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单元学业测评的创新设计

2023-12-10 19:31:25赵华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

赵华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单元学业测评,共设计“画一画”“写一写”“理一理”“做一做”四个任务,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应用知识、反思过程、激活经验、融通“四基”之间的联系。它不同于数学作业和单元考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更多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和学生的学习品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单元学业测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评价的探讨逐渐成为热点。为何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是需要我们静心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单元学业测评上。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单元学业测评的三大特征

教学评一体化下教学设计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逆向设计,即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先设计准确和适切的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并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中。我们研究的单元学业测评指向的就是评价任务,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素養立意

素养立意,指的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单元学业测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数学的本质和儿童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重视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设计单元学业测评之前,首先要明确单元的学业水平目标,分析单元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确定是对怎样的核心素养表现的测评,对提升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的水平层次有较为深入的思考。

(二)关注过程

开展单元学业测评,对学生而言,可以清晰自己学得怎样,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努力的方向;对教师而言,可以明晰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易于操作。实施单元学业测评,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避免课时评价的局限性、学期评价的滞后性,尊重数学学习内容与过程的整体性,更好地发挥评价促学、促教的作用。

(三)聚焦能力

单元学业测评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丰富了学习评价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一,学生开始关注同伴互助。尽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但他们可以欣赏同学的优秀作品,并能感受其中的简洁、灵活与深刻,这些已在影响他们的问题解决。第二,学生开始关注个性表达。单元学业测评中的学习任务不同于传统的习题,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从而逐渐重视自我的表达。第三,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反思。单元学业测评是依据学生完成情况由教师或学习伙伴赋予不同的得星数,当学生对自己的得星数不满意时,可以通过重新完成以获取更多的得星数。单元学业测评让学生不再满足于等第与结果,而是追求能力的提升。

二、单元学业测评的任务构成

怎样测评?我们认为,测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期望通过设计少而精的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的学业成果,并从中获得有效反馈,更好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和成效的提高。我们的单元学业测评,共设计“画一画”“写一写”“理一理”“做一做”四个任务(详见表1)。四个任务构成一个整体,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应用知识、反思过程、激活经验,融通“四基”之间的联系。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单元内容有各自的知识主题,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而素养表现之间有融合和交叉。围绕“三会”,在学业水平目标下整体设计学习任务,不仅便于教师明晰教学目标、精简习题数量,也利于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升素养。尽管四个任务的名称并不能完全表明测评的目的,但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画、写、理、做”的引领目标。

三、单元学业测评创新设计一例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为例,其学业水平目标如下:(1)能正确理解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公因数与公倍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概念;(2)能在一定范围内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3)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4)能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5)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6)能应用因数和倍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据此设计的单元学业测评的四个任务构成详见表2。

(一)画一画:指向认知结构

“画一画”的任务设计源自认知理论中的图式理论,旨在引导学生经历认知的自我建构过程。数学图式是以直观化、具体化的方式存在于学生头脑之中的,是解释知识性质的重要工具。[2]这里的数学图式主要是思维图式,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更好地突出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画一画”任务鼓励学生自由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一是表征出对本单元概念、原理的理解;二是画出概念之间的关联,通过“同化”和“顺应”,改变内在图式,建构新的图式系统,并将旧的认知系统纳入其中。比如,《因数与倍数》单元的“画一画”任务是:画一个知识树或关系图,整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A4纸上完成)。图1、图2是两位学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单元概念及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他们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系统。

(二)写一写:指向知识技能

单元学业测评也必须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写一写”就对应单元目标中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写一写”的任务要依据单元学业目标,围绕数学的本质,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到基本技能的应用设计问题。这也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这里的问题注重分层、控制数量,一般由3—4道题构成一组题,最后一题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历数学应用的过程。比如《因数和倍数》单元的“写一写”任务,由如下三道题组成:

1.找出以下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2和8,17和13,21和35,12和20。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

18=( )+( )=( )×( )×( );

38=( )+( )=( )×( )。

3.解决问题。

(1)育才小学五(1)班同学做广播操,由体育委员在最前排领操,其余学生排成每行12人或每行16人,都正好是整行。这个班级里至少有学生几人?

