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玲 杨怡凡
[内容提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劳动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共同富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劳动价值观培育能够为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提供理论指引、何以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何以推进提供方向引领。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以人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从明确重要地位、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培育活力、强化物质保障四个层面着手,在价值凸显与问题呈现中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关键词] 共同富裕;劳动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 宋吉玲,法学博士,陜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杨怡凡,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 0 1 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 1 9 B K S 2 1 8)的阶段性成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究共同富裕何以可能、何以实现、何以推进的问题,开启了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持续性求解之路。其中,劳动价值观培育以内隐的方式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发展而不断推进。劳动价值观培育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站在劳动价值立场上,才能洞悉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质及发展方向;只有立足于共同富裕实践,才能明晰劳动价值观培育的理想目标与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引领,激发全体社会成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意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当前,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反映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诉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在共同富裕视域下科学探赜劳动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意蕴、系统诠释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要义以及深入探寻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是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原创性贡献、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问题的题中之义,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推进共同富裕的整体大局。当前共同富裕已从科学构想变为生动实践,进入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愈益凸显深化。
1 .澄清认识误区,为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提供理论指引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无法深刻剖析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和途径,无论是中国传统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还是西方世界追求的乌托邦,都因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石而始终停留于空想式的共同富裕构想。马克思在深刻考察人的本质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劳动价值的观点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为共同富裕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成为亟须阐明的首要理论问题。面对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错激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存在空虚物化、扭曲异化等潜在危机,亟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领,廓清共同富裕无法实现、共同富裕主体窄化、覆盖范围单一化的模糊认识与思想迷雾,通过确立核心价值理念来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是解读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理论前提。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这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思想认识上割裂劳动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统一性,从而对共同富裕的可能性产生质疑。对这一问题的澄清,需要回到马克思,以劳动为起点,探讨劳动与共同富裕之间的深层关系。马克思在考察具体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阐明了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他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1]但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劳动沦为外在的生产工具,劳动人民贫困化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限度,呼唤历史下一个更高级文明形态即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2]。虽然马克思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3],阐明了生产劳动与“所有的人富裕”是根本途径与终极目标的关系,为我们确证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能使全体人民明晰劳动与共同富裕的深层关系,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具备的物质条件,进而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确证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澄清共同富裕难以实现的误区。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主体的论述为纠正共同富裕主体窄化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引。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旧式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离等原因,劳动者在劳动与人的价值关系上长期存在负面价值认知,包括富裕仅仅是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富裕的错误观念,这将严重制约共同富裕进程中劳动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扬弃关于异化劳动、劳动与人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充满辩证张力的“劳动—人”的思想。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4]。这一论述澄清了劳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和社会本质属性,阐发了全体劳动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劳动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如“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 5] 9,“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6] 1 1等。质言之,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包括科学、技术、资本等,但根本源泉仍是全体劳动者。为此,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强化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的理论认知,使全体成员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依托和涵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形态的论述为破除共同富裕覆盖范围单一化的错误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 7] 4 3 0他在揭示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者的异化现实时,深刻阐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劳动所体现出的两种价值形态。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8]显然,“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内在包含着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两个层面的过程。邓小平曾提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9],“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1 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 1] 2 2在现实语境中,劳动者容易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收入不高,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聚焦于物质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能够有力澄清共同富裕覆盖范围单一化的错误认识,引导全体人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全面富裕的价值观念。
2 .展现道路自信,为共同富裕何以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实现”是指事物从原本不存在到变成事实的发展状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以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光辉历史。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全体人民以劳动为视角审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能够使人们保持政治定力和价值自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道路自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道路自信来源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 7] 7 9,这一问题时刻影响着我国道路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1 1] 2 2,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遵循来处理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现代化。因此,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对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的问题的自觉回应。另一方面,道路自信来源于一以贯之的劳动原则。共同富裕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并内蕴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性特征。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开辟出以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不仅消除了资本主义原有的对抗性和内在的激烈矛盾,也超越了资本主义只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狭隘性。究其根本,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劳动原则。它不仅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见物不见人、見资本不见劳动的弊病,也重塑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以及劳动的基础性价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既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又能保障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
道路自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审视并确证劳动对于道路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能激发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念信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出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和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使全体人民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逐步认识到劳动奋斗是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持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汇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3 .凝聚价值共识,为共同富裕何以推进提供方向引领
