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脏反位肝硬化合并不明原因发热1例

2023-12-07 11:35权昕崔曼莉路宁李茜温华张明鑫
肝脏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胃底门静脉胆管

权昕 崔曼莉 路宁 李茜 温华 张明鑫

患者,女性,54岁,农民。因“发现肝硬化8年,间断发热2个月”入院。8余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腹胀、乏力、纳差,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多波动于38~39℃,无畏寒、寒战,口服布洛芬胶囊、尼美舒利颗粒后体温可退至正常。1个月前再次出现发热,住院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遂出院。出院后1周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口服布洛芬后降至正常。1天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伴畏寒、寒战,伴左侧肩背部疼痛,伴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呃逆、嗳气,无心慌、咳嗽、咳痰等。于我院发热门诊就诊,以“发热待查:腹膜炎?”收入我科。患病以来,精神差,食纳差,睡眠差,小便正常,2~3天大便1次,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病史:5年前行CT检查显示“心脏及腹腔脏器转位、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腹水”,后长期口服熊去氧胆酸(1片/次,2次/d)治疗,此后仍间断出现上述症状。2年前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我科住院并行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硬化剂及组织胶治疗术。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 cm处。心界叩诊不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腹软,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脾右肋下5 cm可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其余查体未见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30 mmHg、氧分压78 mmHg、pH 7.47。血凝:PT活动度43.0%、国际标准化比值1.92、凝血酶原时间25.70 s、D-二聚体2.64 mg/L。血分析:白细胞2.54×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0.0%、红细胞3.11×1012/L、血小板2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5.5%、血红蛋白78 g/L、C反应蛋白118.82m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3%;降钙素原19.60 ng/mL。电解质:钠134.6 mmol/L、钙1.89 mmol/L、钾3.04 mmol/L、镁0.62 mmol/L、磷0.75 mmol/L。肝功能:白蛋白29.3 g/L、白球比0.7、胆碱酯酶2229 U/L、总胆红素51.60 μmol/L、碱性磷酸酶140 U/L、总胆汁酸15.3 μmol/L、谷草转氨酶37 U/L、直接胆红素25.80 μmol/L、间接胆红素25.80 μmol/L。肾功能:肌酐42.6 μmol/L。传染病系列:乙肝表面抗体19.26、乙肝e抗体0.69、乙肝核心抗体2.88。血氨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99 mm/h。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 45.70 U/mL、糖类抗原CA199 704.89 U/mL。血脂:总胆固醇1.4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2 mmol/L。免疫功能组合:特定蛋白BN2补体C3 0.677 g/L、免疫球蛋白A 7.71 g/L、免疫球蛋白κ轻链7.2 g/L、免疫球蛋白G 22.4 g/L、免疫球蛋白λ轻链2.83 g/L。尿液分析:尿葡萄糖(2+) 14 mmol/L。出血热抗体及结核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系列、铁蛋白未见异常。血培养、腹水培养未见异常。腹部超声(图1):患者内脏反位。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体积略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泥沉积。胆总管内径正常高值。脾大,脾静脉内径增宽。门静脉内径增宽。腹部CT+门静脉CT成像(图2、图3):①部分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内胆管及胆囊结石;S7、S8肝内胆管周围异常强化及胆囊改变,考虑炎症。②肝硬化、门脉高压征象,肝门静脉属支迂曲增粗,食管胃底静脉为著;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见附壁血栓形成。③多脾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奇静脉增粗、全内脏反位、胰腺短小。④肝外胆管形态尚可,十二指肠壶腹区可疑结节此次显示不确切。⑤腹腔少量积液,系膜及腹膜后见片絮状渗出样改变。⑥左侧心膈角区淋巴结肿大,形态尚可,强化尚均匀。⑦扫及右肾囊肿。⑧扫及双肺下叶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MRI+MRCP(图3):多脾综合征伴胸腹腔多脏器反位。肝硬化,门脉高压征象;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奇静脉增粗。肝内胆管、肝左、右管及肝总管、胆总管增宽,以胆总管为著;胆囊大,胆囊及右半肝部分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右肾囊肿。基因检测:未检测到与肝硬化失代偿期、Caroli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腹腔血管发育异常、胸腹腔脏器转位、多脾综合征、结缔组织病、Kartagener综合征、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等相关的符合遗传方式的具有可能临床意义的变异(包括SNV和Indel)。但检测出了可能跟Caroli病或肝硬化有关的基因突变,即PRKCSH、ACOX2,它们分别与多囊肝1型和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6型有关。

