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军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初,它不像《资本论》那样给我们留下鸿篇巨著,而是散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哲学著作和大量的书信中。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应该具体地描写各种社会关系,揭示它们的秘密和真实,而不是导致“对现实的歪曲和脱离现实的毫无意义的抽象”。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指导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思想之一,其不仅为文艺作品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还促使文艺作品契合时代潮流,创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的优质作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我国主旋律电影立足于社会现实,对社会真实事件进行改编,使电影的主题与内容紧随时代潮流,彰显出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美学。同时,主旋律电影通过平民视角对普通百姓的生活进行刻画,拉近电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结合新兴数字技术等手段打造出高质量与高技术的工业大片,以此展现出主旋律电影的人物美学与工业水准,推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美学实现时代变革。
一、当代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的电影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电影如百舸争流一般涌现出来,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关注。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其中,“主旋律电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电影类型,不论是按照创作理念、生产题材,还是社会功能来理解,其核心创作目的都是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确立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目的。从“十七年”期间的《上甘岭》和《董存瑞》到“文革”时期的《沙家浜》和《闪闪的红星》再到新时期的《焦裕禄》《建国大业》和《长津湖》等,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虽然影片内容大同小异,但叙事风格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主人公也从以前的“高大全”向平民化和普通化转变,影片主旨由单一的说教向多样化、娱乐化转变,这些转变都凸显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其中,以《长津湖》《建国大业》和《我和我祖国》等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对今后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在保证还原客观历史的基础上,经过电影工作者的二度创作,将影片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既保证了艺术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又始终保持着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指导意义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深刻阐释了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文艺作品需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其指出唯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才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电影佳作。主旋律电影作为展现时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将目光聚焦于平民群体之中,通过挖掘社会变迁中的现实主题突显出电影的社会价值,促使主旋律电影贴合实际,符合群众期待,进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引领下创作出大量优质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为主旋律电影的繁荣发展照亮前行的路。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还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文艺创作紧密联合,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价值观导向。主旋律电影是表达主流意识与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力量,其承担着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任,有着不可忽视的传播价值。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价值取向纷纷充斥在网络环境中,影响着主旋律电影的价值选择。因此,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着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过程,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把握主旋律电影的前行航向,为其价值观的表达保驾护航,促使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取向契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而推动主旋律电影发挥出其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三、当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策略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會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人民,所以最终也要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创作者们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思,和人民一起感受时代的脉搏。例如,讴歌平凡英雄、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中国医生》,其中以文婷、陶峻等为代表的医护人员群像,传递出抗疫人员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穿越寒冬拥抱你》中以快递员阿勇、骑手武哥等普通市民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同样还有军事题材电影《长津湖》中一同奔赴朝鲜作战的伍千里和弟弟伍万里,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金刚川》中的张飞、关磊等战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殊死抵抗,誓死保卫阵地;《狙击手》中为营救战友与敌人展开阻击战的刘文武、大永等战士;同样还有“我和我的”系列坚持以为人民创作为出发点,立足于表现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引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进而引发全民观影热潮。
电影工作者们坚持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用文字对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搏者和奋斗者给予最高的褒奖,塑造出了一个个饱满而又立体,鲜活而又真实的人物。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现状,鼓舞人民大众积极生活,努力拼搏。文艺作品不仅要注重艺术性,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一定要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展开,突出人的光辉形象,电影作品一旦离开“人”,就会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无法产生美的激荡,也很难激起观众的共鸣。所以电影工作者一定要时刻关注人民大众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挖掘身边的优秀个人,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导向,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社会上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在我国的主旋律电影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永远都是两个矛盾体,也是创作的重中之重。但如果主旋律电影一味地展示美好面,而对丑恶现象只是单纯地描述,缺乏基本的批判精神,其人物形象就无法深入人心,更无法引人深思。比如,当下有许多的奋斗故事值得书写,如为报答战友情,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陈俊贵老兵;35年前赴后继、默默耕耘、追逐科技梦想的沈克泉、沈昌健父子;退休后20年坚持每日出诊的胡佩兰医生;为贫困山区孩子们免费办学,点燃他们希望之灯的张桂梅老师等等。当然他们的故事有的已经出现在了主旋律的电影作品中,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再现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见义勇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守岛人》将“人民楷模”王继才驻守孤岛32年的事迹搬上银幕;《守边人》讲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自愿守护北疆边界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我的父亲焦裕禄》回顾了“最美奋斗者”焦裕禄竭尽一生为国、为党、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等。虽然我们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正视社会矛盾,如贪污腐败问题、“三农”问题、医疗卫生改革等。只有做到“对现实关系的深入描写”,直面社会矛盾,直击人心深处,深挖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创作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同时,这也是突破主旋律电影创作惯性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年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着历史性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越来越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必须担负起应有的重任,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以电影《十八洞村》为例,该部影片讲述了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人民群众为真正实现脱贫,在物质和精神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该影片从少数民族贫困村的贫困户的视角出发,刻画了贫困户努力改变、争取脱贫的故事,传递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沉着冷静、迎难而上,最终定能获得成功;而军事题材片《红海行动》以中国海军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执行撤侨任务为主线,从中国护照这一细节展现了我国国力的强盛,在关键时刻,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中国公民,这是中国作为大国形象该有的担当。而《建国大业》则采用宏大的叙事手法,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为我们讲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解放全中国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他们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毛泽东曾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主旋律电影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积极地引导广大青年,让青年同志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主旋律电影中学习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奉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使我们的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此外,还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主旋律电影质量。同时也要丰富故事叙述方式,如采取微观角度叙事、聚焦细节等表达方式,让大众在多样的表达当中体会不同的感情激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选择了“微观叙事”,用亲民的方式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小切口、小人物也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情。电影工作者们应该关注和刻画普通人在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命运和情感,描摹他们为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付出与奉献,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主旋律电影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成为新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电影工作者们积极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创作出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个长期的、伟大的事业,广大电影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照,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入手,不断创新,久久为功,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更好地发展,奋力谱写我国文艺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