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绍伦
(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广西 宾阳 530405)
喻守真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把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诗的韵,标注为“平声麻韵”。[1](P222)、[2](P166)这是不正确的。涯,《广韵》属支[3](P17)、佳[3](P53)韵。《集韵》属支[4](P11)、佳[4](P29)、麻[4](P61)韵。《佩文诗韵》属支[5](P53)、佳[5](P55)、麻[5](P58)韵。《诗韵合璧》等,属支[6](P36)、佳[6](P76)、麻[6](P170)韵。在诗中,“迟、悲、时、知、涯”,押的是同一个韵脚——平声支韵;而非喻先生所说的“平声麻韵”。
荆贵生、刘保今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标注韵目失误试析》一文中说,李商隐七言绝句《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平声咸韵]‘函’、‘帆’属下平声十五咸韵,‘严’属下平声十四盐韵,编注者把盐韵中的字混入了咸韵”[7](P231)。荆、刘两位先生有关诗中“严”字所属的韵说法,并不正确。严,《广韵》属盐韵[3](P155)。《集韵》属咸[4](P85)、琰[4](P130)、盐[4](P85)、艳[4](P181)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属盐、咸韵。在诗中,“严”与“函、帆”,同属咸韵;并非“编注者把盐韵中的字混入了咸韵”。在该文的另一处,荆、刘先生说,金昌绪五言绝句《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平声齐韵]‘儿’是韵字,属‘支’韵。”[7](P231)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儿,《集韵》属真[4](P34)、卦[4](P150)韵。儿,《广韵》属支[3](P18)、齐[3](P50)韵。《集韵》属支[4](P8)、齐[4](P28)韵。《佩文诗韵》属支[5](P52)、齐[5](P55)韵。《诗韵合璧》属支[6](P25)、齐[6](P75)韵。在诗中,儿、啼、西,同属于“齐韵”。
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的韵脚为“湲、蝉、烟、前”,“押韵(先韵)”[8](P1447,注5)。这一解释,是合乎诗中用韵的实际情况的;但在该书的其他地方,却说“早期近体诗格律未严,有的作家偶尔也用邻韵通押,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韵脚是‘湲,蝉,烟,前’,就是元先通押,‘湲’属元韵,‘蝉’‘烟’‘前’属先韵”。[8](P1520,脚注)这一表述,既与第1447页注5的解释相矛盾,又不符合诗中押韵的实际情况。
湲,在《广韵》中,属删韵[3](P80)、先韵[3](P89)。在《集韵》中,属元韵[4](P38)、删韵[4](P45)、先韵[4](P50)。在《佩文诗韵》中,属元韵[5](P56)、删韵[5](P57)、先韵[5](P57)。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押的是先韵(湲、蝉、烟、前),一韵到底,并非“元先通押”。
在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的《全唐诗分析系统》(以下简称“系统1”)《全宋诗分析系统》(以下简称“系统2”)中,也有不少错误。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系统1”标注为“出韵”(上平声十三元:村、昏、魂。去声十四愿:论)。但“论”字的“显示格律”是“平”[9]。——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既然作“平”声,又何来“去声十四愿”?论,《广韵》《集韵》属真韵、元韵、愿韵;《佩文诗韵》属元韵、愿韵。在诗中,“论”是平声元韵。全诗首句入韵(元韵),一韵到底,并不存在“出韵”的情况。
陈师道的《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系统2”标注为“出韵”(下平声七阳:方、长、乡。去声二十三漾:忘)。其中,“忘”字的“显示格律”为“仄”[10]。查《广韵》《集韵》《佩文诗韵》等,忘,既可作“阳”韵,也可作“漾”韵。在诗中,“忘”是平声阳韵。全诗一韵(阳韵)到底,并不存在“系统”所云“出韵”的情况。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既对句又出句:“……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就此,有人写下这样的眉批:“‘宣’字是一先韵,十三元所不收者,何失于检点乃尔。”[11](P110)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同的工具书,收录韵字的多少是不同的。只有相互查对,才能确定具体的韵。不能说《广韵》《佩文诗韵》等书不收录的韵,其他书收录的就不算数了。苇,在《广韵》《佩文韵府》《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辞源》《汉语大字典》中,只收录上声尾韵,没有平声微韵;但在《集韵》《中华大字典》《中华大辞典》等书中,收录有微韵。王力先生在分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子的平仄时,确认“苇”是平声[12](第十五卷,P319)。尚书的“尚”,《广韵》《集韵》皆作阳韵、漾韵,但《佩文诗韵》只收录漾韵,不收录阳韵。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薛能《闲题》“旧将已成三仆射,老身犹是六尚书”中的“尚”,均是平声阳韵。《王力古汉语字典》如是说:“[尚书]官名。唐诗中‘尚书’的‘尚’都读平声。”[13](P233)
