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凤
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基于本班幼儿的学习兴趣、经验和需要,围绕幼儿的现有水平和面临的挑战,不断开发的有利于幼儿经验生成的系列课程活动。在班本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课程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小班班本课程“‘雨你在一起”的实施过程,总结了教学经验,以供参考。
一、课程主题的生成
幼儿园班本课程具有随机性、生成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应源于兴趣、贴近生活。教师要充分关注幼儿的行为与提问,从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课程的开展方向。
例如,在一次雨天的室内活动中,笔者班上的一名幼儿问道:“为什么雨天不能出去玩呢?”有幼儿答道:“因为外面下雨,淋雨了会感冒。”有幼儿说:“下雨会淋湿衣服,要生病的。”还有的幼儿感慨:“唉,雨天都不能出去玩。”但当笔者提出“你们想不想在雨中游戏?”这一问题时,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笔者和幼儿约定了一场和“雨”的约会。
笔者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理解幼儿,在与幼儿的谈话中挖掘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学习需求。在上述案例中,笔者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出发,了解到幼儿想要在雨天外出活动,由此决定以“雨”为主题来开展班本课程,借助“雨”这一自然素材帮助幼儿拓展经验。
二、课程内容的推进
(一)课程准备
当捕捉到幼儿对某些事物的兴趣点后,教师要挖掘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主题,并提前预设班本课程的框架和内容。当幼儿在课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做好课程实施的一切准备。
课程案例一:“小顾虑”。在开展活动前,笔者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活动,了解了幼儿对雨中活动的顾虑,具体如下。
韵彤:“妈妈不让我去雨中玩,就是怕我着凉感冒。”
晨晨:“下雨不是可以撑伞吗?”
朗朗:“可是即使每次撑了伞,奶奶也不会让我在雨中多玩一会的。”
凡凡:“雨衣、雨鞋都穿上,雨伞也拿上,应该不会感冒了吧。”
教师:“如果家长有顾虑的话,活动就无法开展,要不要我帮你们去问问,看看爸爸妈妈愿不愿意支持雨中活动呢?”
幼儿齐声答道:“好!”。
课程案例二:“小调查”。在开家长会时,笔者就幼儿讨论的话题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讲述了雨中活动的来源和初步设想,并在调查中设置了以下四个问题:一、雨天时,你是否带孩子在户外玩过?二、孩子是否喜欢或向往雨中游戏?三、你是否同意教师带着孩子在雨中探索、玩耍?四、如果孩子们一起在雨中玩,你最担心的是什么?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幼儿没有雨中游戏的经验,他们其实喜欢在雨中玩耍,但家长担心他们会淋雨感冒。针对问题三,只有两名家长选择了“不同意”。笔者与他们进行了沟通,了解到这两名幼儿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同时,笔者也和家长交流了解决方法,在开展活动时,这两名幼儿可以撑着伞在旁边观看。
课程案例三:“小疑虑”。笔者及时告诉了幼儿调查结果,并向幼儿提问:“爸爸妈妈担心你们淋过雨后会感冒,你们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感冒吗?”幼儿纷纷举手发言。接着,笔者向幼儿介绍了一些预防感冒的方法:一是用毛巾及时擦干身上的雨水;二是回到室内后及时关门关窗,以防受风着凉;三是喝杯热热的姜茶,让身体暖起来。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笔者为开展班本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展前,笔者了解了幼儿和家长的顾虑,征询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基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幼儿普及了相关的保健知识。笔者认为,班本课程的开展是幼儿、家长与教师三方紧密互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满足幼儿的需求,还要了解家长的想法。
(二)课程开展过程
虞永平教授曾说,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追求适宜性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班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班级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年龄特点,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关于雨的知识,进一步推动了班本课程的深化。
课程案例四:“小展览”。笔者选定了天气预报显示有雨的日子,让幼儿做好相应的准备。当天早上,幼儿带着自己喜爱的雨具来到幼儿园,一直询问何时开展雨中游戏。可惜天公不作美,这一天并未下雨。考虑到幼儿带来了各种雨衣、雨鞋和雨伞等,笔者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这些雨具,并让他们进行分享展示。针对雨衣,笔者开展了“看一看、摸一摸”游戏,引导幼儿观察雨衣的颜色、材质、版型等,如有的有口袋,有的沒有口袋。此外,有幼儿还发现了一件特别的雨衣,笔者告诉他们这是雨披,并讲解了雨衣和雨披的区别。针对雨伞,笔者开展了“比一比、试一试”游戏,引导幼儿发现:伞的花纹、大小不同,伞柄的装饰也不同,在开合伞的时候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此外,笔者还对比展示了长柄伞和折叠伞的不同。针对雨鞋,笔者开展了“雨鞋找朋友(配对游戏)”“雨鞋排排队(排序游戏)”这两个游戏,并让幼儿摸一摸雨鞋的材质,介绍了雨鞋的制作材料。
此次班本课程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较大,天气情况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前,笔者预设了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将幼儿的注意力从“雨”转移到“雨具”上,顺势开展了一场“雨具展览会”,让幼儿在对比分析中进行自主探究。
课程案例五:“毛毛雨”。过了几天,笔者和幼儿终于等来了毛毛细雨,于是开展了以下对话。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外面下雨了吗?”
