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亚丽 李纲 桂黄宝 王洁方 李晶慧
摘 要:大数据、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为行业特色高校经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思路,即以支撑国家战略、服务行业需求、凸显数智发展为导向,围绕 “特色凸显、数智创新、一专多能”的建设定位,探索“管经底色+行业特色+数智添色”的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模式,最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分析了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新文科建设;数智创新;经管领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23
0 引言
加快新文科建设已成为现阶段文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西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原意是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经管类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新文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衍生出 “新商科”这一新概念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新时代背景为行业特色高校经管类专业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
1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具有显著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比较典型的行业有水利水电、财经、邮政等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这些学校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管理后,随着市场就业的灵活性扩大,一些行业特色的高校围绕核心专业也陆续新增不少专业,学校也由行业特色高校逐步发展成行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培养模式的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传统培养模式与高校特色脱节
有些行业特色高校经管类专业设置缺乏统筹管理,没有系统围绕特色专业行业背景进行拓展,专业设置五花八门;培养方案也没有充分论证,有些学校设置的新专业批复下来后基本的教学条件及师资都不能保证,更没精力思考如何将所办专业与行业特色相联系。 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了解学校特色专业对经管类人才的特殊需求,很难胜任行业内的经济管理岗位。而在行业特色高校设立的经管类专业,从专业社会影响力、学校支持等方面来看普遍不及专业的财经类院校,若这些经管类专业再没有行业特色,就无法和专业财经类专业学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经管专业媲美,这样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会让经管领域专业越办越失去竞争力。
1.2 传统培养模式不能真正满足市场对毕业生的真实需求
不少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沿袭之前的培养方案较注重理论教学,相对缺乏人才需求的调研,使得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市场对毕业生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在行业特色高校,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引导与重视不够,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时代和行业脱节。学生们也认为高校在技能培养上考虑还是有所欠缺的地方。从笔者的调研也发现类似问题,比如水利水电行业中的建设施工单位需要建设物资采购管理和储备管理的人才,欲在水利水电行业就业的经管类学生,就需要了解工程施工单位对管经类人才需求与一般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区别,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得心应手。
1.3 传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大智移云数智时代的人才需求
随着大智移云数智这一最新革命性阶段的到来,人会从业务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监督者和管理者。经管学科专业人才 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创新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比如不少企业已经由会计电算化的时代走向了智能会计时代。因此,大智移云数智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不可避免地从注重技术专业知识要求转向要更具有社会性、柔软性、统筹性的软技能要求(莫斯和蒂莉,1996)。因此,注重团队合作、项目管理、领导力、沟通、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软技能的培养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Sail和Alavi,2010 )。当然,并不是说硬技能不重要,而是大智移云时代促使毕业生需要具备更多必要的软技能。不容乐观的是,高校普遍不够重视对学生软实力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形成全面提升毕业生面对未来就业市场的软技能的培养体系。
2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思路
2.1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支撑国家战略、服务行业需求、凸显数智发展为导向,围绕 “特色凸显、数智创新、一专多能”的建设定位,探索“管经底色+行业特色+数智添色”的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模式,推动“四新”成为走进新时代的新教改、赢得新时代的新质量、领跑新时代的新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一专多能”复合型经管类创新人才。
2.2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的具体思路
2.2.1 绘好管经底色——夯实管经领域新文科根基
在管经领域新文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专业限制,更加明确地进行新学科整合的尝试,以重新定位原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夯实经管领域新文科根基,重塑经管领域人才培养基本特征画像,在知识、能力、素质3个维度上明确要求。
2.2.2 凸显行业特色——推进专业与行业特色融合发展
新文科建设倡导通过教学改革,敏锐把握社会需求,实现“工+文”“理+文”“文+文”等组合方向的尝试。行业特色高校新文科建设必定是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同向同行、交叉融合;特别是要弱化原有的文理之别的固有观念,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创新管经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2.2.3 创意数智添色——提升学生面向数智时代的软技能
经管类专业的数智化升级改造不是简单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补丁式、表面化地附着于传统专业知识体系之上,或者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通过建立数智知识与经管专业知识之间深层次的内在关联,树立教育供应链的理念,进一步为经管类专业带来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促使思维教育超越知识和技能教育。那么在大智移云数智时代背景下,思维等数智时代软技能的教育要备受关注,并且走在时代前沿,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时,能踏上时代节拍。
3 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模式的具体措施
本部分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為例,分析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模式的具体措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存、藉水而兴,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而发展壮大。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作为水利水电特色的管理与经济学院,瞄准数智新时代,凸显学校特色,夯实各专业新文科建设,推出了卓有成效的具体措施,七个本科专业新文科建设成效初显,形成了一套具有借鉴意义的新文科建设模式,可以为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3.1 重视“使命担当、支撑发展”的顶层设计
突出“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强调文科的育人属性,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前沿,重视“使命担当、支撑发展”的顶层设计,贡献行业特色高校经管智慧的使命担当;牵引和促进行业特色经管领域学科群建设,培育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
3.1.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发展,突出“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全过程全员育人格局。把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经管类案例引入课堂,使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教材、评价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基层党建促系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基层党建促系发展”的思路,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组建水利水电智能会计、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研会,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的凝聚力和进取力。