宣,在《广韵》《佩文韵府》《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辞源》《汉语大字典》中,只收录先韵。但在《集韵》中,既可作元韵[4](P39),也可作先韵[4](P49)。在《类篇》中,是荀缘切(先韵)[14](第6册,P229)、许元切(元韵)[14](P229)。在《玉篇》中,是思元切(元韵)[4](第5册,P633)。由此可见,宣既可作先韵,也可作元韵。
“宣”作元韵时,字义为“宣室天子居也”;作先韵时,字义是“说文天子宣室也一曰遍也扬也通也”。《红楼梦》“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中的“宣”,按字义,似是先韵;按读音,似是元韵(林黛玉等人联句,联成押元韵的五言排律)。对此,王力先生解释说“有时候,依意义应读平声,在诗中则读仄声,或依意义应读仄声,在诗中则读平声,……有时候,依意义应读上声,在诗中则读去声,或依意义应读去声,在诗中则读上声”[15](P148)。在分析李商隐《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时,王力先生说:“‘思’字有平去两读,这里的‘思’字也可以认为义从平声,字读去声。”(1)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校订重排第3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41页脚注2。
在格律诗中,“宣”字作元韵的,并不少见。唐代王梵志《尊人同席饮》:“尊人同席饮,不问莫多言。纵有文章好,留将余处宣。”宋代韩淲《钱宗卿得当涂守》:“垂上甘泉玉笋班,又看均逸贺朱幡。当涂自是号名郡,近北还知出异恩。西望雪堂应坐啸,东连钟阜要蕃宣。名卿所至人皆仰,青镜从渠霜鬓繁。”《红楼梦》:“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晚清范当世《示逊庵运使》:“时危频仗友,况以弟兄论。海大容吾勺,文多为子言。艰难谁择食,呼啸莫啼冤。尝怪朱云薄,奚为怒薛宣。”清末民国初许南英《寄怀王泳翔》:“萋萋芳草怨王孙,三叠梅花总断魂!拔剑痴男真倜宕,调琴素女解温存。已无别墅伤摩诘,况复登楼学仲宣。一样沧桑遭小劫,闻君今有小桃源!”民国陈三立《次韵酬廖笏堂》:“安排傀儡仍千变,剩有当年梦呓存。抵死一呼嗟已晚,同昏八表更何言。逢场且试眩人技,种柳新摇白下门。邂逅两生期复古,傥凭石鼓数周宣。”民国李洸《伍少裴见过》:“削迹荒村久闭门,翩然过我入黄昏。铁衣暂涴征尘色,茧纸重留妙墨痕。战地风霜秋正厉,病夫忧愤意难宣。凭君缓带收豪士,把酒他时仔细论。”……诗中的“宣”,皆是元韵。
王有卫先生在《吟诗答对·唐人五言律绝200首》中说,卢僎的《题殿前桂叶》(桂树生南海,芳香隔楚山。今朝天上见,疑是月中攀)押的是“上平声·十四寒”[16](P113)。这是不正确的。山,《广韵》属删韵。《集韵》删、先。攀:《广韵》《集韵》删。诗中押的是“上平声·十五删”。在书中的另一页,王先生说唐彦谦的《留别四首·之二》(野花红滴滴,江燕语喃喃。鼓吹翻新调,都亭酒正酣),押的是“下平声·十五咸”[16](P219)。这也是不正确的。喃:《广韵》咸。《集韵》《中华大字典》覃、咸、感。酣:《广韵》覃。《集韵》《中华大字典》覃、勘。诗中押的是“下平声·十三覃”。
江建明、何毓玲先生在《韵文概论》中说,“咳”是入声字。[17](P16)郭芹纳先生的《诗律》[18](P202),白化文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二十讲》[19](P259),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简明文言字典》[20](P101),周鸾昌先生的《诗词平仄韵汇》[21](P45),徐志刚先生的《诗词韵律》[5](P732),李乃珍、李秋华先生的《实用诗词韵典》[22](P139)、程观林的《古今诗歌韵律》[23](P35、92),亦将“咳”视为入声。这是不正确的。咳,《广韵》《集韵》,均作灰韵。欬,《广韵》作卦韵、队韵;《集韵》作置韵、卦韵、队韵。在《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辞源》及《汉语大字典》等书中,咳、欬,均无入声。
魏慧斌先生在《宋词用韵研究》中说,“真东通押”有“王千秋《临江仙·者也之乎》(者也之乎真太错,甘心吞棘吞蓬。有无俱尽见真空。炉锥难自荐,关捩只心通。 野鹤孤云元自在,刚论隐豹冥鸿。此身今在幻人宫。要将驴佛我,分付马牛风):蓬空信鸿宫风”;“朱雍《梅花引·梅亭别》(梅亭别。梅亭别。梅亭回首都如雪。粉融融。月濛濛。月上小车,归去小楼空。当时曾傅新妆薄。而今一任花零落。朝随风。暮随风。竹外孤根,犹与幽径通。 长相忆。无消息。庾岭沉沉云暗碧。玉痕惊。对离情。无奈水遥天阔、隔琼城。年来素袂香不灭。此心无限凭谁说。夜绵绵。路漫漫。愁听枕前,吹彻笛声寒):风风信”;“姜特立《菩萨蛮·镜天良月》(镜天良月皆佳节。休恨今宵妨皎洁。玉锁閟蟾宫。姮娥意自通。 终有开时节。莫放笙歌歇。来夕尚婵娟。何妨把酒看):宫信”;“张孝祥《望江南·谈子醉》(谈子醉,独立睨东风。未试玉堂挥翰手,只今楚泽钓鱼翁。万事举杯空。 谋一笑,一笑与君同。身老南山看射虎,眼高四海送飞鸿。赤岸晚潮通):风翁空同鸿信”[24](P321)……(2)魏先生的原文,只列举词牌及韵字;为方便分析,本文作者把引文中提及的词,全部呈现。魏先生列举的四首词中的四个“信”(真韵)字韵脚,并不存在。正确的,应是四个“通”(东韵)字韵脚。而这些“通”字韵脚,并不能证明宋词“真东通押”。
