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2023-12-02 16:51:09方世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经济中国式现代化

方世南

摘 要:坚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生态安全的价值取向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确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地人和、万世永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显著特征和基本要求,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价值追求和独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深厚生态文明意蕴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所秉持的生态政治立场显示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不断激化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方略,体现了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引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谋略;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方略,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价值导向、鲜明特点和实践路径,彰显出具有深厚绿色发展内涵的生态文明意蕴,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坚持绿色发展不断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绿色现代化。绿色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色、底色和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从生态政治维度展示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激化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开辟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生态文明意蕴又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而引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一、从生态政治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需要把握将生态环境与党性和人民性紧密联系在一起予以深刻认识的生态政治立场,需要拓宽对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遇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客观事实予以深刻反思的生态政治视野,需要具有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破解资源、环境、人口、安全等因素制约的生态政治谋略。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立场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生态环境问题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天大的问题”,对这个直接关系现代化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发展价值以及人类能否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停留于“生态环境”上,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只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外部对象而存在的自然界出了问题,治理生态环境只是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而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理论为指导,从将生态环境和政治紧密联系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将其视为执政党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169从表象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主要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而形成的文明形态。但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同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密关联着,因此,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必然会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突出了生态文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反映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全面领导就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这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动员、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性实践活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理念,目的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确保生态安全。当代中国政治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习近平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看作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3]5建设生态文明,既反映了民意,又旨在解决民生问题。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我国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严重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响强烈。……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3]4环境污染直接影响民生福祉,“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3]85-86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体现在着力解决民生实事上。把影响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以及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作当前的重大政治问题加以切实解决,这就是以实际行动讲政治和重民生,也体现了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以及确保生态安全中促进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主动性。

(二)以对世界现代化深刻反思的生态政治视野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尽管推进现代化反映了人类渴求进步发展的时代潮流,但是,现代化并不必然等同于真善美。西方各国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為推动力的现代化,都普遍遇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难以协调的诸多困境。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西方现代化普遍奉行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法则,助长经济理性而泯灭生态理性,一味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走的是一条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高浪费、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将污染产业转移出去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6由资产阶级推动的这种现代化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但它是建立在疯狂攫取自然资源和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基础上的,既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也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20世纪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主要发生在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这些以工业化为主导而狂飙突进般发展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起因都是现代化学、冶炼、汽车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只注重生产力的进步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频频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死伤人数众多,损失巨大,震惊全世界。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态环境问题逐渐从区域性、国别性问题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风险不断演变成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灾害。当今时代,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扩散、森林锐减、土壤侵蚀、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病毒流行等生态危机和生命危机一体化爆发的严重危机,对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国际政治都带来了严重挑战。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总体安全和全球安全的重要基石,成为协调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传统的以注重国家政权安全为核心和以注重军事安全为根本的安全观也由此而增加新内容,形成了以注重环境污染、资源减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应对生态危机和生命危机一体化爆发等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观。将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其生态文明意蕴,就是鲜明地表明,中国必将记取历史教训,决不走西方现代化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严重对立起来的道路,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方式。

(三)以将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紧密结合的生态政治谋略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实践的导向。只有正视客观存在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在推进现代化進程中如何运用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人口、安全等因素制约的生态政治谋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3]7党的十九大报告得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的结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得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的结论,这都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要求。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状况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实现环境权益的要求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地球美好家园的目标相比,同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7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时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如何谋划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问题,为高质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从生态经济维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在经济建设中有突出的体现和内在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就是其中的一项突出内容。习近平明确指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主要内容:“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60发展生态经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一)发展生态经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意蕴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推动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162的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的方式,大力推动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要注重“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6]11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要看到“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7]365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8]362必须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3由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已经成为体现生态和文明相关联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10]15习近平指出,发展生态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必须着力彻底转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要通过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推进绿色发展。还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在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生态经济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型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们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所造成的。只有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才能做到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经济也是绿色消费经济。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及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也是发展生态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生态经济还是法治经济。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严格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11]395-39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这些重要观点和重大理念,阐明了发展生态经济的重大价值、重要原则、重要内容和重要方略,为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实践遵循。

