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 肖红春
[内容提要] 红色资源与思政课之间具有重要的交互价值:一方面,红色资源可延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思政课对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价值、弘扬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阵地和渠道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思政价值,在课程中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要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突出政治性,用学术讲政治;突出创新性,让红色资源时刻在场;突出整体性,构建连续一贯的红色语境。在二者交互价值作用的发挥中,红色资源进思政课是第一位的,要深入挖掘运用好红色资源,使其有机融入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讲好历史、讲清逻辑、讲明道理,切实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
[关键词] 红色资源;思政课;价值传承;转化生成,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 王宁宁,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肖红春,哲学博士,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Z D 0 1 5)、扬州大学2 0 2 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史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的思政价值与运用”(项目批准号: Y Z U J X 2 0 2 3—C 2)的阶段性成果。
红色资源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精神财富。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青少年“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國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1] 1 3,“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 6,更加自信自立自强,这既是思政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要求。
一、深刻认识红色资源与思政课间的交互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我们铸就了丰厚的红色资源,红色符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实践交相辉映。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是由人、物、事、魂等元素构成的综合性资源体系。红色资源的这种丰富性赋予其独特的思政价值,既能传递知识,更能培育情感和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要让青少年“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1] 8,“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1] 1 7。学习贯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必须首先把握好二者的交互关系,坚持价值引领,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在思政课中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核心理念,持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1 .拓展与守护:红色印记与思政课的物态交互
物态元素是红色资源最显在的组成部分,是革命实践活动在历史进程中凝结出的红色印记。红色资源首先是一种物质资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党史事件、革命先辈等也都属于红色资源。[ 1] 1 5这些物态化的历史资源作为红色印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的历史,是理想信念最直观的红色见证。无论是历史档案、视频影像,还是革命旧址,这些红色印记具有可听、可看或可体验的特点,不但能显著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能有效拓展思政课的施教空间,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档案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实践,就是在思政课程中有效运用红色印记的证明。
对于红色印记,我们不仅要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更要通过思政课来保护和传承它。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 0 2 1年底,全国共有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4 2 0 0多个,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 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 0 0多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 6 0 0多家。[ 2]在这些宝贵的红色印记的实际利用过程中,不仅存在“滥用文化资源”“挥霍民族记忆”,一味“娱乐化、消费化”甚至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3];还存在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 0 2 1年,有学者关于山东省红色资源现状的调研表明,在山东省2 4 4 9处革命遗址中目前保存较好的只有4 3 3处,约为总数量的1 7. 6 8%;由于保护不当, 6 9 2处革命遗址已经消失,约为总数量的2 8. 2 6%。[ 4]针对这些问题,思政课的研发和设计要体现出使命感与责任感,要发挥好保护、研究和宣传红色印记的阵地与渠道作用。
2 .传播与建构:红色叙事与思政课的内容交互
行为元素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态资源转化为精神资源的枢纽。红色历史是革命者在中国大地上通过革命实践书写出来的伟大叙事。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个红色文物、每一份红色档案的背后都有着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故事是人类最早的启蒙教育形式,其讲述侧重于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能有效吸引眼球、抓住耳朵,讲故事是思政课的有效传播方式。思政课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讲授者言辞的实效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政政治工作中有一条基本规律,即提升言辞的说服力首先要考虑对象的特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5]作为思政课的受众,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是生动才会触动,动情才能入心入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 1] 1 3,“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1] 1 5,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思政课中用好红色资源,要注重红色叙事的构建,通过好故事传递好思想,让红色历史成为立德树人最好的营养剂。
在思政课中不仅要传播红色故事,更要研究和建构红色故事。红色叙事的表层是故事,内核是思想和逻辑。思政课教师不是一个说书人,而是红色文本的研究者和整理者。但当前思政课中的一些故事性讲述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丰富性不足,长期停留在几个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样板化、脸谱化明显;二是深刻性不够,为趣味性而讲故事,对故事蕴含的红色精神、红色价值的剖析浅尝辄止;三是整体性缺失,过分强调具体化,见了人而忘了事,忽视了红色历史中统计数据的支撑作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会讲故事,还要扎根于红色资源不断挖掘出新故事,更要立足于政治性要求梳理出红色故事的一贯主题,构建好具有内在逻辑的红色叙事体系,用故事吸引人、用逻辑说服人、用思想影响人。
3 .弘扬与发展: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精神交互
红色资源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资源、文化资源,精神元素是其价值内核。八角楼的油灯、半条棉被一条心、推出胜利的小推车等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方志敏、夏明翰、杨靖宇、杨根思、焦裕禄、张富清等一个个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集中表达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6]赓续红色血脉最终要传承的是红色精神、红色价值,是要实现从有形遗产到精神价值的升华。因此,红色资源进入思政课的最终价值,就是弘扬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7] 4 4,“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7] 4 4。红色精神中蕴含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争平等、为社会求公正、为国家求富强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精神密码。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思政课要在红色精神宝库中找到相应的资源,创造性地加以组合运用,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各类现实问题与新时代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激发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