喻守真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温庭筠《送人东游》“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第七句的“何当重相”四字,均标注为平声“。”[1](P202)。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2](P151)及时新先生的《唐诗三百首韵读》[25](P100),亦是如此标注。
这样的标注,是错误的。在“何当重相见”这句中,第四字“相”本仄用平,拗(不合律);该句第三字“重”须仄,是为拗救。否则,便是拗句。若把“相”字标注为仄,“重”字标注为平或仄,均可。
喻守真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第四句的“相”,标注为仄声“•”[1](P151)。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亦是如此标注[2](P113)。这是错误的。在“暮禽相与还”这句中,第一个字“暮”该平用仄,拗了(孤平);第三字须平,是为“本句自救(救孤平)”。拗救之后,视同合律。本句第三字“相”若仄,本句便犯孤平了。相,《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均为“阳、漾韵”。在诗中,相,是平声阳韵。
喻守真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刘昚虚的《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末句“清辉照衣裳”中的“衣”字,标注为平声[1](P185)。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2](P138)及时新先生的《唐诗三百首韵读》,亦是如此标注[25](P94)。这是不正确的。衣,《广韵》《集韵》皆作“微韵、未韵”,在诗中,是仄声未韵。
喻守真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第四句的“将”,标注为仄声“•”[1](P170)。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亦是如此标注[2](P127)。这是错误的。在“空忆谢将军”这句中,第四字须平;否则,便是拗句。将,《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均为“阳、漾韵”。在诗中,将,是平声阳韵。
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将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第五句的“泉声咽危”四字,均标注为平声“。”[2](P111)。这是错误的。在“泉声咽危石”这句中,第四字“危”本仄用平,拗;第三字“咽”(仄声)本平用仄,是为补救(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咽,《广韵》属先、霰、屑韵,《集韵》属真、先、霰、屑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属先、屑韵。在诗中,咽是仄声。194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咽”标注为仄声“•”[1](P148)。这才是正确的。
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第二句的“开”、第五句的“身多”,标注为仄声“•”[2](P169)。这是错误的。“开”“身”“多”,在《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书中,均为平声(开,灰韵;身,真韵;多,歌韵)。194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开”“身多”,标注为平声“。”[1](P226)。这才是正确的。
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将杜甫《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首句的“他乡”两字,均标注为仄声“•”[2](P134)。这是错误的。194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他乡”两字,均标注为平声“。”[1](P180)。这才是正确的。
1985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将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第七句的“所”字,标注为平声“。”[2](P135)。这是错误的。194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所”字,标注为仄声“•”[1](P181)。这才是正确的。
李华新先生在《名诗三百首平仄注析》中说,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尾联出句第二字按格式要用仄声,而诗中用的是平声字‘崦’(下平十四盐),拗了。不过,在特殊情况下地名可以从宽”[26](P289)。
