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融通 图形显本质

2023-12-17 19:16戴惠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单元平行四边形核心素养

戴惠

[摘  要] 以大单元整体化教学对“平行四边形复习课”进行设计,从图形变换的角度整合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知识,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学生在折A4纸的实践操作中进行直观想象、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整体认识,建构自己的大单元图谱,逐渐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大单元;平行四边形;图形变换;核心素养

在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有知识点多且散的教学困惑. 笔者尝试从图形变换的视角,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与平行四边形进行结构化整合,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帮助学生建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大单元图谱,培养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几何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本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与思考予以分享,供研讨.

教学流程概述

教学环节(一):以动成图,重识变换

问题1如图1,线段AB=6,将线段AB平移4个单位得到线段A′B′,连接AA′,BB′,

(1)求证:四边形ABB′A′是平行四边形;

(2)求四边形ABB′A′的周长;

(3)若∠A=60°,求四边形ABB′A′的面积.

教学预设学生易得AB=A′B′,AB∥A′B′,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证得平行四边形,不会继续思考有无其他证明方法. 学生对平移的基本特征中“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的理解运用不到位,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线段AB平移的过程,启发学生得到AA′=BB′,AA′∥BB′,进而复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都是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学生能够轻松答对问题(2)(3),复习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同时,活跃本节课的气氛.

问题2如图3,将△OAB绕点O旋转得到△OA′B′,连接AB′,BA′,当旋转角为180°时,

(1)求证:四边形ABA′B′是平行四边形;

(2)△OAB满足什么条件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

教学预设根据三角形旋转可得△OAB≌△OA′B′,从而得到OA=OA′,OB=OB′,但这里不能说明四边形ABA′B′是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出错后,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OAB绕点O旋转的过程,强调条件中旋转角为180°时,保证A,O,A′三点共线,B,O,B′三点共线,才能证得平行四边形,复习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和第四种判定方法: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证明问题2(1)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快解决问题2(2),复习矩形、菱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区别于先知识回顾,再习题练评的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以动成图,助力学生重新认识图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师生在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醒学生记忆,激活学生思维,重构学生知识结构. 同时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感悟图形平移、旋转变化的基本特征,从动态的角度再次認识平行四边形的产生与来源,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在加深学生对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和判定的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以折为媒,探求本质

活动1拿出手边的A4纸,将A4纸抽象成矩形ABCD,请你折出对称中心O.

教学预设学生容易折出图5、图6的两种折法,在图6中,学生有点O就是对称中心的直观猜想,但在说理方面解释不清. 图7、图8的折法很少学生能够折出,学生从整体对称性的角度认识图形的意识不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A4纸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折纸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游戏,将A4纸抽象成矩形,转变为教学资源. 学生人人参与折纸,在手脑协同的过程中,复习巩固矩形、菱形的中心对称性和轴对称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2在活动1的基础上,请你折出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预设不少学生能够很快反应出图6、图7、图8折出来的四边形AECF就是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安排小组讨论,得到图9、图10、图11的折法. 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并说出证明方法,发现当折痕过对称中心时,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证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3在活动2的基础上,如何折出菱形?

教学预设学生根据活动1、2的经验,自然联想到只要保证过对称中心O的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就可以得到菱形.

设计意图根据矩形的对称性设置问题,将折菱形的问题细化,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到特殊的菱形,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方法,提升思维,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整体认识.

教学环节(三):以题为介,加深理解

活动4A4纸的长和宽分别为210 mm×297 mm,我们近似取20 cm×30 cm,如图12,在折出的菱形AECF中,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教学预设学生提出求线段AC,BE,AE,EF的长度,求菱形AECF的面积、周长等问题. 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鼓励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总结几何图形中求线段长的常用方法:勾股定理列方程、等积法、三角函数、相似等.

设计意图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每位学生都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发现图12中所有的量都可求. 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做题者变成出题者,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5如图13,老师将A4纸沿AC对折,点E,F为对应点,连接AE,AF,四边形AECF是菱形吗?连接B′D,你又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呢?

教学预设由轴对称性质,得到对应点E,F的连线被折痕AC垂直平分,只需证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就可证得菱形. 或者根据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易证四条边相等,从而证得菱形. 学生很容易提出求线段B′D的问题,但在解决上遇到困难. 根据上一问总结的求线段长的方法,发现B′D∥AC,根据△ACF∽△B′DF,求得B′D.

设计意图图12、图13的折法不同,但得到的菱形是相同的,再次巩固菱形的判定方法. 几何图形添加一条线,图形变复杂,研究的量就会多很多,此时从图形整体的角度,从中心对称性和轴对称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重构知识网络,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环节(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预设学生根据折对称中心、折平行四边形、折菱形、求线段长等经历,总结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动态几何问题解题策略、图形变换等角度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素养的提升来自课后的总结反思.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思考

1. “动静融通”彰显图形本质

几何学习需要突出图形的形成过程,关注知识应用与发展的完整过程. 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以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比较单一,能够记忆它们的性质与判定,但不会灵活运用. 本节课通过线段的平移、三角形绕顶点旋转、矩形折纸,在整合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知识的同时,师生共同复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以平行四边形为依托,在图形变换中以题带点,带领学生再次认识矩形、菱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问题拓展,复习三大变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点,重构知识体系.

2. “大单元结构教学”设计几何复习课

温故而知新. 作为复习课,在“温故”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知新”,如何将复习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是备课时笔者遇到的几个难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標准(2022年版)》(下称《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1]. 根据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将初中阶段所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几何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此时需要教师回归课本,研究《标准》,并结合本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中,笔者以图形变换为主线,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设置出四个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均以基础性问题为起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梳理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并在最后的综合探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整节课笔者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的角度重新审视平面几何问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做数学”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史宁中说:“做数学”的核心在于“做”,实践“做中看”“做中思”“做中说”“做中悟”的过程,实现“促进认知,让学生会学数学;激发情感,让学生愿学数学;启迪智慧,让学生慧学数学;塑造品格,让学生品学数学”. 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做数学”. 如本课中的将A4纸抽象成矩形,学生在折对称中心、折平行四边形、折菱形的过程中思考背后的原理,并用数学语言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折纸活动中,人人都可以折,人人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稍难的题进行启发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能力,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大单元平行四边形核心素养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