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3-12-03 09:44姜苈桐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五育融合

姜苈桐

摘要:文章以“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为分析对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重点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设计和应用的重点、关键要素、设计与实施思路及必要路径等。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精神面貌。新课标正式出台以来,以“五育”并举为背景的小学劳动立德树人教学方向更加清晰,如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进行“五育”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整合或者拼凑德、智、体、美、劳,而是围绕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需求,有针对性地、分层地、有机地渗透“五育”。

1   关注劳动育人现状,紧抓劳动育人模式构建关键

1.1优化调整育人目标

在新课标育人新要求下,以应对“五育”并举在以往实施中出现的诸如育人模式“单一”“封闭”、育人目标“‘五育失衡”、劳动实践育人体验浅显等问题为抓手,教师可以在设计和推进劳动教育跨学科育人课程体系之前,比对当前育人目标是否适配学生阶段性劳动学习和身心成长需求。新时代、新课标要求学校要全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劳动需求的学生,这意味着学校要按照全程渗透、全方位介入、全员参与的方式,调整当前劳动评价、劳动学习引导、劳动课程设计、劳动空间创设等方面的工作。

1.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内驱力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并非简单的知识与技能教育,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素养,激发学生劳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可以在教师、家长、学校、社会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机会、平台的辅助下进行自主探究,继而在劳动体验中借助形式多样的评价和指导获取劳动学习知、行、情、意等方面的新体验、新经验等。

1.3整合家校社资源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在资源与空间运用方面可以尝试借用家校共育模式,即将劳动课堂教育向家庭延展,要求学生在家中多做家务,学习感恩父母;将劳动课堂教育向社会延展,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和家庭,借助各类公益活动帮助他人,承担和践行自身社会责任等。上述两方面的设计很理想,然而实际执行却容易因为劳动走形式,浅尝辄止,导致学生的劳动体验与学习表面化,学生很难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提升和感受劳动学习的必要性。

在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构建阶段,教师、学校、家长、社会要真正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如家长的“食育”,可衔接小学劳动教育的《清洁与卫生》单元。在具体实施中,借助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学生不仅可以体验课本中阐述的“洗碗筷”“洗衣物”“洗茶具”,而且能在观察和辅助家长烹饪的过程中,了解、理解食物的烹饪方式及要求。

2   指向“五育”融合,构建劳动教育跨学科育人模式的思路

2.1明确新时代育人要求,优化调整育人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带来了新资源,但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处在身心发展初期阶段、正确劳动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的劳动观点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以往以劳动意识、思维、技能、知识为教学主旨的劳动教育已然不再适配于小学劳动教学需求、小学生成长规律及新时代对新型劳动者的要求。而能够体现社会各界对劳动的教育要求和正确认知的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才是当前小学生所需要的。

2.2聚焦全国劳动教育要求,创新劳动课程设计理念

在劳动教育跨学科育人课程中,教师可围绕劳动理念、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重新确定或者优化要求来调整育人目标。比如,借助不同类型的劳动形态,引导学生适应现实社会劳动需求与劳动角色的设定方式;聚焦学生成长需求与生活具体情境,提取共性,衔接全国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方式,跨学科整合劳动教育元素,统整、丰富、拓展劳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如开发集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生活性于一体的跨学科多形态劳动课程,使之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其他学科课程知识,为“五育”的有机融合奠定基础。

2.3探索跨学科融合方式,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2.3.1整合学科知识关联,形成新劳动教育主题

小学各个学科知识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关联性。教师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以及与“五育”相关的社会性问题,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寓劳于德、寓劳于乐、寓劳于美、寓劳于智、寓劳于体。

2.3.2探索实施路径

对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习惯与兴趣培养需求,借助项目化教育实践方式探索劳动新知识、新技能的实施路径。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都融入劳动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用于突破当前劳动教育侧重知识忽视技能、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体验等的现状。