古志昂先生在《古典诗词四百首鉴赏与古诗词创作入门》中说,苏轼《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是“古体诗(七言入律古诗)”。理由是“第七句的‘崦’字是平声犯失律,故编入古体诗”[27](P55)。
李、古两先生的说法,并不准确。崦,在《集韵》《佩文韵府》等工具书中,一作“下平声盐”韵,一作“上声琰”韵[28](P222)。在《佩文诗韵释要》“二十八俭”中,山弇,“山弇嵫亦作崦”[29](P116)。在《汉语大字典》中,“崦yān 《广韵》央炎切,平盐影。又衣俭切。”[30](第2卷,P804)衣俭切,就是“上声琰”韵。苏轼“西崦人家应最乐”句中的“崦”,用的是“上声琰”韵,合律有据。并非“拗了”,也不属于“在特殊情况下地名可以从宽”的情况。
在格律诗中,“崦”字作“上声琰”韵的,并不少见。
元稹的《寄乐天》“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泛桥前百里镜,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王建的《题裴处士碧虚溪居》“鸟声真似深山里,平地人间自不同。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松台前后花皆别,竹崦高低水尽通。细问来时从近远,溪名载入县图中”、韩偓的《睡起》“睡起墙阴下药阑,瓦松花白闭柴关。断年不出僧嫌癖,逐日无机鹤伴闲。尘土莫寻行止处,烟波长在梦魂间。终撑舴艋称渔叟,赊买湖心一崦山”中的“崦”字,都是上声二十八俭(琰),仄声。
陈一鹤先生在《传统诗歌声韵大全》中说,鲁迅先生《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磬暗故园(3)陈先生转录的“风雨如磬暗故园”有误;正确的应是“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二古句、二失对、一失黏”。[30](P639)
陈先生的说法,并不准确。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第二句“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第四字是“磐”(平声)字,陈先生误作“磬”(仄声)字,并就此来标注。出现错误,便不足为奇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中的“以”字,如取上声纸韵 ,句中便拗(不合律);若取其异体字“”的平声真韵,便是合律的了:在《龙龛手鉴》中,“呻申吟也”。[14](P591)
李乃珍先生在《拗体唐诗与仄韵唐诗》中,说鲁迅先生《自题小像》“尾联为拗联,联间第二字正粘、第四字拗粘”。[34](P115)
李先生的说法,同样是不准确的。七言绝句中的“粘(黏)”,指的是第二句第二、第四字,跟第三句第二、第四字的平仄相同。在鲁迅先生《自题小像》中,第二句第二字“雨”、第四字“磐”,跟第三句第二字“意”、第四字“星”,平仄完全相同,均是“正粘(黏)”,并不存在李先生所说的“拗粘(黏)”。
王友怀先生在《增评标韵千家诗》中,将邵雍《插花吟》(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第五句中的“粗”字,标注为平声。[35](P118)
陈一鹤先生在《传统诗歌声韵大全》中,将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4)“自言并食寻常事”的“常”,其他版本作“高”。, 唯念山深驿路长)第二句中的“粗”字,标注为平声。[30](P275)
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的“系统1”,将第二句“高低阔狭粗成行”的“粗”字,“显示格律”为平;“行”字,“显示格律”为仄;第四句“唯念山深驿路长”的“长”字,“显示格律”为仄。[9]
王、陈两位先生及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将“粗”字标注为平声,是不符合诗中平仄的实际情况的;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将“行、长”字“显示格律”为仄,同样有误。
查《广韵》《集韵》,粗,“虞韵、麌韵”。在诗中,是仄声麌韵。因为,在“况复筋骸粗康健”这句中,“康”字本仄用平,拗了。需要补救,方能合律。粗,本平用仄,完成了补救。补救之后,可视同合律。在“高低阔狭粗成行”一句中的“粗”字,本是仄声,若标注为平声,便成了三平。“行”“长”,在《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书中,既有仄声,也有平声。在诗中,是平声(阳韵)韵脚。
陈一鹤先生在《传统诗歌声韵大全》中,将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句中的“那”字,标注为仄声。[30](P538)
陈先生这样的标注,是不符合诗中平仄的实际情况的。
那,在《广韵》中,属歌韵、箇韵。在《集韵》中,属歌韵、覃韵、哿韵、箇韵。在《佩文诗韵》中,属歌韵、哿韵、箇韵。在诗中,是平声歌韵。因为,在“早岁那知世事艰”这句中,“那”字若标注为仄,句中便出现孤平了。
