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欣赏:让初中美术课程回归“以美育人”本位

2023-12-06 08:03张剑
幸福家庭 2023年17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想象美术

张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艺术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美育人,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初中美术教学设计与指导时,应当注重审美欣赏,让初中美术课程回归“以美育人”本位,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审美感知:还原美术欣赏的本来面孔

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课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不同于审美认知,审美认知往往是概念化的,而审美感知则是图像化、图式化的。审美认知是一种理性认知,而审美感知是一种感性认知。审美感知是让审美对象映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对象的表象。从初中生审美欣赏的心理来看,审美感知是指学生凭借自身的图像经验,依据相关的审美格律(诸如美术的造型、色彩、比例、肌理等形式要素及材料、风格、内容要素等),在头脑中构建形象、表象、意象的一个过程。审美感知是美术学习的本来面孔。

图像识读是指自觉辨别与比较图像的内容、表达形式、材质、技法、风格、倾向等。如今,图像识读的内涵更加宽泛,它不仅包括对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还包括对数字图像、影视作品等的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是初中生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抛入图像的海洋,而是要激活学生的审美经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联通视觉、听觉等。在审美感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作品本身,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图像形象,还要引导学生解读图像内涵,并将情、理等融入审美感知之中。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之所以是艺术作品,不仅在于美术作品的“物”的因素,还在于美术作品基于“物”的因素而衍生的形式因素、内容因素等。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中的中国画时,不能仅仅让学生看墨色,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揣摩、领悟“三远法”,了解相关技法,如勾勒法、皴擦法、点染法等,并体会其艺术表达效果,揣摩作者创作的意图、目的等。只有这样,学生的美术审美感知才能更深刻、更睿智。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艺术作品与人的审美心理之间存在着同构、共型的关系。换言之,艺术作品能培育人的审美心理,同时人的审美心理也会促进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美”能自然融入、渗透学生的美术活动。在引导学生审美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只有融入学生生命体验,审美感知才真正具有意义和价值。

二、审美理解:深化美术欣赏的价值意义

有深度的欣赏不仅要求作品的形象映入学生的眼帘,更要求作品的内涵走进学生的大脑。为此,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指的不仅是对图像表层意思的领会,更是对作品深层含义的领会。从审美角度来说,图像不仅仅是一种事实性的存在,更是一种价值性、意义性的存在。同时,图像还能触发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的审美心理活起来、动起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图像语言,把握图像的审美内涵,包括图像所负载的信息等。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图像思维。图像思维有助于学生从图像中解读相关信息,如历史信息、文化信息、社会信息等。对于美术艺术品来说,图像仅仅是一个承载体,图像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用传统的评判标准“是不是”“像不像”来解读,而是必须从图像中的文化、背景、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进行解读。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追问、考量,激活学生的经验,开发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活跃学生的审美思维,引导学生赋予审美对象以意义,与审美对象共鸣、共振。此外,对于同一美术作品,不同學生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为例,在带领学生欣赏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时,针对画面的撕裂感、怪诞感,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画作,如“画家为什么要用阴冷的黑白灰色调?”“画面中应用夸张、变形、扭曲手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呈现令人压抑的画面?这种压抑感的制造者是谁?”等,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图像识别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画作中的什么象征着受苦受难的人?”“画作中的什么象征着和平的曙光和希望?”“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问题,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美术欣赏从整体走向局部、细节,从浅表走向深刻、细腻。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解读作品,揣摩作品的意义,考量作品中物象的合理性。教师采取方法激活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思维,能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判断力。

审美理解要求鉴赏者与作品之间展开连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对话与交往。审美理解是学生审美想象、审美创新的先导。引导学生深入审美理解,能让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自主分析、研判,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理解表达出来,构筑对话、交流的时空,让学生达成审美共识。

三、审美想象:朝向美术欣赏的价值实现

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审美感知、理解、思考、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融合的。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要遵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赋予美术欣赏对象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赋予审美对象意义的过程。审美想象,肯定了学生审美主体的存在,正所谓“我想象,我存在”。审美想象让学生的审美欣赏走向丰富、走向主动、走向多维、走向深刻、走向睿智。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审美想象,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审美享受,能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同时,审美想象能拓宽学生审美视野,让学生的审美从狭隘走向广阔。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春天的畅想”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时,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这一幅彩墨画是用什么来画的?从这幅画中,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觉?”该作品线条轻快、流畅,富有动感,线条的粗细、浓淡、色彩搭配巧夺天工,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从纵横交错、上下遨游的线条之中,欣赏者能看到作者对春的喜爱;从直观的线条之中,欣赏者能看到点线之美、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吴冠中的其他的作品展示出来,如《雨花江》《春燕》《燕子觅句来》等,让学生将这些作品与《春如线》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想象。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离开创作者之后就会获得独立的生命,同时,鉴赏者与作品对话,赋予其意义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审美价值为导向,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审美,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

四、审美创造:丰盈美术欣赏的精神世界

审美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活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直觉、感知、判断、想象,引导学生加工、改造审美对象提供的信息,这就是审美创造。通过审美创造,学生能理解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内涵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从有无意走向有意、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共性走向个性。审美创造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生命力,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审美创造是有根基的,它建立于学生的审美理解。同时,审美创造又依托于学生的审美想象。在引导学生审美创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激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动漫形象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动漫风格和写实风格的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漫画创作的策略、路径等,认识漫画的创作风格,为学生的审美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让学生创作动漫作品。在创作时,学生需要先画出草图,然后用线条勾勒,铺上颜色,最后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应用夸张、变形等方法,呈现创作对象的比例、关系、动态、表情、形态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对创作对象的变形处理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基于一定的表现目的而展开。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采用拟人手法,将创作对象进行人格化的处理,从而赋予创作对象生命。

审美创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创作搭建平台,提供契机,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作质量。

结语

提高学生的審美欣赏水平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美术审美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欣赏,释放学生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学生的审美欣赏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濡染人、感化人、教育人的功能,彰显美术学科的多重育人价值,将审美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主线,引领学生的美术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想象美术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