系统复制与移植接纳科幻片、奇幻片、公路片等中国其他地区富有现代气质的类型故事文化基因,在大湾区引进新的电影类型叙事;也可以在香港大众电影类型故事文化基因中输入具有社会主义现代性文化信息,实现文化基因进化,在情节设计中注意艺术品质和艺术态度。大湾区都市圈文化基因会吸收丰富的嶺南民间故事文化基因,也会对故事文化基因进行改写,实现进化;将乡村文化基因和城市文化基因提升为大都市圈文化基因,表达大都市圈通俗文化趣味和美学理念;将丰富的大都市圈现实生活社会故事文化基因转化为电影故事文化基因,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都可以成为情节内容,都市神话传奇、偶像时尚、欲望法理斗争、办公室合作与争端、爱情悲喜与事业成败等,也可以进入类型电影故事文化基因。中国文化基因可以输入全球文化和自然景观、世俗社会生活、奇闻逸事、现实冲突、神话传说等文化信息,充分吸收欧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故事内容、叙事模式和叙事技巧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出具有世界风情的类型电影故事文化基因。网生代的网络影视也具有丰富的、有独特网感的故事文化基因,从而使大湾区类型电影故事文化基因打开新的层面,青春漂流、奇幻旅程、梦境穿越、“雷人囧事”、悬疑惊悚、公路迷情、激情奋斗、怀旧恋乡、噱头尴尬等作为文化信息进入故事文化基因之中。

(四)香港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

香港电影进化为大湾区电影过程中,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也将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现创新进化。香港主流电影中的国防电影和左派电影复制和移植了内地现实主义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现实场景、长镜头、固定机位、流畅剪辑、插曲配乐等成为标配。20世纪80年代表现身份认同和香港精神的主流电影移植了现代主义电影的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也融合了香港类型片的商业化视听语言文化基因,《疯劫》《投奔怒海》《似水流年》《笼民》等电影增加了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观镜头,也为吸引观众注意力营造紧张、悬疑、惊悚的气氛。在香港电影进化为大湾区电影后,由北上香港导演所拍摄的新主流电影可见大量香港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的复制,提供颇多启示。新主流电影为香港主流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进化提供了重要参照。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长津湖》和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将类型电影视听语言内置进入新主流电影文化基因之中,大量动作场面运用了圆熟的类型视听语言:高剪辑率的快速剪辑、密集的惊险镜头、配合叙事绵密的音响配乐、紧张到窒息的气氛营造,等等。

香港艺术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新潮流导演的作品之中,成为打造导演个人艺术品牌的电影手段,也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视听语言文化基因系统:许鞍华电影的长镜头、现实场景、自然光线、流畅剪辑、生活化服装等;王家卫电影的城市空间、未来世界、特效画面、幽暗光线、心理意象、写意特写、时尚音乐等;关锦鹏电影的优雅画面、考究妆容、精致构图、表情光线、怀旧色调、绚烂色彩等;陈果电影的现实空间、自然光线、肩扛摄影、粗糙画面、隐喻蒙太奇等。

香港大众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极为丰富,为满足观众需要进行了大量的视听语言创新,大卫·波德维尔认为香港导演捕捉到了类似卓别林、基顿、劳埃德、范朋克等大师的视觉动感,也利用直觉实践了苏联蒙太奇大师的理念。[10] 香港动作电影创造了众多视听语言文化基因:停—打—停的镜头布局、慢镜头、快速镜头、变速镜头、跳接、倒拍镜头、镜头内蒙太奇、构成剪辑、分段拍法、鱼眼镜头、快慢多变节奏等。喜剧电影的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主要有:特写镜头、鱼眼镜头、变焦镜头、跳接、镜头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碎片剪辑,等等。这些在大湾区大众电影中也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可以进行移植复制。

作为一种手段,电影视听语言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极大的适应性,香港的主流电影、艺术电影和大众电影的视听语言都比较成熟,在大湾区电影中可以得到传承。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创新开拓空间。大湾区电影文化语境在未来将带来新的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信息,现代社会景观、物质形态、时尚服装、虚拟画面、想象空间、世界自然与社会景观、全球叙事空间、都市建筑、街道、文化设施、城市景观、赛博虚拟空间、穿越时间结构、奇幻画面、碎片剪辑等,可进入大湾区主流电影视听语言文化基因之中,经过创新从而创生新的视听语言文化基因。