张仁贤先生在《唐人绝句一百首(标示平仄韵部)》中,将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六十八》(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第二句的“匡”字,标注为仄声。[36](P104)这是不正确的。匡,在《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书中,均为“平声”。在诗中,是平声(阳韵);标注为仄声,便不合律。因为,在“匡庐不可登”这句中,“匡”字若仄,便犯了孤平了。在该书的另外一页中,张先生将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末句中的“漫”字,标注为仄声,[36](P211)也是不符合格律的。“漫”字若仄,句中便出现孤平了。漫,在《广韵》中,属翰韵。在《集韵》中,属寒韵、翰韵、谏韵。在《佩文诗韵》中,属寒韵、翰韵。在诗中,是平声(歌韵)。在该书的第245页中,张先生将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中的“斜”字,标注为仄声。[36](P245)张先生这样的标注,是不符合诗中平仄的实际情况的。斜,在《广韵》《集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中,均为平声麻韵。在诗中,是平声(麻韵)。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型,“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37](P29)。
陈一鹤先生在《〈唐诗三百首〉声韵学析》中说:“(二)仄仄脚句型 1.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而且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2.五言第三、四两字,七言第五、六两字平仄对调,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38](P9)
刘耳、邹莉萝先生在《唐诗声韵详析与公元干支纪年研究》(以下简称“《唐诗声韵》”)上册中,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一诗,说“本诗第1句为特殊句型,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而成为拗救句型。注意,这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以免犯孤平。其拗救如下:……;第3句第二字本应仄声但用了平声字‘高’——拗,同句第四字本应平声则用仄声字‘自’——救;第4句第二字本应平声但用了仄声字‘是’——拗,同句第四字本应仄声则用平声字‘秋’——救。”[39](P2)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官定后戏赠》:“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客居愧迁次,春酒渐多添。”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刘禹锡《早秋雨后寄乐天》:“夜云起河汉,朝雨洒高林。……簟凉扇恩薄,室静琴思深。”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出关见青草,春色正东来。”钱起《沭阳古渡作》:“牧牛避田烧,退鹢随潮风。”贺知章《题袁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张祜《题松汀驿》:“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张旭《清溪泛舟》:“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三》:“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刘昚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李花开《孔庙口号》:“不知负何事,生死厄于陈。”孟浩然《岁除夜有怀》:“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佚名《杂曲歌辞·祓禊曲·二》:“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蒋冽《夜飞鹊》:“北林夜方久,南月影频移。”王安石《即事》:“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王世贞《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钟惺《夜归》:“砌虫泣凉露,篱犬吠残辉。”这些诗中的“客、昔、老、客、故、夜、簟、出、牧、主、那、旅、那、道、不、那、那、北、纵、昔、砌”五言第一字,均是仄声。
崔道融《对早梅寄友人二首·其二》:“忆得去年有遗恨,花前未醉到无花。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脱寒衣送酒家。”罗虬《比红儿诗·三十五》:“雕阴旧俗骋婵娟,有个红儿赛洛川。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晁采《雨中忆夫·其一》:“窗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何事玉郎久离别,忘忧总对岂忘忧。”储光羲《寄孙山人》:“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许浑《再游姑苏玉芝观》:“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杨万里《辛亥元日送章德茂自建康移帅江陵二首·其二》:“西湖一别忽三年,白首相从岂偶然。到得我来恰君去,政当腊后与春前。醉余犯雪追征帽,送了凭栏望去船。待把衣冠挂神武,看渠勋业上凌烟。”