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双关谐隐:从《杨氏之子》说开去

2023-12-06 13:32钟彦亮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0期

钟彦亮

摘 要:《杨氏之子》一文选自《世说新语》,阅读时不难理解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却不易读出背后的汉语“双关”修辞方法与中国“双关”传统文化。结合钱锺书《管锥编》“人名双关谐隐”理论,从汉语的“双关”修辞与中国“双关”传统文化出发,通过罗列古今“人名双关”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与拓展杨氏子与孔君平二人的趣问妙答。

关键词:《杨氏之子》;人名双关;汉语理解;汉语运用

《杨氏之子》一课教学,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理解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很少关注背后体现的汉语“双关”修辞方法与中国“双关”传统文化。其实,可以结合钱锺书《管锥编》“人名双关谐隐”理论,从汉语的“双关”修辞与中国“双关”传统文化出发,通过罗列古今“人名双关”例子,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与拓展杨氏子与孔君平二人的趣问妙答,从而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一、 《杨氏之子》一课何以拓展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大意是:梁国杨氏的儿子,九岁,十分聪慧。(某天)孔君平拜访其父,其父不在家,便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道:“这是你(杨)家的果子。”孩子应声回答:“没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儿。”

这则故事浅显易懂,两人对话妙趣横生,被选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编者将其命名为《杨氏之子》。

前不久,一位朋友出于备课的需要,问及此课是否有拓展的空间。因此,我特整理回复朋友的文字,撰成此文,不仅为了更加系统地答复朋友,也借此请教语文教育专家,希望对语文教学略有裨益。

二、 发挥故事的妙趣是可拓展的空间

在回答朋友的问题前,我首先翻检了《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校笺》《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等《世说新语》重要注本,先看看专家学者的意见如何。

经检,对于这则故事,这些注本大多集中在校勘字句、概述孔君平生平以及引《金楼子·捷对》中具有同样情节的故事以资比勘上——尽管这些校勘和笺疏对《世说新语》的整理和学者的研究来说相当重要,但对故事本身妙趣的发挥却稍显不足——而发挥故事的妙趣,正是我认为可拓展的空间。那么问题来了,这则故事的妙趣是什么呢?

不妨先回顾故事中孔杨之间的对话:孔君平以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为双关语,对杨氏子开了个小玩笑,“(你姓杨,杨梅也有杨)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同样以孔雀的孔和孔氏的孔为双关语回答,“(您姓孔,孔雀也有孔)没听过孔雀是您(孔)家的鸟儿”。

故事的妙趣在于两人互以对方的姓氏为双关语来开玩笑。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以姓氏为双关的表达是否仅出现在此处?还是有其来龙去脉、源流变化?

三、 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机趣正体现了“人名双关”

其实,无论是作为修辞技巧还是文化现象,“双关”在古书中都相当常见。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秦风·黄鸟》总结道:“诗刺三良从死,而以止棘、止桑、止楚为喻者,棘之言急也,桑之言丧也,楚之言痛楚也。古人用物,多取名于音近,如松之言容,柏之言迫,栗之言战栗,桐之言痛,竹之言蹙,蓍之言耆,皆此类也。”[1]

而像《杨氏之子》这种以姓名为双关,也并非孤立出现在《世说新语》当中,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有所总结,并称之为“人名双关”(着重号为本人所加),兹引述如下:

“余以兰为可恃兮,……椒专佞以慢慆兮”;《注》:“兰、怀王少弟司马子兰也。……椒、楚大夫子椒也”;《補注》:“子兰有兰之名,无兰之实。……子兰既已无兰之实而列乎众芳矣,子椒又欲以似椒之质充夫佩帏也。”按下文“览椒兰其若兹兮”,王注亦云然。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静思屈原沉,远忆贾谊贬;椒、兰争妬忌,绛、灌共谗陷”;以椒与兰为二人名,本王说也。以人名双关谐隐,如《论语·雍也》之“犁牛”、《庄子·则阳》之“灵公”,固古人词令所早有,別见《老子》卷论七二章。[2]

大意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和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均认为《离骚》中“余以兰为可恃兮……椒专佞以慢慆兮……览椒兰其若兹兮”中的“椒、兰”双关子椒、子兰;韩愈诗歌“椒、兰争妬忌,绛、灌共谗陷”本王逸的注解,将“椒、兰”理解为人名,并和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对仗。用人名双关谐隐,还有《论语·雍也》中“犁牛”、《莊子·则阳》中“灵公”等例,这种现象在古人言辞中是早有体现的。

“椒、兰”双关“子椒、子兰”,钱先生解释颇详,为了进一步理解“人名双关”,在此不妨简要分析一下“犁牛”“灵公”之例。

首先看“犁牛”。王充《论衡·自纪》称:“鲧恶禹圣,叟顽舜神,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杰超伦。”鲧和禹、瞽叟和舜、颜路和颜回都是父子关系,据此似可认为仲弓是伯牛之子;若是,那么《论语·雍也》中孔子对仲弓说“犁牛之子骍且角”,杂色牛也能生下纯赤色且角周正的牛犊,既是在鼓励仲弓“英雄不问出身”,又是在双关其父伯牛之名。

再看“灵公”。《庄子·则阳》载,孔子向大史大弢、伯常骞和狶韦三位史官询问为什么卫灵公以“灵”为谥号。大弢回答说“是因是也。”郭象注:“灵即无道之谥也。”紧接着伯常骞又说:“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史鰌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郭象注:“欲以肃贤补其私慢,灵有二义,可谓善,故仲尼问焉。”卫灵公有私生活不检点的一面,又有礼敬贤人的一面,“灵”这个谥号双关了不善和善两个意思,所以孔子才会向三位史官请教卫灵公谥号问题。