(五)香港电影风格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

香港电影多姿多彩的风格文化基因在向大湾区电影进化过程中将延续个人经典艺术品牌的风格传承,同时也会因为文化语境变迁创造出新的风格文化基因。主流电影主要是集体性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朴实纯真、冷峻直接而淡雅隽永的艺术风格。香港艺术电影则呈现出鲜明标签式个人化的艺术风格:许鞍华的沉郁冷峻、王家卫的时尚诗意、关锦鹏的优雅细腻、严浩的纯朴温厚、陈可辛的优美繁复、罗启锐与张婉婷的唯美恬淡、陈果的冷峻真实、方育平的实验写实等。北上香港导演的风格文化基因发生嬗变,陈可辛导演的《武侠》《投名状》《如果·爱》《中国合伙人》《夺冠》融合了文化精英精神、类型叙事模式和个人影像语言,体现了多种文化基因融合的艺术特色。香港大众电影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个人风格的导演,同样打造出个人艺术品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徐克的奇诡机变、杜琪峰的冷酷硬朗、刘镇伟的癫狂幽默、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周星驰的嬉戏解构、刘伟强的优雅厚重、唐季礼的阳刚劲健等。香港北上导演开启了香港类型电影文化基因与内地主流电影文化基因的结合,传承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主流价值观,同时也巧妙融合了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技巧和视听语言,创造了一系列在香港想象不到的票房奇迹,成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合流的典范。香港北上导演的发展经验对于大湾区电影发展而言无疑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大湾区电影风格文化基因会可能会因为文化语境变化发生新的嬗变:社会主义现代性会带来具有未来现代气息和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审美精神的崇高、阳刚、时尚、端正、厚重、雄浑、典雅、劲健、豪放、写实等风格文化基因。中国国际化会带来具有全球景观和叙事的宏阔、繁复、绮丽、自然、机变、新奇等风格文化基因;大湾区都市圈会带来具有发达大都市圈社会和文化特色的时尚摩登优美、典雅、豪放、缜密、超脱等风格文化基因;互联网则会带来具有网生代文化特色的酷炫、虚幻、冷峻、超现实、零散、怀旧,等等。

结 语

香港电影在向大湾区电影进化过程中,会面临极其纷繁复杂的局面,也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电影形态。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可以理清发展脉络,预测发展趋势,把握艺术嬗变规律。香港电影文化基因三大板块——主流电影、艺术电影和大众电影中的主题、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等五大文化基因与大湾区文化语境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大湾区都市圈、中国国际化、互联网、新主流电影五种文化基因会相互融合,形成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基因具有强度和方向,是一种矢量,可以用大湾区电影文化基因矢量示意图进行展示(见图2)。大湾区电影文化语境下,各种文化基因与香港电影文化基因会进行复杂的艺术融合,构建艺术文化基因矢量结合相加的文化基因算法模式。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可以基于历史发展经验,根据电影文化基因融合的形式、方向来预测未来大湾区电影发展趋势,从而有利于指导大湾区电影创作采取适当的方向、路径、类型和手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研究》(22BC05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

注释:

[1] 饶曙光:《地域文化与共同体美学——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的思考与展望》,《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2] [英]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云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页。

[3] 周清平:《“互聯网+”模式中现代影像艺术文化基因的融合与裂变》,《电影艺术》,2016年,第1期。

[4] Robert Aunger,Darwinizing Culture: 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121-141。

[5] [7] 陈可唯:《“影响民族志”视野下的香港电影与香港精神》,《电影文学》,2019年,第20期。

[6] 香港电台1972年播出电视剧集《狮子山下》延续至今,成为作为香港主流意识形态——“香港精神”的时代写照,众多著名香港电影导演担任导演,是香港本土身份认同的象征,罗文演唱的同名歌曲流行一时,其中诠释的“同舟共济,踏平崎岖,艰苦奋斗”理念成为香港人的精神符号。

[8]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9] [美] 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0] 同 [9],第135页。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