杨万里《和昌英主簿叔久雨》“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半明衣桁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更着好风随清句,不知何地频闲愁。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周敦颐《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严遂成《乌江项王庙题壁》“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元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蔡元培《七言绝句二首·其一》:“养兵千日知何用?大敌当前喑不声。汝辈尚容说威信,十重颜甲对苍生。”马君武《京都》:“山深三月犹微雪,林密长宵觉峭寒。图籍纵横忽有得,神思起伏渺无端。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王力《春节重怀台湾故旧》:“庚申端午寄吟笺,壬戌迎春思悄然。苦恨卅秋隔沧海,还从两岸结文缘。江东渭北花俱发,大陆台湾月共圆。樽酒论文何日是?暮云春树自年年。”(5)王力《龙虫并雕斋诗集》第204页;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聂绀弩《林冲题壁》:“家有姣妻匹夫死,世无好友百身戕。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心轻白虎堂。高太尉头耿魂梦,酒葫芦颈系花枪。天寒岁暮归何处,涌血成诗喷土墙。”这些诗中的七言第三字(去、世、玉、故、挂、看、我、好、小、楚、却、尚、一、卅、尉),均是仄声。
杜甫的《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忆郑南玭》:“郑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石影衔珠阁,泉声带玉琴。风杉曾曙倚,云峤忆春临。万里沧浪外,龙蛇只自深。”《江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入乔口》:“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悽恻近长沙。”《归燕》:“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萤火》:“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观兵》:“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病马》:“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沈吟。”……杜甫的这十首五律,当中有“平平平仄仄”的句型;其变格“仄平仄仄仄”,五言第一字,可以用仄。
七言亦是如此。“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其变格“仄仄仄平仄仄仄”,七言第三字,可以用仄。如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作》:“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长乐亭留别》:“优诏幸分四皓秩,祖筵惭继二疏欢。”《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感而继和》:“最感一行绝笔字,尚言千万乐天君。”《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从我到君十一尹,相看自置府来无。”《病中数会张道士见讥以此答之》:“张道士输白道士,一杯沆瀣便逍遥。”……
刘耳、邹莉萝先生这样的“拗救”,值得商榷。
大家知道,拗救之后,视为合律。合律,当然包括“黏对”在内。但是,虞世南的《蝉》,按刘、邹先生的分析,第二句第二字“响”(仄声),与第三句第二字“高”(平声),并未构成“黏”,还是失黏。
“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而成为拗救句型”,并非“五言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在平平仄平仄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也可以是仄声。
另外,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否犯孤平,五言仅限于“平平仄仄平”(第一、三字,均仄的,孤平)、七言仅限于“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五字,均仄的,孤平)的句型[38](P28);“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及其他句型,并无“犯孤平”之说。
在刘、邹先生《唐诗声韵》上、下册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诗句,“拗救”之后,仍然出现失黏、失对的情况。
刘、邹先生在《唐诗声韵》上册中,就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鸣(6)鸣,其他版本作“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雨(7)雨,其他版本作“面”。,纷纷雪积深(8)深,其他版本作“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一诗,说“本诗第2、3句,拗句。其拗救如下:第2句第一、二字本应平声但用了仄声二字,‘落’、‘落’——拗,第3句第四字本应仄声则用平声字‘鸣’——救并救以上二处之拗。”[39](P5)
