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 “读”占鳌头

2023-12-15 13:35杨富珍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范读想象文本

杨富珍

余同生教授在“全国发展与创新”首届研讨会上,曾号召广大教师应具备三种意识。一是创新意识,课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主题意识,创新教育就是要一改传统的设计思想,既要重视教的设计,更要狠下功夫,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三是目标意识,就是创新要在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人文素养的结合上下功夫。

在此笔者以语文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长相思》阅读教学课为例,谈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设计并执教《长相思》一课时,是如何努力按余教授说的“三種意识”去做的。本课教学笔者认为最大亮点是:主体意识,“读”占鳌头。下面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新课堂

教师从一上课就注意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课前谈话,亲切温和的教态,轻松风趣的教学语言,真诚专注的眼神,都在向每一位学生传达着真情实意,即教师非常尊重与爱护学生。而教师的启发和评价语言,也充满期待与鼓励。如“我相信你能想出来。”“老师用非常赞赏的眼光看着你,你回答得真好!”“你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真的对你刮目相看!”“回答错了没关系,你先坐下去好好想一想,想好了,你一定会再次非常勇敢地举起手来!”“请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读。”“请自己认为读得不太好,但想锻炼自己的同学读。”“请这节课从没举过手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想把这最后的机会留给这些同学。”教师诚恳、信任的态度,亲切、丰富、充满鼓励的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把教师当好朋友看待,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就好像是在跟老朋友谈心似的,有什么话都愿意一吐为快。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感到非常自信、自由、轻松。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情绪高涨,学生思维的火花也不断地闪耀迸发。

二、创意的教学设计,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1. 问题由学生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重点句,然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提出不同的问题后,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对重点问题深入探讨。2. 学习方法也由学生提出。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读懂课文有关的句子?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让学生自己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归纳出读懂句子的方法。接下来,教师以课文的重点段的学习来让学生运用学法、操作学法。先扶后放,使学习方法的实践运用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读懂课文,还练就学法。3. 赋予学生学习选择权。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师从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样一个具有伸缩性和自由度的教学环节。“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学习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学习伙伴”,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课文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后,再让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从而,确保了学习时间让学生占用,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获取。正如梅晴老师所说“从文本的只言片语中去解读,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理解文本。”4. 真情实感由学生感悟。著名文论家萨特提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并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汇报和语言的辩论交锋中让学生情感的火花、思维的火花、创造的火花不断交汇、碰撞,最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三、注重朗读训练,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叶圣陶先生《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还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教学既不该“忽略讨究”,也不该“忽略吟诵”,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做到颇具匠心的读的训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在引入课文时,让学生观看配音录像,由优美的范读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情景中去。2. 学生在分组探究学习时,采用自由读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3. 学生汇报时,采取个别读或小组读方式。这种读法可以突出个性,而且有比较,能够互相促进。4.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朗读比赛,充分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和热情。5. 采用激励的手段让班里的学生人人都愿意读喜欢读。例如让学生推荐读书读得最好的学生读,让自认为读得好或读得不太好但想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学生读等。学生在朗读中读有所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进而在心底激发出情感。

本节课朗读训练的全过程,展示了学生从感知到感受再到感情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四、重视与文本对话,在朗读想象中体味情感、感悟形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在音乐声中用深情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進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再次启动了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二)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以“读”为主线,“读”占鳌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徐彩芬.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J].祖国(教育建设),2013(02).

[3]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9.

猜你喜欢
范读想象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快乐的想象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