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胜境

2023-12-13 01:16:58赵阳
安徽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硖石寿州

赵阳

千里淮河,从桐柏山发端,穿峡谷,过丘陵,至正阳关,接淠纳颍,三水归一,滔滔滚滚,一路浩荡,到古城寿州,携淝水,环八公山,绵绵不绝向东入海。

从凤台大桥处泛舟溯源探淮,这是我们亲近母亲河的新体验,会看到一些什么景致?大伙的心情都很激动,充满期待。

机声隆隆,水声哗哗,小艇犁开两道雪白的浪花。站在艇头,看两岸的楼房树木,田园村庄,如流动的画屏缓缓后移。随着东岸地势逐渐抬高,我们知道,已经到达八公山脚下,淮水在这里左冲右突,留下很多典故和传说。不一会儿,前面倏地出现半壁山崖。小艇减速靠近,凤台文联的同志介绍,黑龙潭到了。

顺着手指的方向放眼打量,一片陡峭嶙峋的山崖,呈现“C”字拥抱着淮河,崖下深潭碧波粼粼,暗流翻涌,深不可测。岸上一排砖瓦平房,旁边立有标牌,上书“淮王鱼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字样。原来,黑龙潭既有传说故事,也有天下美味,淮河中游独一无二的特产淮王鱼就生存在这片石缝中。听介绍,枯水季节,可以看到峭壁下的岩洞,能容百人。每逢汛期,上游洪水汹涌而下,激荡峭壁,岩洞就会发出深沉的回声,过去人们以为是黑龙吟啸,加上潭深无底无法探测,这就让黑龙潭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黑龙潭的浪漫,集中体现在至情至性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苏东坡身上。900多年前,苏轼畅游寿州,挥墨成趣,落笔即诗,先后留下《淮上早发》《寿阳岸下》等不朽诗篇。离别时,寿春友人在这里设宴饯行。大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挥笔写就脍炙人口、字字珠玑的《寿春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

细细分辨,可以看出岸上房后有一条荒废小道,呈台阶状,从犬牙交错的石缝中蜿蜒崖下。当年,千古奇才的东坡居士,是不是就是从这条小道上,乘舟临风踏歌而行的呢?

逆流再行,東岸八公山的景色明显妖娆起来,林木繁茂,小草碧翠,山花不断,璀璨成丛。淮河顺着山脚爬行,愈来愈弯曲,愈来愈狭窄。待小艇再次减速,我们发现,我们要寻访的胜迹“禹凿硖石”已映入眼帘。传说大禹治水时,在这里斩杀了黑龙潭的黑龙,挥鞭劈开硖山,留下今日之奇观。

硖石也称“峡山口”,古称“淮河第一峡”,由东、西硖石组成。滔滔淮水沿八公山西南麓滚滚而来,在此陡然转向东折,似将硖石劈成两半,夺路而下。明嘉靖《寿州志》载,硖石“两岸石上有禹疏凿旧迹,庙今废”。登上西硖石,山顶巍然耸立着清朝复建的“慰农亭”,飞檐翘角,当地俗称“禹王亭”。亭旁两株古皂角,铁干虬枝,饱经风霜,通体印刻战火与雷电的痕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正面两边石柱上刻有对联:“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

慰农亭旁有块铭牌,是关于硖石摩崖石刻的说明。这激起我们的兴趣,大家都说想一探究竟。但是,石刻处在临水的摩崖峭壁上,附近无所依托,怎么靠近?驾驶小艇的师傅技术高超,载着我们像一群贪嘴的鱼儿逐食水面的香饵,慢慢靠近于壁下,伴着涛声,俯身低头,逐字辨认。

原来,硖石又称“淮上津要”,历来被兵家视为必争之地。中国南北分裂时期,守据者在东、西硖石分别筑城设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凭借地理优势,硖石成为居高临下、扼守淮河的军事要塞,演绎出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

从古到今,硖石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和秀美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探奇,留下100余首(幅)诗联碑刻。清人李玉书在《淮上泛舟经硖石》中写道:“禹凿当年迹尚留,中间一线泄淮流。石豹虎蹲山街寺,硖石风雷浪簸舟。峭壁如门惊水立,平湖似镜任天浮。推蓬指点峰高处,西岸藤花挂晚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硖石,虽经1992年第二次治淮拓宽疏浚,依然是峭壁如削,峰崿隆峻,石磴盘空,淮水奔泻,水雾飘渺,云烟莫测。

硖石奇观甚至吸引了那位以“梅妻鹤子”名贯古今的隐逸诗人林逋的眼球。他在《硖石寺》中吟道:“长淮如练楚山青,禹凿招提甲画屏。数崦林萝招野色,一崖楼阁贮天形。灯惊独鸟回晴坞,钟送遥帆落晚汀。不会剃头无事者,几人能老此禅扃。”

