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范式。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个维度,批判性地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历史逻辑与和平发展的推进路径。从外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接续;从内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从价值性看,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的三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推进路径
[作者简介] 徐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1 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健康人格培育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 1 8 B Z X 0 1 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哲学范式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这既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进程,又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充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主主平等的人本历史逻辑和普惠共生的和平发展推进路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实现物的现代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要实现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一、唯物史观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范式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解读范式。从内涵上说,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基于对人类历史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联系的把握和揭示而作出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推进都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例如,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辩证分析、有关世界历史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思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等。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批判性和实践性,唯物史观的哲學分析范式既有利于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批判性反思,又有利于对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现实思考。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单纯的感性对象,而是感性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们首先需要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是一定关系的承担者和创造者,关系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规定和制约了人类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1] 1 6 1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就是人类逐步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奴役,最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结合的主人和人自身的主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它要面对效率和公平两大任务,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关系,实现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最终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三个维度,历史地加以分析和把握。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唯物史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1] 1 4 6。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现实的人出发就必须基于人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首先确认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界获得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因此,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 6 6 9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把社会发展史首先看成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因此,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世界现代化进程之所以先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现代化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只有从自然界才能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人类又把自然界作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这就容易形成人类中心主义,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效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取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主动权,资本逻辑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客二分,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紧张。可见,自然既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也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对象。在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中,既要加强自然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更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作为后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做好生态保护;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保护好自然。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命运。
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现实的人在生产中不仅形成了自然关系,还形成了社会关系,但无论是自然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是在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中产生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劳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 1] 1 6 0人类不仅试图在自然关系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对自然关系的主动地位,摆脱自然界的奴役,而且试图在社会关系上通过社会革命获得公平正义,摆脱社会关系的奴役。在特定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下,人类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社会关系,进而改变人类自身。
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改良救不了中国,唯有通过深刻的社会革命才能使中国走上文明富强的民族复兴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领域建设的突出任务,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公平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既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物的全面丰富,建立起正确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维度。马克思早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视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2],而这也是人的自我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其晚年著作中强调共产主义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奴役之后,“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3]。在这里,恩格斯同样是从人、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维度来论述的。人的自由在于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矛盾的和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自身的矛盾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中得到缓和与消解的。可见,共产主义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调节基础上实现的人、自然和社会的有机和谐统一,其既是人从自然界中、从社会关系下的解放,也是最终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这也恰恰是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因此,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创造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历史逻辑
自世界历史形成以来,有两种基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西方式现代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倡导的是自由主义、资本至上、西方中心论,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另一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人民至上、反西方中心论,遵循的是共治共享共赢法则。由资本逻辑推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带来的是资本至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以及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既反映了现代化实现方式的不同,又反映了历史发展阶段和任务的不同。
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人类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展开的历史,因而也是一部带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西方式现代化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生命存在的个体来说,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在人的所有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优先地位。围绕这一关系,作为现代化肇始的西方式现代化以效率为核心,遵循弱肉强食的资本逻辑,首先追求和实现物的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出发,西方式现代化坚持主客二分哲学,建立的是主奴不平等关系。具体来说,人是主,自然是客;资本是主,劳动是客;资本家是主,工人是客;西方是主,非西方是客;物質是主,精神是客;等等。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但由于效率和公平的失衡,最终导致社会片面发展、人的主体性失落、两极利益分化、阶级对立、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泛滥和殖民主义扩张等种种“现代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对立与分离。可见,仅有物的现代化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在物的现代化阶段,虽然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显著提升,但在精神文明方面还存在很大弊端。只有随着人的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才能将人类社会带入更高发展水平。虽然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了物的现代化,但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却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式现代化着力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公平为核心,遵循的是人本逻辑,追求和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从人的现代化出发,以人为本的人本逻辑遵循主主平等哲学,强调平等主体、平等发展、平等共生、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实行共治共享共赢,谋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带来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缓解,逐步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遵循的是主主平等的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逻辑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它要突破和超越资本逻辑,既要有效运用资本,又不受资本逻辑的控制和支配。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现代健康人格。只有遵循人本逻辑,才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一逻辑不是来自理性的人道主义设计,而是来自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任务的自觉,它是由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双重任务决定的。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中既要完成物的现代化,又要完成人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的主要贡献是物的现代化,但物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最终完成,它还要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完成历史赋予的时代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由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由人类历史任务决定的。对于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我们应站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上,从历史与现实、世界与民族、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科学与价值、建构与批判等多种维度来加以考察。作为现代化的历史接续,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完成民族性的现代化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世界性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曾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4]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不同的历史定位,处于不同的历史方位,拥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除了要协调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外,还要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努力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作为人类近代以来的一项伟大事业,现代化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现代化不仅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指向个人的自主活动和消灭固定分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从内容上看,现代化需要解决物和人的双重问题,是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但由于物的问题的解决最终服从和服务于人的问题,因此现代化在本质上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