“推进”是指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之继续朝着特定的方向运动。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主体上的共同,也体现为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共同富裕是普遍性的世界难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要将中国的共同富裕与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深度结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世界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社会主义价值共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富而好礼的精神追求,构筑起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之道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发扬勤劳勇敢、开拓奋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把古代先贤的大同社会梦想变为生动实践。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劳动价值主体异化、劳动价值取向多元化问题日益凸显,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 1 1] 5,推进共同富裕之路面临诸多挑战。若不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躺平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将会渗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继而消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共识。因此,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凝聚实现共同富裕价值共识的应然之举,其以科学的价值标准指引人们正确辨识与选择劳动方式,坚决抵制泛娱乐化、泛劳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使全体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共同”指向的是人类所内蕴的普遍性含义,而非特定阶级和阶层,因而劳动价值观培育必须开启国际视野,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现代性特征逐渐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向度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成为国际社会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资本逻辑与技术权力的共同宰制,劳动主体与其本质相异化,劳动未能体现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真实意蕴。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在多种行业突出存在强迫劳动问题,充分暴露出其以劳动人权为政治工具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痼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两个大局”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世界凝聚起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的国际共识。总体而言,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嵌入国际社会结构,不仅能呼吁全球力量厚植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兼济天下的劳动情怀,也能强化中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外部支持与保障,为人类社会超越资本逻辑指明方向。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要义
探析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要义,既是时代之问,又是时代之变。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之路上,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须从根本任务、基本内容、重要依托和基本原则四个方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及要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 .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事关共同富裕发展大局的首要性问题。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为复杂,西方国家不断兜售所谓的“普世价值”,企图瓦解我国的劳动价值共识、消解我国公民的劳动意识,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劳动舆论生态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1 1] 3 6。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劳动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目标任务指向。
一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劳动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马克思在提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强调,“全面的发展”既是人的个性、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社会素质和精神素养的共同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认为这是作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重要前提。必须牢牢掌握这把总钥匙,帮助社会成员理解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体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深邃哲理。同时,要用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武装群众头脑,引导广大劳动者摒弃“等靠要”思想,坚决抵制不劳而获、投机取巧、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笃定前行。
二是培养富有创新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6] 5这既要求劳动者要保持辛勤勞动、诚实劳动的品格,也要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聚焦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急切渴望,紧紧牵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牛鼻子”。要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使命,引导劳动者聚焦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展现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锐意创新的勇气,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懂技术、会创新的全方位人才,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
2 .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内容
判断培育工作是否有效,要看内容能否与实践发展需要相适应,是否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吻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5] 7 - 8;要“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1 2]。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中国语境中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劳动价值观的根本立场,为培育工作内容提供了根本指向。
首先,要树立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源泉的劳动价值观。全体社会成员要明晰为什么劳动,充分体悟劳动的本质内涵和价值,保持高度的认知自觉和理性自觉,认识到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是创造财富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从而学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从劳动价值主体来看,全体社会成员要明晰以何种姿态劳动,正确认识自身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继而树立高度的劳动责任感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树立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劳动致富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1 3]这一论断阐明了劳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正确看待劳动、创新以及劳动者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勤劳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是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参与劳动。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具有大规模、连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天然地需要与以勤劳为特质的劳动结合在一起,同时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增强劳动致富本领。
最后,要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劳动平等观。破除数字劳动时代下的不平等劳动观念,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核心关切。“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1 4] 5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有劳动形态上的差异,但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当前,部分劳动者仍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劳动观念,必须消除劳动价值虚无或不平等的观念以及有意淡化社会共建共享的错误主张,在劳动成果分配上必须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将劳动创造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劳动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开拓奋进。
3 .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1 4] 4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充分发掘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现阶段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构成中。
第一,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内在耦合性。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先哲对理想社会愿景的代表性概括,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向往。其虽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有本质区别,但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同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情怀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激发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上是相互济成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赞美劳动、讴歌劳动的优良传统,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就充分彰显了古代人民勤劳耕作、勤奋上进的传统美德。而马克思也时刻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对于劳动和劳动者始终给予高度赞扬。他指出:“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 1 5]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指引,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将有助于引导全体人民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过度强调物质享受、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追赶,使社会发展能够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不断阐释和发展其中蕴含的劳动观念、劳动实践、劳动技能等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转化,营造辛勤劳动、勤奋做事、勤劳致富的劳动文化氛围,涵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专注劳动的劳动道德品质,让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念沉淀为全体社会成员日用而不觉的精神追求。