(2)亲亲花店的张阿姨准备用42枝玫瑰和36枝康乃馨扎成花束,要使每束花里玫瑰的枝数都一样,康乃馨的枝数也一样,且将所有的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最多可以扎多少束花?每束花里最少各有几枝玫瑰和康乃馨?

第1题考查学生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理解,4组数中既有一般性的关系,也有特殊的关系;第2题考查学生对分解质因数(并且拆分成两个质数之和)的理解;第3题考查运用公因数与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的第(2)问具有综合性,更有挑战性。从整体看,3道题紧扣单元学业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三)理一理:指向思维过程

SOLO分类理论指出,学习结果的质量取决于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可以间接测量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理一理”的任务设计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哪个层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领。“理一理”任务可以是解释、说理、表征等类型的问题。比如《因数与倍数》单元的“理一理”任务如下:

说出解题思路,不需要计算结果(友情提醒:可以先画图)。再想一想:这3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1.将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彩纸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正好裁完没有剩余,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

2.小王和小李去同一家城市书房看书,小王每6天去一次,小李每8天去一次。7月15日两人在书房相遇,下一次相遇是几月几号?

3.在400米环形道路的一侧,从同一起点开始插旗,每隔5米插一面红旗,每隔8米插一面黄旗,红旗与黄旗重合的地方有多少处?

通过完成“理一理”任务,学生可以发现,公因数是向内分解,公倍数是向外拓展,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则是寻求极限数值。而且,在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因数与倍数、公因数与公倍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感悟问题的结构。“理一理”任务一般只用一组题,解决的过程既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应用与巩固,也在引导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入,关注数量关系与问题的结构,发展学生抽象能力与模型意识。

(四)做一做:指向创造与志趣

“做一做”任务内容宽泛,可以是动手操作、活动探究,也可以是自由创作、创编。其呈现形式往往是多元的,要点有二:一是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学习经验,经历探索、创生的过程,一般为长程作业,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二是需要提交一个作品,对任务的评价也就是对作品以及作品完成过程的评价。比如《因数与倍数》单元,可以设计如下“做一做”任务:

将圆依次对折等分,完成表3。所得角的度数各位(包括小数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什么规律?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做一做”任务强调动手实践。将圆依次对折等分,探索所得角的度数各位(包括小数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规律,其间,学生要经历猜想、验证、推理、概括的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的追问,则引发学生思考规律背后的本质,从“3的倍数的特征”拓展至“9的倍数的特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

四、结语

单元学业测评工具不同于数学作业和单元考试,它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更多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学生的学习品质意识。除了“写一写”“理一理”可以给出规定的时间,“画一画”“做一做”一般需要学生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交出一份有个性思考的作品。由此,“画一画”“做一做”任务一般在单元学习进入整理和练习阶段布置,通常会有一个周末的时间。如果“做一做”中涉及实践类、调查类、项目式等任务,需要经历收集数据、调查分析的过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此的长程布置,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另一方面,同伴的分享与交流是发揮单元学业测评作用的关键步骤,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必经之路。在分享与交流中,学生能够明晰思维的过程,看到问题解决的更多可能,激发学习自信,锻炼表达、倾听、交流、合作等能力,感受完成任务的成就与喜悦。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在评价的反馈上,部分学生未认真完成评价任务,在同伴分享、讲评中有等待他人成果的现象。这些,都需要继续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7.

[2] 胡波涛.建构图式,提升学生学习效能[J].数学教学通讯,2022(7):59-60.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4期重点课题“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编号:2021JY14-ZB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情境—任务”案例研究
小导游课程,开启口语交际新课堂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江西教育B(2018年5期)2018-07-29 12:05:42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