依靠自然科学和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现代化着力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从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既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要贡献和功劳,也是其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经典概括:“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 4 0 5资本主义现代化着力解决的是物的现代化问题,这同时是历史赋予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
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问题是生产的高效率与社会公平公正之间的矛盾冲突。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建立在对被统治者、被殖民者的剥削和统治的基础上,它以不平等为前提。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1] 4 0 6马克思主义试图解决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社会能否既保证效率又保持公平,还是只能以牺牲公平来赢得效率。这就将效率和公平的平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任务能否真正完成。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世人称道的是物的现代化方面的成就,为世人所诟病的则是人的现代化方面的缺失。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人和物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从内在性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现代化的浪潮。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有着外力的促发。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简单模仿和照抄,而是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早期的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试图将经世与济用结合起来。但西方对工具理性的推崇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价值理性的尊奉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造成手段与目的的割裂。现代新儒家试图将现代民主和科学纳入传统儒家道统之中,提出“内圣”开出“新外王”,实现道德、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这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一个磨合的过程。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现代化,中国有意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步伐,这与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中国在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如何走现代化道路上存在分歧,是将现代化纳入传统文化中,还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作出选择。
从外在性看,作为后发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是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接续,但又不是简单的跟进,而是在更高、更新阶段的历史超越。它着力解决的不只是物的现代化问题,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试图完成人的现代化任务,但由于受历史和制度本身的限制,人的现代化任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要完成物的现代化的任务,在人的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上依循一定的资本运行逻辑而不是政治逻辑,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精神,实现人从自然关系中的解放;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人的现代化的歷史使命,在社会生活上摆脱主奴关系,建立主主平等的关系,实现人从社会关系下的解放。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片面追求公平公正,缺乏效率基础,现代化只能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相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了效率却失去了公平,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有了公平却失去了效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协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渐解决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物质文明片面发展以及效率和公平失衡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仅要总结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而且要通过自身探索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完成物的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还要完成西方式现代化未完成的人的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只有认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才能认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历史担当和未来趋向。
从价值性看,中国之所以最终走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和愿望出发,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一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5]。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有着现实的客观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本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历史担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和侵略扩张,符合世界人民的发展意愿,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反观西方式现代化,资本主义是其本质属性,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其价值观基础。可见,价值观在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又引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由上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世情、国情和民情的正确选择,其发展逻辑既是历史推进、文化认同的结果,也是价值选择的结果。正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才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推进路径
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是多样的,也是可选择的。路径选择依赖一定的物质前提、文明条件、各种矛盾关系以及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等。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因此,需要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中把握现代化,深入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积极探索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路径。
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是由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遵循不同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超越,是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的历史性推进,所奉行的是人本逻辑,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道路。对现代化推进路径的认知,必须上升到本质特征、内在逻辑的高度,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主主平等的人本历史逻辑,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坚持普惠共生的和平发展推进路径,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平发展的推进路径以平等为基础,以互惠为目的,坚持普惠共生。在发展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新发展理念,具体包括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文化发展上,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国际关系上,表现为平等互惠、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既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可能性的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遵循的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大文明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站在历史发展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创造了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等内容,建设任务艰巨,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内部挑战主要有:一是人口多。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巨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众多、规模巨大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二是后发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比西方现代化晚了一个世纪左右,属于典型的后发型现代化,与大多数西方现代化国家相比处于赶超态势。三是发展不平衡。我国既存在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又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着外部资本主义势力的重重压力和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 6],要发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等。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内部资源不足的压力,又有外部环境的压力,只有发扬创造精神,积极推进普惠共生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难度最大的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完成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
运用唯物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把现代化置于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确认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推进路径。目前中国处于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以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物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接续,因而也是不同历史方位上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接续。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是历史性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遵循的是主主平等的人本逻辑,而非主客二分的资本逻辑;是普惠共生的和平发展推进路径,而非弱肉强食的强权扩张推进路径。从内在本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根本是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因而它又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被动的历史跟进,而是主动的自觉融入,是中国人民历史主动性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性、规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的统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早期它回答的主要是民族之问,包括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等。站在新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方位,它还要回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中国式现代化要面对数字时代高新技术发展、强人工智能等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要探求在霸权主义横行下如何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既体现为民族复兴的意义,又体现为世界历史的意义。其民族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等,聚焦并彰显公平正义,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达成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其世界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对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普遍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新的和平发展之路,而不是大国霸权扩张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二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作出了良好示范,给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霸权,走和平发展、平等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三是对于人类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创造,为人类的整体进步与世界的整体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要完成的任务既包括民族复兴任务,又包括世界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关系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命运。它代表着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人类未来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从内涵上来说,是实现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即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从外延上来说,它既有民族历史的意义,又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世界之问的解答,是现代化任务的历史接续,又是对民族之问的解答,是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具体性的结合。同时,它还是对时代之问的解答,提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可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走向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此,它所走的不是西方的霸权主义道路,而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只有结合历史的发展进程,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才能真正认清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推进路径,完成历史赋予的时代任务,为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1 8 5.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8 1 7.
[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3.
[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6 9.
[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4.
(編辑: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