从精神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不仅要在思政课中弘扬红色精神,更要通过思政课来不断推进红色精神的时代化。在红色精神的弘扬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红色叙事所指向的时代,还有讲述者所处的时代。在历史上,红色是革命者的颜色,象征着信仰与忠诚;在新时代,红色是奋斗者的颜色,赋予我们开拓创新、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例如,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但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新时代更多强调的是“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1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价值源泉,能更充分地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采用了‘画记号法‘举手法‘投纸团法‘投豆法等方式帮助文化水平不高、不识字的选民进行投票选举,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利。”[ 8]“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1] 1 3。民主不仅仅是形式化的程序,更是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思政课要持续深挖红色精神与新时代新要求之间的高度契合之处,不断建立新的联结点、联系点,增强红色资源的现实回应能力,赋予红色精神新的生命力。
二、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推进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
新时代,思政课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价值塑造和文化熏陶等功能,使历史更好地照进现实、指引未来。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纵深发展,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应对敌对势力渗透遏制的任务显著增加。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扭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技术条件来看,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新技术,新媒体正在不断重塑意识形态的生产权、分配权、传播权、话语权”[ 9],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些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发挥好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作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让红色价值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好地让历史照进现实、从当下昭示出未来,为青少年构建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的资源,并賦予其生活的意义感和目的感。
1 .守住政治性的“正”,坚持用学术讲政治
思政课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想信念、价值观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 1 0] 1 2,“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 1 0] 1 1。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要突出其教育引导功能,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防止思政课蜕变为走一走红色旧址、看一看红色展览、听一听红色故事的形式主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红色资源的运用要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之中。物态的红色资源是载体,行为层面的红色资源是媒介,红色精神的弘扬才是最终目的。在思政课转化中强调红色资源利用的政治性,就意味着不能把红色资源简单地作为政治宣传的素材和政治灌输的内容,而是要用好学术讲政治,以扎实的史料挖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和引导学生。
用好学术讲政治,要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摸底和整理,满足学生对红色资源“是什么”“有什么”的好奇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石是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红色资源的说服力、吸引力的基础是其客观历史性。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都要作好规划设计,在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等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基础上,研发和构建出主题鲜明、逻辑缜密的红色课程体系。在空间形态上,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其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例如上海、江西、贵州、陕西等地的红色资源富集,但也有很多地方的红色资源知名度不高,分布碎片化,不成体系。在教学效果上,各地本土化的红色资源具有天然亲和力,学生们更感兴趣。“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是高度一致的,但又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教育功能。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等,都具有特定历史、特定区域、特定事件的背景,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一脉贯通。”[ 1 1]因此,在思政课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既要重视共性化的红色资源的利用,也要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区域红色资源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工作。思政课研发团队要对具有潜在课程价值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这些红色资源所承载的多重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既具有红色主题特征又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红色思政课体系。
用好学术讲政治,要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让课程经得住“为什么”的追问。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呈现必须是扎实研究、精心设计的结果。教师是各类教育资源研发、利用的主体,增强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学术研究作为强力支撑。在价值塑造中,要让有信仰者讲信仰;在知识传授中,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对红色资源中场景细节、故事人物的熟悉度,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度以及讲授点评的技巧水平,在红色资源的课堂转化中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史实,夯实对红色资源的学理性研究,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把握好红色资源,用红色资源的知识性元素来支撑价值观教育,持续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2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新手段,让红色资源始终在场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思政课要从改革创新中汲取能量,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处于主流话语地位,但这种优势在思政课中并不会自然转化为教学话语的实际效果。提升红色资源的思政价值,必须结合时代和受众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转化。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这一时期也是“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 1 0] 4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活泼好动,对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信息技术在改变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提升红色资源的课程表现力,要向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借力,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让那些丢失的红色资源可以再生,让那些存在时空局限的红色资源完美复刻,让红色历史始终在场、始终鲜活。
让红色历史始终在场的基础是红色资源的数据化。数据是红色资源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性要素。创新丰富红色资源的使用场景,要求红色资源的高精度复制和还原。实现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创造性转化,需要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修复、再现和保存,以突破空间、时间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客观限制。红色资源的数据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分头推进、丰富资源,又要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2 0 1 8—2 0 2 2年)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对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强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数字化赋能,实现红色资源的创新性应用,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传下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推进红色资源数据化建设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并结合本土禀赋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资源数字资源库”,大小结合,不断提升课程的“互动性体验性”。[ 1 2]
