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武
(湖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首届“宋词之州”词学高峰论坛于2022年8月7日在湖州市吴兴区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词学研究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学院、湖州市社科联、湖州市文联等机构联合主办,湖州市吴兴区委宣传部承办。会议得到社会各界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权威媒体对会议举办情况予以报道。词学耆硕叶嘉莹先生发来祝贺视频,对会议召开表达了祝贺。开幕式上,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杨志新、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吴兴区委书记赵如浪、湖州学院校长马志和等分别致贺辞。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词学研究会湖州中心,湖州学院党委书记朱斌、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为中心成立揭牌;会上还举办了“首届中国强村填词大赛”启动仪式。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杨志新认为,“湖州具有独特的山川地貌和丰厚的人文积淀,是词文化的一方重镇,在词的发展传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1]。杨志新说,在湖州召开学术研讨会,对持续推动诗词文化的接续传承和繁荣发展必将起到良好作用。
大会学术发言和交流阶段,来自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20余所高校词学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教授发表了大会学术主旨发言,题目是《宋词之州——吴兴的词学资源与文旅开发》。在回顾宋词起源、追溯“西塞山”词本事、肯定了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在湖州的学术结论后,他指出,从中国古典词学角度出发,“文人词”从吴兴开始,在吴兴结穴,一头一尾都在吴兴,湖州也可以说是现代词学的开创之地。针对地域文化与词学未来发展,王兆鹏教授建议,“将吴兴词学资源联结起来,开发转化为文旅资源,如规划开发一条湖州词路文化线,融文化为故事,化故事为场景,变游览为游戏,让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1]。首届中华词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词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海明也认为,以湖州为代表,接下来或可与周边环太湖地区联合开发打造“宋词之州”文化品牌,让中国词学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发表题为《朱祖谋与晚清民国词学》的大会主题发言,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词学发展与朱祖谋的关系做了学术总结和高度评价。他指出,唐圭璋先生曾经撰写《朱祖谋治词经历及其影响》一文,认为以朱祖谋为核心,上承端木埰、王鹏运,中与文廷式、郑文焯、况周颐等人交往,下启吴梅、龙榆生、夏承焘、陈匪石等人的词学方向,“上溯渊源,下探流变,旁及同时之词学交流”[2](P131),以此构建了晚清民国的词学谱系。由朱祖谋的师承渊源,可以大体整理出晚清民国以“金陵”为核心的词学谱系。这个结论是比较中肯的。朱祖谋的词学成就总体应该在晚清四大家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文廷式之上,因为“朱氏词作更能吸收两宋各家之长,超出前述四家之上”[2](P131)。朱祖谋词继往开来,还具有“结穴”的意义。朱祖谋编纂的《宋词三百首》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宋词选本,既体现了朱祖谋的词学观念和词学倾向,又在词学普及方面为后学开辟了一条相对宽阔的学词途径。经过唐圭璋等人的笺注,《宋词三百首》在20世纪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词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2](P120)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肖瑞峰教授从宋韵文化视野中看苏轼的视角,指出在宋韵文化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中,苏轼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但学界在高度重视他仕杭期间取得的政治业绩和文学成就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他在湖州的政治与文学活动。以湖州为中心视点来考察苏轼对宋韵文化孕育与发展的独特贡献,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是厚植于心田的民本观念与淑世情怀。这种民本观念与淑世情怀也映射在苏轼创作于湖州的诗文中。第二,宋韵文化的思辨色彩化育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高旷胸襟固然形成与凸显于黄州,在湖州却也已初现端倪,或者说业已开始萌芽。第三,宋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不二高峰,苏轼既精于绘事,又工于画论,而他最著名的一篇画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写于湖州。南开大学教授孙克强以《“湖州词派”的特征及意义》为题,辨析了湖州词派名称由来及派际分界,指出湖州词派由晚清四大家、临桂词派、强村词派、梦窗词派发展而来。“湖州词派”的提法出于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是以朱祖谋为核心,晚清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词人群体。湖州词派(强村词派)的特征为“入乎常州派之中,而不为所囿”,对于常州词派持扬弃的态度,有继承,亦有革新。其词学主旨为重视词的思想品格和词律规范,提倡以梦窗词风改变现实的词坛风气。湖州词派的意义在于:清词“中兴”的殿军,传统词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古典词学思想的经典体现者。