图1 腹部彩超。患者内脏反位;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泥沉积;胆总管内径正常高值;脾大,脾静脉内径增宽;门静脉内径增宽。

图2 腹部CT结果。部分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内胆管及胆囊结石;肝硬化、门脉高压征象,肝门静脉属支迂曲增粗,食管胃底静脉为著;多脾综合征合并全内脏反位、胰腺短小;腹腔少量积液;右肾囊肿。

图3 门静脉成像。门静脉增宽,肝门处门静脉内经约17 mm;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奇静脉增粗。

图4 MRI+MRCP。多脾综合征伴胸腹腔多脏器反位;肝硬化,门脉高压征象;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奇静脉增粗;肝内胆管、肝左、右管及肝总管、胆总管增宽,以胆总管为著;胆囊大,胆囊及右半肝部分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右肾囊肿。

诊断:结合上述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主要考虑以下诊断:①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aroli病)。②全内脏反位腹腔血管发育异常,多脾综合征。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Child-PughC级)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少量),脾大。④结缔组织病?⑤肝内胆管结石。⑥胆囊结石。⑦右肾囊肿。

鉴别诊断:①发热鉴别诊断包括:胆系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结缔组织病以及消化性肿瘤等。②Caroli病鉴别诊断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梗阻性肝内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囊腺瘤、肝脓肿等[4]。

治疗经过:入院先后给予替硝唑0.8 g(1次/d,静滴)、头孢他啶(1.0 g,静滴,q12 h)、美罗培南(0.5 g,静滴,q8 h)抗感染治疗;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口服,3次/d)促进胆汁排出;门冬氨酸鸟氨酸(15g,静滴,1次/d)和复方氨基酸(3AA)(250 mL,静滴,1次/d)预防肝性脑病;多烯磷脂酰胆碱(697.50 mg,静滴,1次/d)保肝治疗;枸橼酸钾颗粒(1.46 g,口服,3次/d)补钾;赖氨匹林(0.9 g,肌内注射,1次/d)、右旋布洛芬栓(50 mg,口服,1次/d)联合物理等方式降温;艾司奥美拉唑(40 mg,静脉泵入,2次/d)抑酸护胃;地榆升白片(0.1 g,口服,3次/d)、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50 μg,皮下注射)升高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 U)纠正贫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余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经上述治疗14 d后,患者发热、畏寒、恶性、呕吐、腹痛及贫血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各项血象除血小板稍低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未再出现发热。但Caroli病病情易反复,且患者肿瘤标志物升高,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囊结石及右肾囊肿等,应高度警惕出现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及肿瘤发生风险,需定期随访观察。

讨论目前,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own origin,FUO)主要分为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和特殊人群的不明原因发热。其中经典型发热的病因比较多,目前已超过200种,主要分为感染性疾病(最常见)、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及其他疾病[1,2]。感染性疾病热程较非感染性疾病热程短,提示热程在30 d以内者首先应考虑感染性疾病,随着热程的延长需高度重视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虽然热程对于FUO病因的初步诊断具有提示作用,但仍需结合其他因素来寻找病因。病原学、血清学及组织病理检查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2]。不过某些疾病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检查才有可能获得阳性结果。该患者主要以发热、畏寒、腹痛、恶心为主要症状入院,结合其他病史资料、辅助检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其发热原因主要考虑Caroli病合并胆系感染所致。有研究表明,28.6%~85.71%的Caroli病患者以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恶必、呕吐等为首发症状伴或不伴肠源性感染[3,4]。同时我们认为该患者的肝硬化主要是由Caroli病致肝内外胆管扩张畸形从而形成胆汁淤积所致。