让红色历史始终在场的关键是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红色资源的价值要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来充分释放。思政课研发要在高精度数据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虚拟仿真、视频影像、游戏漫画等多种方式,推动红色资源教学形式的创新。一是要持续推进红色主题课程的研发。以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基础,将数字化、文本挖掘、可视化等现代数字技术融入主题课程研发,打造沉浸式主题教室、情景沙盘、红色微课等应用形态。二是重视“二次元”及其衍生品的创造和应用。近年来,《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领风者》等动画、漫画及其周边产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在红色教育中效果显著。思政课教师要深度对接,积极参与这些弘扬主旋律的“二次元”衍生品的创作,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中国红。三是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打造虚拟仿真系列课程。借鉴红色主题游戏研发经验,更加逼真地再现历史场景和红色人物,使红色资源更加鲜活,带给青少年沉浸式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应用场景,引导青少年“穿越历史时空,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领略革命精神的真谛,在情景化的现实体验和感悟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自觉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精神意志”[ 1 3]。
3 .以营造感染力为重点,构建整体一贯的红色语境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感染力不仅仅由课堂内的叙事结构所决定,也受到学校整体环境的深刻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没有同向同行的协同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就会弱化。因此,实现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需要在學校整体环境中营造一种联结历史的文化氛围,实现红色资源的去他者化,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建构定位、身份意识和历史认同。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红色基因浸润学生的日常语言、生活方式,形成稳固的情感结构和群体记忆。
构建整体一贯的红色语境,要坚持“大思政”工作格局。红色资源不仅同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大学阶段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有交集,而且同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历史课,大学阶段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也有内在联系,具有广泛应用的适应性和覆盖度。[ 1 4]教育部曾先后发文,明确中小学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要有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的内容,大学教育要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 1 0] 1 6对照这一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政治功能,做好学校红色环境营造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统筹推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大思政”建设,避免红色教育碎片化、相互拆台等问题。在专业课中,要有意识地实现知识前沿与红色历史的对比映照,巧妙嵌入红色记忆,延展浸润红色精神,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红色资源全程参与全方位育人。
构建整体一贯的红色语境,要持续推进红色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的群体文化,具有强大的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性格、兴趣有着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中没有红色符号,专业课中没有红色印记,校园生活中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红色环境,践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责任的成效自然会打折扣。推进红色校园建设,要有意识地渗透、浸润红色元素,实现校园精神与红色精神的有机结合,实现红色资源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转化生成;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校史资源,重点挖掘校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校史馆、博物馆、校史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要重视红色文化进校园,以红色历史为主题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等活动,让红色艺术和主旋律作品走入校园,从审美认知到文化认同,持续增强红色资源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三、聚焦内涵式应用,让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活起来”
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是党中央的统一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7] 4 4在红色资源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在当前的思政课中,红色资源可应用于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种课堂形式。形式最终要为内容服务,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呈现最终应该是内涵式的,而讲授是所有方式的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 1 0] 1 1;“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1 0] 8。思政课首先是一门课,其重点难点都在于讲好。无论是现场教学、视频影像还是虚拟仿真,讲授环节都至关重要,是体验教学、知识讲解向分析理解、价值认同转化的枢纽所在。可以说,在红色资源的思政课应用中,如何讲是重点,讲得好是难点。
1.讲好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毛泽东指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1 5]思政课要有历史视野,特别是要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红色历史视野,带着感情讲好党史中的人和事,给学生以深刻启迪和教益。
讲好红色历史要注意对红色故事的提炼。百年党史上的红色故事很多,而呈现在思政课堂上的红色故事一定要具体,具体才能生动,生动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2 0 1 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军队时曾提及一段历史,即“长征途中红3 1军9 3师2 7 4团‘半截皮带的故事”[ 1] 7。在这段不长的讲述中,有具体的番号、有故事的名称,能激发人们进一步求知的好奇心。大量的教学研究表明,讲故事要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越完整,情节描绘越丰富,讲授效果就越好。在红色资源的利用中,要善于挖掘细节和情节,善于将英雄人物特别是当地的“无名英雄”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进行联结,找出其中的时空联系、人际关系、精神联结和价值联结。要把握好红色故事与当前生活的内在联结,特别是拉近学生与本地红色历史的距离,在课程中守护、在讲授中传承,提升红色故事的生命力和针对性。
讲好红色历史要注重对红色数据的总结。讲好红色历史,要避免肤浅化和碎片化,重视红色数据在思政课中的支撑作用。革命年代,毛泽东就特别重视数据的说服力,强调开展工作要“胸中有‘数,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 1 6]。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红色资源的系列论述中,也特别重视对数据的总结和应用。2 0 1 9年9月1 8日,他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鄂豫皖苏区2 8年浴血奋战, 2 0万大别山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的烈士就达1 3万多,当时人口不足1 0万的新县就有5. 5万人为革命而牺牲。”[ 1] 1 5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叠叠厚重的档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是感性的,要有温度;数字是理性的,重在精度。感性和理性相結合,才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讲好红色历史要重视教学环节设计。课程是需要设计的,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呈现要讲究艺术性。要在史实史料的基础上,研究讲述的方法、次序和重点,做好角度选择和细节打磨。在一堂课中,如果要用到多个红色故事,就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和一致性。红色故事的讲述要注重场景还原,一个故事的讲述时间不宜太短,要有细节、有冲突、有张力、有发展,要通过讲授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变换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2.讲清逻辑