我们循着钱先生指示,再检“《老子》卷论七二章”,钱先生举了大量双关例子,我简要引述其中和人名双关有关的例子如下:

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邱,……犹恐未信邱言”(《文选》李善注:“孟康《汉书》注曰:‘邱、空也。);此虽假孔子名而实以空为戏也”……《梁书·朱异传》武帝曰:“朱异实异”,又《太平广记》卷二四六引《谈薮》梁武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宜付廷尉。”卢仝《与马异结交诗》:“是谓大同而小异”……《晋书·王济传》:“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干殿,顾[王]济、[杨]济、[王]恂、[孔]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洵洵济济矣!”《金楼子·立言》:“更觉[魏]长高之为高,虞存之为愚也。”……朱竹垞《风怀二百韵》:“皂散千条荚,红飘一丈蔷;重关于盼盼,虚牖李當当”;杨谦《曝书亭诗注》卷六仅引《花南老屋岁钞》及《辍耕录》载于、李两妓名,历来说者于此联皆不得其解。窃谓乃双关语,谓男女内外有坊,意中人相隔不得见也;“盼”双关盼望,“当”双关阻当,借元时名妓小字示意,而“于”亦谐“予”耳。[3]

综观上述例子,“人名双关”的“人名”包含了人的姓氏、名字、谥号等方面,而这种“人名双关”能产生“谐隐”的修辞效果,“谐”就是诙谐,“隐”就是隐藏,诙谐者如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家邱”“邱言”之戏,隐藏者如屈原《离骚》“椒兰”之讽。明白“人名双关”后,重读《杨氏之子》,不难发现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机趣正体现了“人名双关”,产生了谐趣幽默的效果。

四、 “人名双关”在经史子集往往多见

从钱先生枚举的海量例子可见,“人名双关”在经史子集往往多见。其实,古诗中有所谓“切姓用典”的技巧,也体现了“人名双关”。如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传说杜康酿酒,故酒称杜酒,前句杜甫是在说酒本来是我杜家的,现在却偏劳您来劝我喝;张梨源于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后句是在说好吃的大梨子本来是你们张家的,自然不用向外求。“杜酒”“张梨”是常见的典故,此处又恰好双关主客姓氏,并切中宴席招待之事,老杜用典可谓妥帖精当。

另外,古书中玩“人名双关”这一“把戏”玩得最好的莫过于《红楼梦》了,如“甄士隐”双关“真事隐”,“贾雨村”双关“假语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双关“原应叹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林”双关林黛玉,“雪”双关“薛宝钗”等。类似的人名双关在《红楼梦》中俯拾皆是,引得无数学者竞相“猜谜”。假如说《杨氏之子》等例体现了人名双关“谐”的一面,那么《红楼梦》中的大量双关谜题则很好地体现了“隐”的一面。

更有趣的是,在古书记载中,当一些物体或生物化为人形时,也会用“人名双关”来暗示自己的本相,《管锥编·全宋文卷四四》指出:“后世小说则进而径使物妖谐声得姓,猿、‘袁氏,狐、‘胡氏, 猪、‘朱氏,黿、‘元氏,驴、‘卢氏;故如《太平广记》卷四九GA996《东阳夜怪录》之卢倚马即驴山公之族,《封神演义》第九二回之朱子真即原‘号曰豕氏者。”

如《吴越春秋·勾践十三年》记载了白猿和越女比剑的故事,“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与越女试招不敌后,“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此处白猿就用袁姓暗示了自己的来历。同理,我想倘若《杨氏之子》中的杨梅“魂而有灵”,大可化为人形并开口自称为“杨氏”。

不独古代,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人名双关”。如《刘三姐》中“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正是用“陶、李、罗”三个姓氏双关“桃、李、锣”三物,讽刺了三位秀才。

又如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六回中,郭靖被黄药师囚禁在桃花岛上,结识了老顽童周伯通,周伯通对郭靖讲《九阴真经》的作者是黄裳,郭靖误以为和黄药师有关,周伯通道:“呸!什么也姓黄?这跟黄老邪黄药师全不相干,你可别想歪了。天下姓黄的东西多得紧,黄狗也姓黄,黄牛也姓黄。”

又《鹿鼎记》第十回中,韦小宝问沐剑屏会不会解穴的法门,沐剑屏说会,韦小宝大喜,道:“我只道沐王府中的人既姓沐,一定个个是木头,木头木脑,什么都不会,原来你这小木头还会解穴。”所谓“黄牛”“黄狗”“木头”,便是“杨梅”“孔雀”的流风余韵了。

五、 以《杨氏之子》为契机,接触“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和文化现象

《杨氏之子》故事虽小,可以喻大,其拓展的空间正是中国文化中“人名双关”现象;倘若教师认为“人名双关”过细,不妨讲讲“双关”,不仅例子更多,而且更为通俗易懂,也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接触“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和文化现象,在教会学生品析杨氏之子聪慧之余,还能提升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正如《管锥编·老子·一八》所说:“盖修词机趣,是处皆有;说者见经、子古籍,便端素庄敬,鞠躬屏息,浑不省其亦有文字游戏三昧耳。”倘若教师能以“游戏”的心态研究课文,找到适合的角度加以延伸拓展,在教学上或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390.

[2][3] 钱锺书.管锥编[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11912,7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