(二)发展生态经济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所决定的,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意蕴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将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起来的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也决不能认为这是主张多中心论。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就是坚持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有机统一。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明确经济建设的主体性、人文性、目的性,认识到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协调好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关系,努力提高经济建设的质量,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权益,确保经济建设的价值实现。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繁荣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公正的社会条件、更安全的发展环境、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并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确保其中心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注重经济建设的人文性、绿色性、可持续性。生态经济能有效解决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所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现象,能充分保障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福祉的代际实现,能确保在实现区域价值、民族价值和国别价值的同时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发展生态经济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意蕴的显著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鲜明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的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和生态之间的紧密联系,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有论述。他们意识到了经济作为一种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努力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张,特别是提出了要把经济看作是自然生态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注重自然资本这一新的资本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要以生态足迹核算自然资本、要建立自然资本账户、要对生态价值服务系统进行科学评估等一系列创新观点。为了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经济在全球发展,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1987年成立,提出要把生态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要以生态经济发展构建地球绿色家园。国际社会的这些努力,对于在现代化建设中端正发展的价值取向,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企业尽到绿色社会责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于公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对于全世界高度重视以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重大主攻方向,倡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之中,而是要发挥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作用,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书写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历史。

三、从生态文化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质量,与全社会的生态文化状况紧密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文化这个软实力所决定的。生态文化是人类在探究自然界发展规律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也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伦理观、社会主义生态经济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消费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从生态文化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需要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把握生态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营造生态文化发展的氛围,发挥出生态文化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一)从生态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作为生态文化形态的精神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指导作用。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之所以能够实现“四个重大转变”,即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整治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使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和全局性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进入到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阶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全面融入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城市文化之中,发挥了生态文化这一强大精神文化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主要特色和本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任务繁多的有机整体。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主要特色,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本质要求,都显示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重要价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类型,本身是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虽有所区别,但存在着紧密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形成,以及推动人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发展,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态与精神文化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深刻反映,又指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全社会不断形成绿色思维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二)从生态文化是衡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程度的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高度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发挥生态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都是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的,都是不文明的表现。生态危机和生态风险,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是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危机,形成了巨大的风险,需要人类以救世主的姿态去帮助生态解决危机、摆脱风险。生态危机和生态风险实质上表现为人类危机和人类风险,是人类自身的严重危机和巨大风险,即人类由于思想信念的危机、道德准则的危机、价值观的危机等引发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风险。从理论上说,生态环境本身是无所谓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之分的。生态文明也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超越工业文明去构建一个没有生态灾难、生态风险的完全崭新的文明类型。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生态文明本质上与人类的生态理性有关,与人类以文明态度、文明形象、文明方式对待自然界密切相关。人类以真善美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自然界,和自然界建立起共存共荣的亲密伙伴关系,即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就是生态文明。早在20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深刻指出:“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12]2因此,生態危机的根源并不是生态环境喜欢与人类作对,而是人类不能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自身的不文明行为。生态是否文明以及人类能否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绝不取决于自然生态,而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形态的提升,以科学的现代化观、文明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理念,自觉地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关系、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关系、民族本土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多方面的关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促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培育生态文化”[5]200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5]186上下功夫,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13]48

(三)從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推动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由之路。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等方面的要求,又有精神文化层面、生态环境层面等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不是自然界的任务,而是人肩负的重大任务,需要在人的现代化上体现出来。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无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精神心理层面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能够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们以科学的生态理性、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价值取向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代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等层面的硬实力竞争,更表现为精神文化、价值观等层面的软实力竞争。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软实力,其实根本不软,它通过形成国家意志、国民精神和健全人格,促进公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发挥出巨大的硬性作用。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今天,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广的“民胞物与”的伦理观,鼓励的“以时禁发”的循环经济观,要求的“利用厚生”的恒产富民观,恪守的“谨封为禁”的缘法而治观,推行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发明的“余气相培”的物能循环观,希冀的“万世其昌”的永续发展观等,都闪耀着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意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习近平.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习近平.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孙小帆]

The Ecological-Civilization Implic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ANG Shinan

(Soochow University Think Tank,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Abstract: The important task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re adhering to the values of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development, peoples wellbeing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nd ensure good weather for crops, national prosperity, peoples security, harmony between heaven, earth and people, and eternal prosperity, which highlights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value pursuit and original contribu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profound ecological-civilization implication and adheres to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Its ecological political stance shows complete neg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which deterior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onesel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dheres to the major strateg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which reflects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vigorously developing ecological economy to lead high-level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culture advocated by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strong soft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ecological politics;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cul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经济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11:08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5:25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1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