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为媒,以劳益美

2023-12-06 13:32卞萍萍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线条小学美术

卞萍萍

摘 要:美术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可以挖掘、呈现和表达劳动的元素,展现劳动之美,以劳益美。线条是最鲜活的生活元素,也是最简洁的造型元素。以线条为媒介,将劳动和美术这两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机融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美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也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创造所得的,发展学生审美和实践能力的同时,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小学美术;线条;劳动;跨学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美术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有必要挖掘、呈现和表达劳动的元素,展现劳动之美,以劳益美。我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线条的魅力》一课,我以农村劳动生活为背景,带领学生寻找劳动生活中的线条,并用线条创作的美术作品来表现劳动生活。

一、 连“线”生活,搜索资源

线条随处可见,大自然中、动植物身上、城市建筑上……水平直线让人感觉稳定,垂直线有一种上升的力量,折线带来尖锐感,螺旋曲线则给人一种旋转感。不同物品上的不同线条需要加以梳理与选择,才能让教学更加有效。课前,我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线条,强调关注家中劳动工具上的不同线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搜集资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降低了课前任务的难度。

学生在搜集中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线状物,并记录到学习单上(见下页图1),如:剪刀、筛子、掃帚、渔网、南瓜等。可见,学生关注到了劳动工具和劳动果实上的线条。这些信息的搜集不仅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内容参考,熟悉的内容也会让学生在交流发现中有充分而独特的表达。

二、 识“线”形状,活动体验

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介绍和技能的掌握上,而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体验学科之美。本课以劳动工具的观察和使用为媒介,开展了多层次的线条体验活动。

在“初识线条”环节,我将刷锅用的丝瓜藤和纳凉用的蒲扇放进了小黑盒里,邀请学生触摸。利用“摸线条,猜物品”的游戏刺激学生的触觉,引导他们将关注点聚焦到劳动工具上,以真实的触觉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了解线条”环节,我带领学生寻找图片中最明显的线条,用手在空中顺着线条的路径“走一走”,体会这种线条带来的感受。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了直线带来的静止平稳感,曲线带来的运动柔美感,折线带来的起伏不定感。

在“示范表现”环节,我将劳动工具连枷和耙子(见图2)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其外形,触摸其质感,用其模拟劳动。学生热情高涨,在体验使用连枷时,许多学生兴趣浓厚却不会使用,这正是美术课堂融入劳动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连枷的来历与作用:人们为了拍打谷物、脱壳果粒,发明了连枷。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了挥动连枷进行劳动的方法,之后引导他们再次体验使用连枷,加深了认识,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

当代小学生普遍缺少劳动机会,出现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等现象,很多学生的劳动技能低下,对传统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很陌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生活,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体验活动中接触、了解劳动工具,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不易。

三、 品“线”魅力,创作表达

线条体验活动是基于线条轮廓的探索,而线条作为最基础的造型元素不仅可以用来表现轮廓,还可以表现质感、表达情感。美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利用线条绘制新的形象是一种审美创造,轮廓线的应用仅仅是第一步,它将事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一步是具象的,而独立的审美是深层次的,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如何应用直线让事物更挺拔?如何应用曲线让事物更有柔美感?

在学生自主创作之前,我带领学生欣赏了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牛是人们劳作时的重要伙伴,也是本校学生熟悉的动物。画家在这幅画中用变化无穷的水墨线条表现了五头牛不同的体态特征,也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情感。我引导学生用加形容词的方法赏析牛身上的线条,如:粗的线、细的线、飘逸的线、柔软的线……学生很快发现画家用粗的线画牛的轮廓,表现牛的强壮;用细的线画牛眼睛周围的细纹和睫毛,表现牛炯炯有神的目光;用长长的曲线,表现牛皮肤的褶皱感,体现牛劳作的艰辛。

在本课的创作表达中,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品质,我让学生用水墨画的形式将劳动生活中的工具和物产作为描绘对象,用线条进行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复杂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趋于简洁、单纯的概括能力,这是天然的高雅审美趣味,需要教师牢牢抓住。水墨写生往往一笔而成,无法修改,下笔前需要思考。然而,随意构图和用线往往是学生在创作水墨画时会遇到的问题。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学习单上直径5厘米的小圆形中,先将自己的构思用粗细不同的线条绘制成草图(如图3、图4所示),以便学生能在创作中更好地应用粗细、浓淡不同的线条直接表现。学生最终创作的水墨画如图5、图6所示。学生从设计草图到创作实践的过程,也是对劳动经验的推敲和总结过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总结能力,切合了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

学生以水墨绘画的形式对劳动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后填写学习单的最后一项。从学生的填写情况来看(如图7、下页图8所示),将情感融入对劳动生活中细微物品的描绘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四、 展“线”妙用,拓宽视野

与劳动融合的美术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用绘画来表现劳动之美,更要传承优秀的劳动文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我在下课前播放了一段家乡特有的“线扎螃蟹”的视频,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搜集生活中应用不同线条的资源,并用线条进行手工制作。

课后,学生用麻绳和红线扎起了扫把(见图9),将奶奶纳的千层鞋底带来穿针引线继续缝制(见图10),用纸条代替竹条穿编出手工篮子(见图11)……关于线条的手工作品反映出,学生通过《线条的魅力》一课的学习,关注到了劳动生活,不仅劳动技能有所提高,还在劳动中提升了审美能力,逐步实现了“知行合一”。

线条是鲜活的生活元素,也是简洁的造型元素。劳动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条的影子。以线条为媒介,将劳动和美术这两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机融合,学生在以劳益美的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美、认识美和创造美。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美育,不仅拓展了美术教学资源,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也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创造所得的,在发展学生审美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猜你喜欢
跨学科线条小学美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线条之美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