优化师资结构,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每年引进1~2名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选派2~3名教师出国访学、挂职锻炼和课程培训;学院专门制定“突出贡献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重点奖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3.1.2 行业特色高校经管领域特色凝练
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凸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特色。 践行“新文科”理念,明确“水利+数智+经管领域专业”的建设方向。以扎实的理工和管工学科师资力量为依托,将工科与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等课程体系重组,以现代数智技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校企协同、理论—实践—竞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持续推进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国际化、就业国际化等专业国际化举措,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能力。
3.1.3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贯彻OBE理念,制定经管领域专业毕业要求,围绕毕业要求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教师胜任力提升制度。每位新教师配备一名导师,并实行验收前集体听课制,由多位教师为新教师进行集中指导,并举行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活动。
(2)构建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门课程围绕毕业要求制订课程目标,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和高质量。实行班导师和辅导员联合指导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
(3)重视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紧抓前期选题、中期检查和后期答辩等关键环节,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严控过程质量。
(4)实行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实行校-院系多主体听课制,学期末进行课程学情分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3.2 打造大智移云数智时代的一流人才培养方案
紧跟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结合行业特色,打造大智移云数智时代的一流人才培养方案。新增数智、行业融合课程,重构专业知识布局,推进与业界融合建立实践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国家本科专业规范和学校专业建设定位,多方调研和研讨,形成了将“水利+数智+管经领域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实践环节”的教育体系。紧跟水利水电行业发展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行业营销(水利),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工程物流学等特色课程;深度融合数智技术发展方面上,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大数据与精准营销,信息系统与信息专业开设了水利大数据分析等数智融合课程。
3.3 探索多维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
根据行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以及“主辅修”“微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创新;完成文、理、工等各领域专业的互联、渗透、融合、交叉,使培养的学生既熟悉专业知识、又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推进产学研融合,在行业实践中创新。
3.3.1 落实人才培养的“基地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学分制等创新制度
学校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推进书院制育人改革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设立了善水书院、清源书院两大书院。通过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和环境熏陶,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3.3.2 探索“主辅修”“微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其他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的辅修学位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利用周六周日开展教学,并严格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要求,即可以获得辅修专业学位证书,使学生在本专业知识能力扎实的基础上,还兼具外语、管理、工程、交流、法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探索微专业教学的论证试行,主要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通过相对系统和精干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开阔视野,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打通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比如市场调研微专业,主要借助慕课等形式,提供在线学习,以现实案例调研工作坊场景开展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3 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以赛促学,提升学生面向数智时代的软技能的提升
遴选特色课程,依托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提升课堂的高阶性和创新性。持续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大赛,将理论落地到实践场景,使专业竞赛成为高校理论教育与研究进展真实应用环境中,提升学生面向数智时代的软技能运用能力;以赛促学,拉近教学与产业应用的距离,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3.4 推进与业界融合建立实践平台,优化复合式实践育人模式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实践育人模式。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注重“应用创新+协同创新”复合式实践育人模式。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创新创业项目,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实现应用创新培养;依托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与百度、京东、瑞茂通、近邻宝等企业建立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现协同创新培养。联合省内高校及企业申报教育部产学研项目。
作者简介:姚亚琳(1981-),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樊丽明.对“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1.
[2]吴慧,彭璐珞.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实现新商科的数智化赋能[EB/OL].(20211006).https://theory.gmw.cn/202110/06/content_35212624.htm.
[3]陳劲,王璐瑶.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点、线、面、体”动态框架——大国竞争新变局下的前沿探索[J].创新科技,2021,21(8):17.
[4]TENG,Weili,MA,Chenwei,PAHLEVANSHARIF,Saeed,et al.Graduate readiness for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th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of soft employability skills[J].Education+ Training,2019.
[5]王维国,徐健,盖印.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数智化升级改造的研究与探索——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95100.
[6]Goss,P.and Tilly,C.‘Softskills and race:an investigation of black men′s employment problems[J].Work and Occupations,1996,23 (3):252276.
[7]Sail,R.M.and Alavi,K.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values training for future k-workers[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10,34(3):226258.
[8]LI,Ling.Education supply chain in the era of Industry 4.0[J].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20,37(4):579592.
[9]李光荣,包永强,陈桂,等.基于智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1,(2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