4 .以人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相统一为基本原则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内含的终极目标之一。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可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劳动价值观培育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遵循,以人民幸福和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诉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劳动奋斗,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其本质上就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疏离的风险,劳动价值观培育亟须强化理性实践基础。一方面,劳动价值观培育要以推动人的综合能力提升为着力点,把教育与劳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根基上统一起来。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劳动者在增长才干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发挥出磨炼意志品格、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功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劳动价值观培育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协调为目标导向,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思想遵循了自由人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等逻辑要求,应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与更多机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发挥出激活主体力量、促进生产力发展、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功能,以此实现社会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向跃升。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价值观培育是旨在系统提升劳动素质、有效抵御错误观念侵蚀、及时纠正偏差言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可以从明确重要地位、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培育活力、强化物质保障四个层面着手,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凝心聚力。
1 .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根本遵循,明确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地位
重视劳动价值、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习近平劳动观的核心内容。立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从劳动的价值向度、主体向度和教育向度作出论述,深刻阐明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的宏伟事业,也是需要亿万人民群众为之付出辛劳和智慧的光荣事业。”[ 1 6]劳动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其所具有的劳动价值观念、意志品质事关其在圆梦征程中能否担当大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目标,强调要切实引导劳动者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激励广大劳动者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开拓奋进。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实现确立科学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劳动价值观培育作为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促成内在价值与外在行动相统一的结合点,能够有助于防止劳动教育泛化、虚化、简单化等思想意识的干扰,引领劳动教育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其中根本的内容之一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劳动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劳动价值观培育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社会存在的产物,需要建立在劳动这一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道德基础、确立价值观念核心、注入精神力量、提供文化引领。”[ 1 7]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投身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2 .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营造劳动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
共同富裕中“富裕”是基础,“共同”是关键,这预示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地区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着力破解乡村处在边缘、劳动价值观培育同样处在边缘结构的双重困境,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积极培育和广泛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能使农村人口破除异化状态,由消极被动参与劳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劳动,从而提升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实际行动推动共同富裕。一要强化价值引领,提高农民群众的劳动素养。要依托村民会议、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历史教育,帮助农民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劳动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意义,打破既有的落后理念与思想藩篱,真正理解劳动以及农业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中的重要作用,继而秉持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踏实干劲。二要加强文化建设,树立崇尚劳动的文明乡风。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传承优秀的乡村劳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并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在农村范围内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劳动价值观的同心圆。总之,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如果这一短板解决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蓝图就会成色不足。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只有注重实现农民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积极营造劳动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才能发挥出劳动价值观教育在提高综合效益、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强村富民等方面的作用,使劳动价值观培育在乡村落地生根,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3 .以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用为进路,激发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活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劳动价值观不是自然生成的,其培育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协同作用,这种协同效应不仅仅作用于学生个体,培塑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更作用于社会整体,通过对个体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达到建构社会整体劳动价值观的最终目的。
首先,劳动价值观培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人生第一课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让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起到带头作用,把家庭建设纳入强国战略目标,使家庭成员将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在着力推进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段和教育类型等实际情况,将劳动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志愿服务等环节,增强学生劳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致富的价值观念,夯实自觉投身推动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思想认识基础。最后,就整个社会而言,健全的劳动价值观应该是把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观念作为人的根本价值导向。一方面,全社会应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会等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把劳动价值观融入每个公民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并切实引导社会成员积极投身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舆论宣传要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劳动创造幸福”宣传教育融入大众传媒,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错误观念,从而有效引导全社会成员树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相一致的劳动价值观念,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凝聚价值共识。
4 .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劳动保障激励机制,强化劳动价值观培育的物质保障
物质利益保障机制是增强劳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纯粹的宣传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应该首先解决劳动者最关心的物质利益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为有效推动劳动价值观培育提供物质保障,广大劳动群众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和劳动价值观。
一要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强劳动者主体认同。一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提高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让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主体劳有所得。要拓宽法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助力劳动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依法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力度,依托工会组织、发挥工会力量,促进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使劳动者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团结奋斗,满怀信心地投身到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中。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劳动技能评估、激励、保障以及劳模选树机制等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在政策上有侧重地进行引导和支持,使亟待发展的产业获得较大提升,夯实社会成员劳动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
二要丰富实践场域,释放劳动者创新潜能。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知认同是基础,付诸行动是关键。为此,要以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指向,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场域,重点推进专业技术实操、实习实训和基层社会实践,推动形成全员参与、人才聚集、成果丰富的劳动者技术创新平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同时,要以厚植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为着力点,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和道德文化品质,引导其自觉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2 8 9.
[ 2] 鄧海林,韩敏.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共同富裕的理论根基与实现路径[ J].江苏社会科学, 2 0 2 3( 4) : 9 - 1 7.
[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2 0 0.
[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1 9.
[ 5]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6.
[ 6]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0.
[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8: 6 5 2.
[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1 5 5.
[ 1 0]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3 6 7.
[ 1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 1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1 9: 6 5 3.
[ 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2: 1 4 2.
[ 1 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5.
[ 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 4 5 9.
[ 1 6] 艾四林.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J].红旗文稿, 2 0 2 2( 2 1) : 4 1 -4 4.
[ 1 7] 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2( 6) : 1 6 - 2 1.
(编辑: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