2.3.3整合家校社劳动教育资源,促“五育”协同创新

近几年,各学校在“五育”教育创新工作中,重视整合应用校内外可用资源,为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孵化基地。但由于家长的时间、精力有限,对劳动教育及如何辅助学校推行“五育”的认知不足,导致家、校、社“五育”并举效率和質量与预期不符。对此,在“五育”协同创新共促小学劳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要着力厘清各方的角色与责任,在自身所在场域寻找可以促进劳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

传统的课堂点评、考卷测评的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于“五育”融合要求下的劳动教育,以项目化教学为劳动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时,教师可以尝试推行“3+1”评价模式,即围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重点评估学生和教师项目学习的合作密度、活跃程度、实践方式、时间长度、作品成果,甚至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案等。以师生合作密度的考查与评价为例,可以评估教师的讲解方式、学习任务分配情况、项目指点情况等,学生作为劳动教学活动设计与践行的主体,可以评估其小组合作探究情况、动手实践情况、自主学习情况等。

3   知行合一,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构建路径

3.1组建教学研共同体,确定劳动教育育人保障机制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应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真人”教育,需要教师始终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先导,借助真实情境,提供可供学生真实体验的劳动教育模式与服务。在此理念下,学校要联合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创设可以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育人“五育融合”的学习、教学共同体,以便就学生这一教育引导对象,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基地的优势,以及时、精准地捕捉并整合学生阶段性劳动学习的需求与困境,提取其中的共性作为同一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与活动设计的依据,其中存在的个性因素可运用在升级拓展教育与实践活动设计方面。在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协同建立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研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就当前小学缺乏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问题,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可按照教、学、研互促的方式,调整各自在劳动教育育人方面的资源配置方式,如学校可让家长、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育人教学设计、实践培训,可为教师劳动教育育人创新提供环境和条件,教师和家长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在合作共研的基础上辅助小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作为此项工作的保障机制,学校和家庭可运用好各自的空间资源,在改造后成为学生劳动实验体验的辅助。如学校可以将教学楼之间、楼顶空地改造成学生种植、清理绿化带;家长可以将阳台改造成学生的微型生态角;社区可提供给学生微型实验角(社区绿化)、劳动场所、劳动知识演绎位置等。学生在课堂获得理论知识,在家庭和社区活动实验等的助力下,能更加深入地拓展延伸。

3.2建立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发挥项目化合作教引之力

在“五育”融合教学思路下设计小学劳动教学内容,要兼顾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劳动元素。例如,在劳动与科技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拍摄学生筹划、设计劳动主题任务的情况,将学生的操作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供学生相互点评、对比,反思自己的劳动行为、思路是否可以进一步完善。对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为学生提供相关视频,如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设计与应用简易版灌溉系统、剪纸的技巧与多民族特色风格的呈现等。在劳动与语文学科的教学融合中,教师和家长可以使用学校、家庭中可种植、养殖的空间,供学生体验语文学科教材中各类与种植、养殖相关的篇章。

在真人真实体验要求的引导下,家庭、学校与社会可携手辅助学生推进劳动项目化教与学。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劳动、劳作,劳作教育指导过程可以交给农耕公司,由农耕公司为学生进行专人讲解、解答种植及管理方式。学生在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中会明白劳动不是只有一种表现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中随处可见,劳动不仅是付出体力,而且需要智慧种植与养殖,要动脑思考、动手尝试,要与他人分享思维和经验,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来支撑等。

3.3社会为劳动教育提供平台,将家务作为劳动日常

仅凭学校为小学生提供的劳动场所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让其学习食品的制作流程,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并组织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质量。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因此,在教学中要体现家务劳动日常化。

参考文献:

[1]朱珠.以劳育人,助力培养新时代好少年:昆山市信义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探索[J].求知导刊,2022(9):74-76,109.

[2]于靓靓.以心传心,悉心育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22(3):73-75.

[3]張玉珍.“以劳育人”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17-18.

[4]邬丽萍,马丽娜,卓晓雷,等.“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11):47-50.

[5]张郑伟.城区小学劳动教育模式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1(35):5-6.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五育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