按刘、邹先生上述的分析,“拗救”虽完成了,但诗中第一句第二字“杳”(仄声),与第二句第二字“落”(仄声),平仄并非相反,仍然是处于“失对”状态。第二句第二字“落”(仄声),与第三句第二字“啾”(平声),平仄并不相同,仍然是处于“失黏”状态。
刘、邹先生在《唐诗声韵》上册中,就李冶的《寄校书七兄》(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9)“莫忘几行书”的“几”,其他版本作“八”。)一诗,说“其拗救如下:第7句第二字本应平声但用了仄声字‘过’——拗,同句第四字本应仄声则用平声字‘雷’——救;第8句第二字本应仄声但用了平声字‘忘’——拗,同句第四字本应平声则用仄声‘行’——救。”[39](P289)
刘、邹先生上述的分析,与唐诗的实际及相关工具书的解释,并不相符。在《佩文诗韵》《广韵》《集韵》中,“过”,既可以作“下平声歌韵”,也可以作“去声箇韵”。“忘”,既可以作“下平声阳韵”,也可以作“去声漾韵”。李冶《寄校书七兄》中的“过”(平声),“忘”(仄声),合乎平仄要求;不存在“拗”,自然,无须去“救”。真正存在拗救的,是第7句的第四字“雷”,本仄用平,拗了(不合律);该句第三字“大”,本平用仄,完成了补救。
杜甫《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其十》:“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注,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祗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两诗中的“过”,都是“平声歌韵”。
杜甫《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两诗中的“忘”,都是“平声阳韵”。
刘、邹先生在《唐诗声韵》上册中,就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诗,说“本诗第3句为一种特殊句型。其由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而成为拗救句型。注意,这样的句子,七言第三字须是平声,以免犯孤平。”[39](P294)
刘、邹先生的这一说法,跟诗中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如前所述,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否犯孤平,五言仅限于“平平仄仄平”(第一、三字仄,均仄的,孤平)、七言仅限于“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五字,均仄的,孤平)的句型;“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及其他句型,并无“犯孤平”之说。
种种情况表明,弄清楚“黏对、拗救”等,十分必要。
在平水韵中,平,指“上平声、下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为(平、仄,表示可平可仄):
(一)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为(平、仄,表示可平可仄):
(一)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排律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为(平、仄,表示可平可仄):
(一)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二)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三)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四)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在上述绝句、律诗、排律平仄格式中,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第七句与第八句、第九句与第十句……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二、四字),平仄相反,构成了“对”。
在上述绝句、律诗、排律平仄格式中,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第八句与第九句、第十句与第十一句……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二、四字),平仄相同,构成了“黏(粘)”。
在格律诗中,“黏对”跟平仄、押韵、拗救一样重要。该“对”不“对”的,是为“失对”;该“黏”不“黏”的,是为“失黏(粘)”。失对、失黏,都不符合格律。
格律诗在一般情况下,有“拗”(不合律),就需“救”(补救)。(10)拗而不救的,称拗句或拗体诗。拗救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句相救”。
在“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甲句第四字、七言甲句第六字若仄,拗(不合律);需将五言乙句第三字、七言乙句第五字作平,是为补救。这种拗救,因为涉及甲乙两句(也仅限于甲乙两句),所以叫“对句相救”。