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教授认为,湖州是宋词之州,在词的创作方面有优良传统。朱祖谋是晚清四大家之一,入民国后,成为公认的词坛领袖,不仅对中国传统词学贡献巨大,而且对中国现代词学也有重要影响力。现代三大家中,龙榆生是他的衣钵传承人;夏承焘早年随吴兴人林鹍翔学词,也间接受其影响;唐圭璋编《全宋词》,得益于《强村丛书》良多,也可以说,《强村丛书》为《全宋词》的编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州的词学传统是湖州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值得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张仲谋指出,湖州山川秀美,景物清嘉,为“宋韵文化”的滋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地理文化环境。晚清词学大师、朱祖谋诞生在这里,传承宋韵文化,使湖州成为海内钦仰的词学重镇。吴熊和先生当年创立词学“环太湖文化区”之说,湖州正是这个区域重要的节点城市。湖州在明清时期也涌现出不少著名词人。晚明时期茅坤家族的茅维、茅暎、茅麟都是著名词人,董斯张、吴鼎芳更是晚明词坛的代表词人。“红豆词人”吴绮任湖州知府时,钱芳标写《柳初新》词赠他,有“柳柳州之后,吴吴兴必传”之句。他建议湖州学者继朱祖谋之后,编《湖州词征续集》,一是可以续编清代、民国卷,另外也可以采录历代流寓湖州的词家之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发言指出,《全宋词》中湖州籍的词人数量上居第一位,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写了西塞的美景,寄寓了词人的散澹的情怀,在文人词的写作上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湖州词学发达,是无愧于“宋词之州”这个称号的。湖州地方文化学者与词学研究者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展现“宋词之州”的独特魅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从地域词学与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从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需要摸清湖州本土词人与寓居词人的家庭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文献整理与地域词学的研究工作;从湖州词学与文旅开发而言,需要考证著名词人、词学活动行迹并建构相应景点或建设文旅相关的虚拟仿真数据库等。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探讨了张先联章词被诸弦歌的可能性;指出张先是会作曲的歌词天才。他作了一些联章词,多数是用于演唱的。张先的联章词中有杭州、湖州双城叙事。张海鸥认为张先同柳永一样熟谙音律。苏轼《书游垂虹亭》说张先“以歌词闻于天下”[4](P6)。叶梦得《石林诗话》载“俚俗多喜传咏先乐府”[5](卷下P3),并分析例证了张先的联章组词。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剑亮从两个维度来观照湖州与宋词的关系:一是地域维度,张志和对唐代文人词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对词走出国门,成为东南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文体,功不可没;二是历史维度,从唐代张志和以来,湖州籍词人薪火相传,连绵不断,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其中朱强村对晚清民国词坛的影响与作用尤为突出。在观照这些词人的地位与价值时,我们既要立足湖州,又要超越湖州。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陶然认为,与湖州相关的词学研究,不宜只着眼于湖州一地,而应将其纳入整个环太湖流域的词学视野中进行综合考察,如此方能对于湖州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有更深入的探讨。湖州的词,是湖州历史文化中的一个局部,讨论宋代湖州之词,亦不宜限于词这一种文学文化现象。事实上,宋代的湖学,就是湖州对宋代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词学研究应该打通文学与历史、思想与文化,进行融通性的讨论,并将其置于湖州整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丽丽通过对历代诗词的爬梳,发现湖州不同的地名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例如吴兴与风景、乌程与酒相关联,各自的文化意象十分鲜明,可以看到“乌程酒”“吴兴景”成为湖州较为突出的两种文化意象。可以整理前人文献,发掘出湖州历史上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底蕴,从不同的角度与当今的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出湖州的新风貌。
常州市谢稚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谢建红先生撰写了《词坛两曙星》,通过文献,考索民国时期谢玉岑、夏承焘交谊;探索他们对近现代词学的研究与发展;指出才子型“江南词人”谢玉岑与学术型的“一代词宗”夏承焘,二人交谊不仅推动了两人的词学研究,对近现代词学的发展也发挥了作用,堪称“词坛两曙星”。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秦跃宇认为,“宋词之州”的提出,对湖州已有文化品牌建设口号“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具有开拓内涵的意义,值得深入开掘和广泛研究,推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
多位学者针对“宋词之州”称谓发表看法,认为全国不仅仅是湖州一座城市可称“宋词之州”。“宋词之州”文化品牌虽然在湖州率先提出,但是绝非仅湖州可以称“宋词之州”。比如杭州、开封、常州、苏州等城市,也可谓“宋词之州”。宋词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是贯穿在宋词史的纵向历史和横向地理方位上的。正如“唐诗之路”并非专属浙东,而是属于当代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样,是不可以局限于一个地域的、片面的或者自娱自乐性质的。“宋词之州”精神品牌属于宋韵文化的范畴,又有个性化的风格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浮躁社会风气中,宋词文化精神值得我们不断提炼、总结、升华,并与当代社会结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