硖石寺即历史上茅仙洞道观群的又一称谓,位于硖石东侧三峰山半山腰中,素以“淮上胜境”著称,为安徽三大重点宫观之一,被誉为“皖北第一人文洞府”,是我们今天溯源探幽寻古的最后一站。离舟登岸,沿着460级台阶拾级而上,身边的山石南仰北倾,斜指南天,就像厚厚码叠的书籍。原来,三峰山属寒武纪形成的层状沉积岩山丘地貌,页岩断面薄而平缓,呈现“万卷书”状。大自然鬼斧神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总能赐予别开生面的“雕塑艺术品”,供人类品赏和阅读。

三峰山半山腰是一片约400平方米的平台,依托山势错落有致地布置着三进建筑,朱墙黛瓦,雕梁画栋。茅仙古洞悬于平台东侧距地面约10米的崖壁上,为半自然生成,洞口高约1.5米,洞内石壁横裂,青砖铺地,越往里走越窄,到不可行处仍不见底。古籍记载:“则茅仙洞者,遂萃类出。洞位于淮南距县治五六里;相传汉茅盈兄弟于此仙去,其迹沿革备志,乘列为风景之一,山不崇而秀,水不阔而文,石不巨而奇,林不深而蔚。”《中国名人大辞典》也载:“汉成帝年间,邠州人茅盈,云游朝山至三峰山,见形势险要,林深似海,兼有古洞,便在此隐身修道。”说的是当年茅盈无意于宦途功名,遍游山川寻仙悟道,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居修炼。不久,他的弟弟茅固、茅衷也寻踪而来。三人在此开径凿石,辟路伐木,于洞穴之侧建观造亭,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从那以后,茅仙古洞成为历代宗教圣地,或为道观,或为庵寺,佛道交替,数次易名。所祀神主,佛道并重。1935年,道教门徒苏理纯、苏宗善集资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观”。1996年后,这里相继修复三清殿、三仙阁,茅仙古洞道观群原貌全面恢复。

进入清天观拱门,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是“清天观”大殿,大殿后是“三清宝殿”。茅仙洞上方筑有“三仙阁”,里面供奉着三茅神像,阁两侧分别建有六角凉亭。

清天观大殿前的绝壁下,一株“和靖古梅”苍劲挺拔,躯干上扎满祈福的红丝带,枝头的花蕊虽已干枯,依然散发着阵阵清香。据说此梅为林逋游寺时手植,千年来枝繁叶茂,暗香浮动,为茅仙古洞平添无尽的文化亮色和底色。晚清重臣、寿州状元孙家鼐回乡省亲,曾伫立梅前拂髯感叹:“茅仙古洞几千秋,淮水滔滔仍自流。风景一时观不尽,不知何日再重游。”(《游茅仙洞》)读来倍觉亲切和温暖,同时也能感受到先生家国情怀的伤感、怅惘与无奈,胸中丘壑,遂化为身边景、口中诗。

三清宝殿右侧的道房,是一排古朴典雅的明代建筑,窗牖旁镶嵌一方石碑。走近细看,所刻的是诗人张的《题古硖石寺》:“石磴盘空入翠微,竹林疏处见柴扉。云封松顶鹤归晚,草刺山溪客到稀。百尺老藤悬峭壁,千年古洞依斜晖。方袍近日闲无事,檐下穿针补衲衣。”张是明朝嘉庆年间远近闻名的隐士,“廉让敦朴,工诗文,士林争重之。”(《凤台志》)从他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茅仙古洞真是一处安静、悠闲且又充满野趣的方外之地呵!

从道观群出来已是中午,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三峰山林木葱茏,花灼草丰,山下淮水如练,波光粼粼,一艘艘驳船鸣着汽笛,来回穿梭。东风湖的麦子一片碧绿,与淮畔盛开的桃花、李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丹青,勾起人们武陵归隐的遐想。

归途中,忽然想起州人所写“寿州八景”诗:“紫金迭翠看秋枫,硖石量岚对峙雄。古洞三茅留胜迹,八公仙境乐无穷。东津晓月晨多趣,西望湖光晚照红。串串珍珠泉水涌,寿阳烟雨似琼宫。” 我国地方志中多有“八景”“十景”的记载,有的难免牵强附会,实为凑数而列。但出现在明嘉靖《寿州志》上的“寿阳八景”,实实在在是令人向往的去处。“寿州八景”中,“硖石量岚对峙雄”“古洞三茅留胜迹”,淮上胜境八占其二。

应当感谢唐宋以来的名人诗文和历代古建,它们有声或无声,共同承载了古代淮上这一东方梦幻的丰富和多彩。

责任编辑 黄月梅

猜你喜欢
硖石寿州
美丽硖口衔长淮
青年文学家(2024年4期)2024-04-20 07:14:46
去常熟
去常熟
安徽楚都寿州“寿郢楚风”系列文创设计
浅谈硖石灯彩艺术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
大众文艺(2020年11期)2021-01-27 11:50:29
千里淮河第一峡——硖山口
硖石灯彩
论硖石灯彩功能转型
——由观赏型向实用型的转变
大众文艺(2019年23期)2019-07-13 09:02:53
回乡偶书
扬子江诗刊(2018年4期)2018-11-13 02:18:15
回乡偶书
扬子江(2018年4期)2018-09-26 1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