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路径

2023-12-08 21:02:37黄春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泰伯高中语文道德

黄春霞

心中神圣的道德感会使人觉察世间的美好,感受万物的和谐,领略生活的幸福。现代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主要职责是塑造品格,让人变得更好。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知识、智力,将人性、自信、道德、兴趣、意志力放到最后。在这种教育导向下,很多学习落后的学生变成问题少年。所以,教师不能不反思学科教学中德育缺失带来的危害。为了教会学生更好应用知识,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文明人,教师要做学生道德的引路人,认识生活、情感、体验与德育的关系,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高中语文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本资源,承担着德育的职责,是高中学生进入自律人生的中转场。

一、生活德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是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服务的,一切违背学生生活愿望的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德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要为保障学生幸福生活而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德育目标过于知识化、理想化,常常不能熨帖文本而贴近生活,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品德建设对生活带来的有利影响。教学方式也以说教、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个体及其价值现状和实际需求的关注与了解。面对这种割裂人性与德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与学科内容关系的传统德育,很多学者提出生活德育理论,认为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这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条路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反思生活,最终掌握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关系的方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编选的课文为先秦诸子一些经典的论说,对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领会先秦诸子对人生的洞察,实现修身养性的学习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论语〉十二章》,深入浅出地将立身处世的规范原则一一道来,学生通过感受精辟隽永的语句,理解“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句,意思是“作为一个志士君子,必须要有宏大的志向和坚毅的品质”,这是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具备的精神状态。为了避免德育过于知识化、理想化,教师要使文本观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这些儒家思想给生活带来的有利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认真观察生活,会处处见到这样的人性光环,现在就请大家回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坚毅品质的人吧。”这时,学生就会努力从记忆的人海中唤出具有这样品性的人。比如有学生认为自己的父亲日复一日早出晚归,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是那种坚毅品质赋予的力量。学生经过举例,将德育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进而理解了宏大志向、坚毅品质之于生活的意义。

二、情感德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罗素认为:“最有力的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牵强,野蛮,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情感,学生的健全发展也受到束缚。所以,为了改变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教师应该将情感作为个体道德的存在表现,将理解和尊重个体情感作为德育渗透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情感切入,在教学态度上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将德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塑造成感性与理性、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的魅力课堂。

生活德育理论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德育和生活的联系,但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人情感是否阻断他们对德育内容的吸收。换句话说,经过德育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看到他人身上的坚毅品质,但自己却始终无法完成这种品德的建设。那么教师就要从情感切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论语〉十二章》中的观点都可作为德育渗透的素材内容,以《论语·泰伯》节选段为例。

比如教师可围绕“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为学生讲孔子的故事。“孔子在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屡遭挫折,曾被迫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到过卫、陈、曹、宋、郑等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在艰难困苦中,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而是将实行仁道思想作为终身职责,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撑,孔子的儒家思想才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另外,这条观点出自《论语·泰伯》,泰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是东吴文化的宗祖。之所以以《泰伯》为题,正是因为泰伯这一人物也具有宏大的志向和坚毅的品质。接下来,教师可继续向学生介绍泰伯三让天下,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的故事,继续蕴藉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受。因为有伟大的人物做榜样,学生更能说服自己战胜负面心理,勇于树立宏大的目标,以坚毅的品质克服种种困难。

三、体验式德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道德是一种态度和观念,常通过行为显山露水和体现价值,所以德谟克利特说:“人们应热心依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常将文本教学视作阅读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概括文章的主旨,教师这样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这一座德育的宝藏。德育并不是关于知识的学习,更像是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传授,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进行价值判断、关系融通。有些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上经常启发学生言说自己的感想,并通过学生的感想评析自己的道德水平,然而,想象中的实践较为封闭和孤立,与真正的实践存在差距。所以,教师仍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的道德资源,引导学生加入现实生活的实际体验。

孔子传达了一种信念,告诉我们要有宏大的目标和坚毅的品质,通过联系生活及蕴藉学生情感,他们已经将这种信念作为人生信条,但如何利用它去指导实践呢?学生还比较迷茫。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让他们在探索中形成道德习惯。比如,教师可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如何拥有宏大的志向、如何追求宏大的目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回答:“宏大目标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制定,比如我们高中学生虽没有迈向社会,但可以时刻为迈向社会做准备,好好学习,步步为营,为理想而努力。”还有学生更为具体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语文是我的短板,那么我就可以围绕语文学科制定学习目标,投入精力,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但因为困难重重偶尔想要放弃,所以还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完成宏大的目标就必须有坚毅的品质,不怕辛苦,要迎难而上。”学生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宏大目标,更有學生已为实现目标下定决心,并迫不及待地践行。接下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目标进行每周一次的检测,持续关注德育的效果。

康德认为:“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感。”可以说,星空是宇宙最美的风景,而道德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为使学生变得更有素养,教师要充分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将德育与生活、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泰伯高中语文道德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对联(2017年7期)2017-05-22 06:04:53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