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12-11 02:37游晓勇朱小珍郭勇勇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内环补片疝囊

游晓勇, 朱小珍, 郭勇勇

(吉水县中医院 1 普外科, 2 手术室, 江西 吉安 331600)

腹股沟斜疝是一种普外科常见疾病, 多发于男性群体, 患者发病后常感腹股沟区明显下坠感, 并伴有肿痛、 牵连痛等表现, 若未及时处理嵌顿现象, 极易诱发肠坏死,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为现阶段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患者的常用手段, 但术后患者疝囊被完整剥离, 内环口较宽, 存在复发风险[3]。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中。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 纳入标准: 符合 《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 年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 单侧疝; 符合手术指征, 且无手术相关禁忌症; 治疗依从性较高; 对本研究知晓, 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存在全身性感染; 切口疝、 复发疝; 凝血功能、 免疫系统异常; 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 合并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 例。 观察组男23 例, 女7 例; 平均年龄 (40.58 ± 3.06)岁; 平均病程 (7.61 ± 1.12) 个月; 疝位置: 左侧19 例, 右侧11 例。 对 照 组 男21 例, 女9 例; 平 均 年 龄 (40.34 ± 2.97)岁; 平均病程 (7.52 ± 1.06) 个月; 疝位置: 左侧18 例, 右侧12 例。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予以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 患者取头低脚高位, 全麻后在脐下作1.5 cm 切口, 于腹直肌下方行钝性分离, 进到腹膜前间隙后建立气腹,控制气腹压力为12 mm Hg; 唇齿10 mm 套管针进到耻骨后及膀胱前间隙, 将耻骨联合与Cooper 韧带暴露, 在脐下两边腹直肌外部穿刺5 mm 套管针, 同时穿刺5 mm 套管针于耻骨联合、脐连线三等分点部位; 分离耻骨后与膀胱间隙, 显露患病处的Cooper 韧带, 探寻出疝囊, 钝性剥离输精管、 睾丸血管, 游离疝囊, 暴露内环口; 以倒刺线连续缝合内环口至精索无压力放入补片, 补片需将耻骨肌孔覆盖, 后固定补片; 然后拔出套管针, 解除气腹, 闭合切口, 术毕。 对照组予以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 手术体位、 麻醉措施同观察组, 直接行经腹膜前间隙补片修补, 具体手术步骤同观察组, 但未开展内环口缩窄。

1.3 观察指标①手术相关指标: 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 ②疼痛程度: 于术前、 术后3 d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 分值0 ~10分, 分数越低则疼痛程度越轻。 ③并发症: 阴囊积液、 鞘膜积液、 睾丸肿胀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下床活动时间 (h)观察组 30 117.68±7.25 26.37±4.21对照组 30 118.95±7.38 21.45±3.67 t 0.672 4.825 P 0.504 0.000 14.21±2.30 17.38±2.69 4.906 0.000住院时间(d)4.31±1.08 5.95±1.36 5.172 0.000

2.2 疼痛程度术后3 d, 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3d观察组 30 5.29±1.36 1.57±0.49对照组 30 5.35±1.24 1.69±0.56 t 0.180 0.883 P 0.859 0.381 t P 13.407 14.734 0.000 0.000

2.3 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属于一种疝气, 占所有腹股沟疝的80%以上,多是由腹腔内脏器自腹股沟内环处向体表外突出而形成。 腹股沟斜疝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临床多认为其发生与腹壁薄弱、 长期腹腔内高压密切相关, 而年龄、 性别等亦与该病发生与发展有关[5-6]。 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手段, 其中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临床应用较多, 该术式具有微创、 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但疝囊横断后淋巴回流受阻, 易引发血清肿, 且其内环口较宽, 术后存在较高复发风险[7]。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 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较短,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提示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 但可促进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更快恢复, 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分析原因在于,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缩窄内环口, 可促使疝囊残腔缩窄消失, 以此预防盲袋效应的发生, 进而减少并发症, 加上无需引流管引流,患者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另外,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采用套管镜头实施手术操作, 在疝缺损处放置补片, 可提升局部组织支撑力, 加之对内环口行缩窄处理, 因气体压力作用, 可避免疝囊向外突出, 增强手术疗效; 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的原因则可能与增加内环口缩窄操作有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术后3 d 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未明显加重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分析原因在于,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采用倒刺线于内环口行连续荷包缝合, 缩窄内环口, 对于手术部位的牵拉较为轻微, 故未明显加重患者的术后疼痛。

综上所述, 与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相比, 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但未明显加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有利于术后尽快恢复。

(责任编辑: 何华)

猜你喜欢
内环补片疝囊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内环-外循”框架研究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