例如“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前一句第四字“月”,该平用仄,拗(不合律)了;后一句第三字“霜”,该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前一句第六字“十”(入声,仄),该平用仄,拗(不合律)了;后一句第五字“烟”,该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
一是“本句自救”。
在“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乙句第一字、七言乙句第三字若仄,拗(不合律);需将五言乙句第三字、七言乙句第五字作平,是为补救。这种拗救,因为是在乙句(也仅限于乙句)本句完成,所以叫“本句自救”。本句自救,是为了救孤平。按王力先生的说法,“乙.平平仄仄平(第一、三字,均仄的,孤平,不合律)、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五字,均仄的,孤平,不合律)”。是否犯孤平,仅限于“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在其他句中,并无“孤平、犯孤平”之说。
例如“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后一句中的第一字“寂”,本平用仄,拗(不合律)了;该句第三字“无”,本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后一句中的第三字“欲”,本平用仄,拗(不合律)了;该句第五字“风”,本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
在“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五言丁句第四字、七言丁句第六字若仄,拗(不合律);需将五言丁句第三字、七言丁句第五字作平,是为补救。这种拗救,因为是在丁句(也仅限于丁句)本句完成,所以也叫“本句自救”。
例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一句第四字“水”,本平用仄,拗(不合律)了;该句第三字“湖”,本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前一句第四字“若”,本平用仄,拗(不合律)了;该句第三字“清”,本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竹巷溪桥天气凉,荷开稻熟村酒香”(郑谷《郊野戏题》),后一句第六字“酒”,本平用仄,拗(不合律)了;该句第五字“村”,本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六亲恸哭还复苏,我笑先生泪个无”(张白《哭陆先生》),前一句中的第六字“复”,本平用仄,拗(不合律)了;该句第五字“还”,本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
一是“特拗”(特种拗救)。
在“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若平,拗(不合律);需将本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作仄,是为补救。这种拗救,实际也是属于“本句自救”。但因为比较常用,所以叫“特拗”(仅限于丙句)。
例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前一句中的第四字“鸡”,该仄用平,拗(不合律)了;本句第三字“具”,该平用仄,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前一句中的第六字“时”,该仄用平,拗(不合律)了;本句第五字“旧”,该平用仄,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
还有一种,是“既对句相救,又本句自救”。
在“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甲句第四字、七言甲句第六字及五言乙句第一字、七言乙句第三字若仄,拗(不合律);需将五言乙句第三字、七言乙句第五字作平,是为补救。这种拗救,因为既涉及甲乙两句(也仅限于甲乙两句),又涉及乙句一句,所以叫“既对句相救,又本句自救”。
例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前一句第四字“代”,该平用仄、后一句第一字“往”,该平用仄,拗(不合律)了;后一句第三字“成”,该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前一句第六字“万”,该平用仄、后一句第三字“向”,该平用仄,拗(不合律)了;后一句第五字“无”,该仄用平,完成补救;补救之后,视同合律。
明白了“黏对”与“失黏、失对”,再来看看虞世南的《蝉》、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按照刘耳、邹莉萝先生的分析,《蝉》的“拗救”是完成了,但是,第二句第二字“响”(仄声),与第三句第二字“高”(平声),仍处于“失黏”状态,仍然是不符合格律的。《杳杳寒山道》的“拗救”是完成了,但是,第一句第二字“杳”(仄声),与第二句第二字“落”(仄声),仍处于“失对”状态,仍然是不符合格律的。第二句第二字“落”(仄声),与第三句第二字“啾”(平声),仍处于“失黏”状态,仍然是不符合格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