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贯彻“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2023-12-10 04:39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李瑞真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0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三全育人

文/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李瑞真

中职院校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是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筑基石,既要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职校和企事业单位输送德技双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目前,中职院校存在着思政教育基础条件薄弱、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化等问题,这与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理念和机制的改进完善是中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然之路,“三全育人”的提出正当其时。因此,中职院校应引入贯彻“三全育人”这一新的思政教育理念,以改进现有思政教学模式,深化思政教育内涵,拓展思政教育意义。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基本原则。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党的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其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就是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基准问题,强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接班人,其现实指向就是为党为国为民育才用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把好政治方向,坚定政治原则,坚守人民立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民教育。要实现教育为了人民的基础理念,必须依靠于人人共建教育、人人共治教育,才能人人共享教育。因此,教育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本职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二)理论基础。“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战略,既完善了思政教育的理念,又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了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好的理念是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三全育人”所蕴含的新时代思政教育理念之新,体现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拓展思政教学的空间界限和时间边缘,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形式宽度,提升思政教学的实际效用和长远质量。因此,“三全育人”的提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维和专业能力规定了新要求,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实现途径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新标准,提高了思政教学体系的新阈值。

(三)理论实践。“三全育人”所蕴含的教育体系之创新,体现在常规化思政教育的实践空间,精细化其适应方式,全局化其主体责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跳脱出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校园日常生活,将思政大课转化为大思政课。精细化是指思政教育工作不仅在于讲授相关知识理论,更侧重于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针对性地创新思想教学方式。因此,要使思政教育达到常规化和精细化的效果,就必须将“三全育人”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压实学校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素质,创造校园大思政课的制度环境,并强化基础制度贯彻执行的监督兜底机制。

二、中职院校贯彻“三全育人”的现实需要

在教育部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教学体系的总体规划下,“三全育人”提出的初始对象虽然是高校思政教育,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理应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各层次和各类型。就宏观教育体系而言,中职院校教育作为高职校教育的桥头堡和奠基石,贯彻推进“三全育人”理念机制,既有完善自身教学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有嵌入一体化大思政课的外在动因。就微观教育工作而言,中职院校教育是以培育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和技术本领,锻造又红又专、又专又精的新时代技术工人为教育目标的[2]。因此,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精准认识自身功能定位,结合现有条件,将“三全育人”融入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其思政教学质量,具有莫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外在动因。建设中高职一体化大思政课堂,是中职院校贯彻“三全育人”的外在动因。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办共同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职业教育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联动,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中职院校作为高职校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为其输送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共同享有和培育同类型的青年人才,应联通培养渠道,贯通培养理念,衔接培养机制。为使二者达成更好的教育衔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形式上留存升级空间,也应当在教育理念机制上相配合。中职院校思想教育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机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师教学方式的选项,扩展教学的内外边界。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高职校的教育方式,深化其对思政教育必要性的现实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3]。

(二)内在动因。中职院校提升思政教学质量,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先导。尽管中高职校处于同一类型教育体系中,但所处教育层次的不同,具有的教学条件不同,要实现的教学指向不同,决定着二者在具体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要求。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中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对象的梯队化差异,导致其思政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存在特殊性。就教学对象而言,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基本都低于高职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在可塑性极强的不稳定时期,加之处在叛逆心理极盛时期,其对思想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较低。就师资队伍而言,中职院校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提升空间通常低于高职教师,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把握和讲授程度较为有限。中职院校在教育关键的两个环节——师资队伍和教学对象上相对薄弱,因而与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差距,所以中职学校要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给予二者足够的重视。中职院校将“三全育人”的理念和体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深化思想道德课堂的教育意义,既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内在局限,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历史必然性。扣好青年学子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三全育人”的精心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而在青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革命先辈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是全社会认可拥护的道德信念,既包含着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悠远的历史底蕴,又深刻于中国人民的道德往向。青年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有书面意义上的概念传授,更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场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感悟其历史意义。因此,“三全育人”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一是从加深理论认知上增强其价值观自信,二是从学习时代楷模和身边榜样中使其领悟价值观真谛,三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历史中使其感受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4]。

三、中职院校贯彻“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中职院校贯彻推进“三全育人”,首先应当在充分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以校园党建引领思政德育,强化全方位育人的顶层设计,着力提高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使思政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形成有效的制度规范,为全过程育人提供体制保障。

(一)以校园党建引领思政教育。以校园党建引领思政德育,制定全方位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是指将思政教育内化于校园环境运行的方方面面,主动营造处处皆为、事事注重、人人参与的大思政课的校园环境,并借此以校园思政教育为主体,引领社会相关方面共同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机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要求其必然是校园贯彻“三全育人”的主要领导力量,由学校党委负责统筹规划全校教学力量,在深入各年级各部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学校实际情况,进而将教学与其他工作各环节有机融合,为学校建设大思政课环境服务。此外,学校作为倡导大思政课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巩固校园思政教学环境的同时,将其延伸至家庭家风教育、企业实践培育、社区道德宣教等与师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各层次,这不仅能为参与大思政课堂的社会实体提供所需帮助,使之了解培养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式,还能使思政课贴近生活,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生活的起居饮食中,使思政课堂为丰富多彩、韵味十足的感悟生活。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提升师生全员参与意识。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三全育人”的最大优势和根本创新在于提倡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贴近实际、融入生活。学校作为贯彻这一理念机制的责任主体,必然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到大思政课之中,校内各工作岗位依据本职工作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完成工作、服务师生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相结合。在教师岗位上,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为主,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政治常识的正确认识。非思政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养成专业技术为国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导向。在行政岗位上,包括后勤工作人员,要在为师生提供服务的日常工作中提升道德修养,时刻关注自身的道德形象,以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只有校园各方面都树立起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性自觉,才能对自身有所要求,对学校有所助益,对学生有所帮助。

(三)建立育人的体制保障。用校园制度规范育人环境,建立起全过程育人的体制保障。教育理念的引入以教育制度为保证,教育意识的树立要以校园规范为依托,所以,中职院校贯彻“三全育人”必须落实到新规范的制定实施。大思政课具有的多主体参与性,使各校园主体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包括强化党委领导大思政课的主体责任,更新思政教师的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提升校园思政课的教学环境等方面。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党委(党组)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新时代职业学校党组织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大思政课作为校园里最普遍、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充分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健全学校书记讲党课、学校党委纪委监督考核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等制度。第二,细化教师教学考核体系。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主体,“三全育人”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学校必须依据“三全育人”内在实质,深化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细化教学评价指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5]。第三,制度化校园大思政课教学环境。在硬件设施方面,增加宣传建设的经费,整合课堂内外宣传版块,打造“互联网+”校园宣传矩阵。在软实力方面,以提升宣教内核质量为着力点,创新创造宣教方式,如采用树立校园先进典型、党的理论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师生言传身教的积极性和参与大思政课堂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三全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