将红色资源引入思政课,重在传承红色基因,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如果只有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故事,而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1 7] 1 7在思政课中,红色资源的高质量应用,要以逻辑性来增强说服力,用逻辑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用好红色资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1 8 4 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崛起。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红色资源包含大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轨迹。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的历程与中国革命的进程相互映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发展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脉络彼此印证,才能让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抉择,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作用。
用好红色资源,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历史是有规律、有方向的,特定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主题。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红色资源忠实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深刻记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资源都有其典型的红色符号,反映的是时代主题的阶段性任务。在思政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张思德、雷锋、王进喜、彭士禄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讲清楚时代主题、时代形势和历史逻辑。
用好红色资源,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逻辑。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要到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去寻找。红色档案中留存着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路线方针,红色故事中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红色场馆中再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坚持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红色文艺作品中叙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我革命、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在思政课中,我们要用好那些熔铸在红色资源中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逻辑,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能的实践品格。
3.讲明道理
思政课中的道理是关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的严肃判断,是持久影响学生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针对学生们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 1 0] 1 3,“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1 0] 1 1。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红色资源的讲授要在故事叙事和逻辑演进中把问题讲透、把道理讲明,不断传递出真理的力量。
讲明道理,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那些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红色资源与现实生活的古今对比中,让学生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看清问题的实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历经坎坷,也走了些弯路,也出现了像‘十年浩劫这样的情况”[ 1 0] 9。面对这些曲折,要杜绝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素材,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讲清楚“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 1 0] 9;另一方面坚持矛盾分析法,“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 1 7] 6
讲明道理,要处理好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1 8]。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的“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就不行”[ 1 9]。思政课要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讲清楚,我们每个人天然地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但这些个体性诉求要自觉地在大道理中找到恰当位置。因此,在思政课中应用红色资源,要吃透党中央关于重大事件的判断和论述,这是大道理的时代化、集中化的表达。
讲明道理,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现实。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并不是历史场景、人物活动、具体事迹的完全还原,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新叙事,映射出当下时代、流行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利用红色资源讲明道理,不能始终停留在应然层面,而要主动回应学生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要善于通过红色资源中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回应新时代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要善于讲清楚红色经验、红色精神、红色价值背后的道理、原理和哲理,切实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多更主动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J].求是, 2 0 2 1( 1 0).
[ 2] 朱宁宁.保护革命文物助力赓续红色基因[ N].法制日报, 2 0 2 2 - 0 5 - 1 7( 7).
[ 3] 陈旭光.“红色资源”与“抗战神剧”的娱乐化限度[ J].中国电视, 2 0 1 5( 8) : 2 1 - 2 5.
[ 4] 许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 J].人民论坛, 2 0 2 1( 1) : 1 3 9 - 1 4 1.
[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8 3 6.
[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 2 0 2 1 - 0 6 - 2 7( 1).
[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 8] 许若溪.红色资源的基本要素与时代价值[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 0 2 2( 1 0) : 3 3 - 3 5.
[ 9] 唐爱军.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J].马克思主义研究, 2 0 2 2( 6) : 1 2 5 - 1 3 5, 1 5 6.
[ 1 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求是, 2 0 2 0( 1 7).
[ 1 1] 张健华,白世林.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 J].中国高等教育, 2 0 2 1( Z 3) : 5 0 - 5 2.
[ 1 2] 孙烈涛.红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实践探索———以梅园新村纪念馆周恩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为例[ J].新世纪图书馆, 2 0 2 1( 4) : 4 8 - 5 2.
[ 1 3] 易鹏,王永友.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 J].中国高等教育, 2 0 1 8( 9) : 4 9 - 5 1.
[ 1 4] 耿化敏.红色校史资源与中国人民大学“大思政課”建设[ J].教学与研究, 2 0 2 2( 5) : 3 0 - 3 4.
[ 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1 9 4 9—1 9 7 6) (第4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1 3: 6 0 2.
[ 1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1 4 4 2.
[ 1 7]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J].求是, 2 0 2 1( 7).
[ 1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3 4 8.
[ 1 9]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M].北京:红旗出版社, 2 0 1 8: 2 6 6.
(编辑: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