Caroli病最初被Caroli描述为一种纤毛功能障碍引起的先天性导管板畸形,以肝内胆管的节段性囊性扩张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百万分之一[5],一般伴有胆囊及胆道结石、胆管炎、肝脓肿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也与肾小管扩张或类似的肾囊性疾病有关。患者虽然在出生时就出现导管畸形,但通常到青春期或成年都无症状[6]。目前大多认为它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Caroli病包括以下两种类型:①简单或孤立型(少见),特征是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而无明显肝脏异常表现。②Caroli 综合征(多见),为汇管区纤维化型,胆管畸形伴先天性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表现,肝小叶结构破坏,易较早出现脾大、腹水和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肝硬化表现。PKHD1基因被认为是简单或孤立型和Caroli综合征的致病基因[8,9]。虽然我们的基因检测并没有检测到目的基因,但检测到PRKCSH、ACOX2基因突变,它们分别与多囊肝1型和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6型有关。以上突变基因是否与患者Caroli病或者肝硬化有关,我们尚未可知,因为并没有查阅到相关文献。

Caroli病基本可以根据患者病史特点联合超声、CT、ERCP、MRCP、基因检测及组织病理予以诊断。超声可见肝内胆管呈囊样或串珠样扩张,囊肿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囊肿之间可见正常胆管声像。CT表现为囊状扩张的中央点状影,称为“中心点”征,或囊状扩张的胆管与细小的胆管相通形似蝌蚪,称为“蝌蚪征”,是Caroli病的CT特征性表现[10,11]。MRCP表现为多发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T1WI呈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影,增强扫描有部分强化[12,13]。有文献报道,MRCP对胆管扩张或狭窄的敏感性为90%~95%,对正常肝外胆管的显示率接近100%,逐步成为首选的检查[4]。穿刺活检为诊断的金标准,可见肝内胆管节段性囊状扩张或增生,可伴有典型的肝内胆管畸形或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13]。该病保守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根治且容易复发。Caroli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或者肝移植,局限于某个肝叶可以行手术切除,如果肝内胆管弥漫性囊状扩张可考虑肝移植[14]。考虑该患者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 C级),合并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自身条件极差,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经治疗后该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有报道表明,约7%的Caroli病患者最终发展为恶性肿瘤,其发生风险是正常肝胆管人群的100倍[15]。该患者为中年发病,肿瘤标志物升高,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囊结石及右肾囊肿等,应高度警惕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及肿瘤发生风险,需定期随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存在全内脏反位。这也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生率为1/20000~1/5000,通常内脏器官排列发生镜像转位,又被称为“镜面人”[16,17]。80%的全内脏反位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心脏畸形、纤毛运动障碍、先天性肝纤维化,以及更大范围的胰腺纤维化的肝内胆道发育不良和/或肾脏疾病,如双侧肾囊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多囊性肾脏疾病或肾囊性疾病,但以胆道系统畸形的发生为著[18]。所以该患者究竟是因为全内脏反位导致的胆道系统畸形从而形成Caroli病,还是因为这两种先天性畸形病变有各自的突变基因,只是巧合地在同一患者身上表现出来?因为未查询到相关文献资料,基因检测也未寻找到目的基因,所以我们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相关的病例报道出现,以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

综上所述,FUO在临床较为多见,大部分患者只有发热症状,临床很多疾病包括一些少见病、罕见病均会引起发热症状[19],同时FUO病因纷繁复杂,常规检查难以确诊,进而无法给予针对性治疗,这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本病例患者FUO病因主要是由Caroli病合并胆系感染所致,同时合并全内脏反位,十分罕见,诊断起来也较为困难,我们经过多科室联合讨论及查阅相关文献,才最终考虑Caroli病。因此,临床诊治患者时要注重多科室的合作,以提高确诊率;同时详细的病史采集和查体均可有效缩小诊断范围。对于短期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或许是可行的方法。另外,我们也需要加深对Caroli病的认识,对于反复发热、寒战、恶心、腹痛、黄疸,或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胆汁淤积、胆管炎、胆道结石、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等症状者,应警惕Caroli病的可能。此外超声、腹部CT及MRCP提示多发肝囊肿伴肝内胆管扩张、肝纤维化者,也需考虑Caroli病可能。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胃底门静脉胆管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人工胆管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 表现及介入方法的探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
胆管支气管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