钰钰:“没有啊,都没有声音。”
卓卓:“要去外面感受一下才知道吧。”
教师:“那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全体幼儿:“有雨有雨!毛毛雨!外面在下毛毛雨!”
教师:“那我们一起去户外玩吧!带上你们的雨具,老师帮你们穿上。”
彭彭:“老师,我们这么多人,等我们都穿好,会不会雨又停了。”
教师:“是哦,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快速简单的方法吗?”
小培:“撑雨伞不是很快吗?我带了雨伞。”
凡凡:“可是我今天没带雨伞。”
豆豆:“我们可以分享,你用了之后我再用可不可以啊?”
教师:“好办法,我们可以分组进行。今天一共有七把伞,我们可以分三组进行,老师的伞也可以借给你们哦。”
拿到雨伞,幼儿就直奔操场。他们在雨中奔跑,比谁撑的伞高,用雨伞搭建自己的“窝”……同时,笔者引导幼儿在雨中仔细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他们有了以下发现:一、雨天的草是耷拉着的、湿湿的;二、雨具上有很多小水滴;三、毛毛雨淋在脸上柔柔的;四、有风的时候,伞会被吹走,要抓牢。
回到教室,笔者为幼儿擦干身上的雨水,并为他们提供暖暖的姜茶。幼儿纷纷分享自己在雨中游戏时的奇妙感受,虽然时间短暂,但他们有了很多收获,在大自然中探寻了雨的奥秘。
课程案例六:“小疑问”。经过雨中游戏,笔者继续引导幼儿对“雨”进行思考,向他们提出“你们知道如果地球上一直不下雨会怎么样吗?”这一问题。以下是幼儿的回答。
笑笑:“地球就没那么干净了,雨在给我们的地球洗澡呢。”
欣怡:“没有水的话,我们不能喝水也不能洗手了。”
伊伊:“地会干,整个地球都会干的。”
婉儿:“小花会枯萎。”
彤彤:“小草小树喝不到水会枯萎,果实也长不出来了。”
宸宸:“我们不能洗澡了。”
涵涵:“我们无法生活,植物也不能生长。”
结合幼儿的回答,笔者告诉他们,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一直不下雨,动植物會消失,人类也会消亡,因此,水资源对整个地球来说很重要。接着,笔者继续提问:“那我们该怎么节约用水呢?”以下是幼儿的回答。
祝祝:“少用一些水,水就能保存下来了。”
鑫鑫:“要及时关上水龙头。”
桦桦:“不要玩水就好了。”
齐齐:“水龙头开小一点,洗手的时候不要把水弄到外面去。”
阳阳:“喝水的时候可以先盛半杯,万一喝不掉就浪费了。”
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多种建议,笔者表扬了他们的想法,并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为节约用水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此外,几位绘画小能手在自由活动时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图1、图2)。
三、课程实践的反思
班本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了家长的支持,课程的开展才更加顺利。在课程最后,部分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图3)。总体来说,在此次班本课程中,从观察、体验到表达,笔者班上的幼儿围绕“雨”开展了由浅入深的探索活动和多样化的表征活动,认识了雨、雨具和雨天,了解到雨水的可贵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其想法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因而,幼儿在活动中更主动、更积极,他们的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虞永平教授曾说:“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班本课程应是一种动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从班级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取材,基于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深入学习。在设计班本课程时,教师要静心思考、深入钻研,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更好地助推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他们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索、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收获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绿川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