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旗 王海山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在四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且前后相继,不断发展演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彻底扭转中国人民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人民自由和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坚持人民至上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意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斗争,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1]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旨归。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演进历程,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确立了鲜明的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体现出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时代主题。坚持人民至上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意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彻底扭转中国人民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人民自由和解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苦难和屈辱。彼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并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实现人民自由和解放,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用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
(一)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工农群众争取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把中国人民团结组织起来,打倒军阀统治,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所面临的现实任务。大革命期间,党在城市集中力量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举行多次大规模罢工,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开展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工农群众运动快速发展和高漲,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为工农群众争取到了改良经济待遇、保障政治权利等诸多利益。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最终失败,工农运动惨遭镇压,工农群众取得的革命成果大多丧失。但是党为了工农群众的利益不惜赴汤蹈火,赢得了工农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继续推进革命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人民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发展权利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紧紧同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站在一起,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党深刻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领导人民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党在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苏区的工农群众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陷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长征过程中,红军宣传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使长征成为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三)抗日战争时期,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民族解放,改变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者压迫奴役的状况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号召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党充分调动起人民的力量,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3]477“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511指出争取抗战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1944年,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1004这次演讲系统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坚持人民至上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对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4]863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自此成为党的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政策,这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在文艺工作方面的根本要求。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团结,用事实证明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四)解放战争时期,领导人民军队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的一切发展进步创造了历史前提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党在解放区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对于土地的热切渴望得到满足。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党是人民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紧密团结起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巨大的支援。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28年浴血奋战夺取了国家政权,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而取得的伟大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坚持人民至上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将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得更加全面,更加充分。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站在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上,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顺利进展,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较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完成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从未有过的最彻底的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性标志。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党领导人民在新解放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更多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党带领人民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人民的一切发展进步和幸福生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国家安全,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生活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妄想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真正扬眉吐气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5]157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增强,人民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和平安宁环境,可以集中精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国家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证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6]3《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为了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新中国各种政权机关的名称都加上了“人民”二字,这成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表达。党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运用国家政权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四)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多方面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一是在国营企业开展民主改革,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通过工会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议,发动和组织职工参加管理,初步建立起民主管理制度,调动起广大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改革封建婚姻制度,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伟大变革。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广大群众普遍树立起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建立起新型家庭关系,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妇女摆脱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获得了解放,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消除了娼、毒、赌等社会顽疾,中国的社会面貌、社会风尚和社会生活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五)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奋斗,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党顺应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党中央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发展奇迹。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发展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方针,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巨大改变和极大丰富。党积极致力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健康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国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5岁提高到了1957年的57岁。[7]4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及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分析判断,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摆脱贫困,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
(一)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广大农民压抑已久的生产积极性空前迸发出来。农村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改变了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鲜明地体现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印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激发了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和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为人民群众描绘了摆脱贫困后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理想。“小康”这个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特有名词非常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很快就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和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显著标志。
(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进而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对外开放逐步展开,经济特区陆续创办,中国人民展现出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伟业。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快速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1990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这实际上就确立了人民评判标准。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成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一个新的具体体现。邓小平还鲜明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高度,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全国人民大力提高经济效率、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1998年,党中央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99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平衡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保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治理国家的基本权利,进一步拓展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和本质的社会主义民主。20世纪90年代,我国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推动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在抗击“非典”疫情时,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又一鲜明体现。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还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相继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开始施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政策。2005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更大气力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积极努力。2006年,党中央实行废除农业税的这一历史性举措,根本性地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一时期,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教育公平,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坚持人民至上得到了更加充分全面的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党充分考虑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庄严承诺:“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党将坚持人民至上更加鲜明地表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这一时期,坚持人民至上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彰显。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使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影响最广的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坚持人民至上接续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较快提升,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比2000年下降11.7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所要完成的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中国人民擘画了更加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7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2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只有一步之遥。这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首创精神,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社会活力,增进人民福祉
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通过改革,充分激发人民首创精神,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从理论上解决了人民如何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9]人民民主具体地、生动地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各环节,我国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特别是协商民主得到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三)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坚持人民至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行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20年5月通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进行平等保护,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这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在法治领域的重大体现。《民法典》实施两年多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四)促进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变化,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极大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人心凝聚、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日益形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精神食粮。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和主阵地。习近平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0]3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必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通过多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具体表现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着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一,党中央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因此,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全社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第二,党中央指出收入是民生之源,努力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第三,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更好保障教育公平。第四,党中央强调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党中央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7.93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达13.7万亿元。这是坚持人民至上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
(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使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人民至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着力补齐生态短板,使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确立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总结:“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9]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使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
习近平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要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习近平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在2014年4月首次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保证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党中央大力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大批黑恶势力连同背后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被连根拔起,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安全感显著增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2022年11月以来,党中央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使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
(八)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11]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人民意愿,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2012年12月,党中央决定从作风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推动作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极大提升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党中央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堅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经过不懈努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窑洞对”给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第一个答案的基础上,又“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9]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升,凝聚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五、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意蕴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集中认识,标志着坚持人民至上已经成为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意蕴。
(一)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人民性的伟大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2]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的,在为人民谋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人民实现自由和独立指明了光辉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毛泽东曾充满激情地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3]1467习近平也豪迈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4]改革开放就是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伟大历史创造。党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奋勇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二)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在于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真正主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从而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15]27古人讲:“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自觉地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三)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四)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工作中深入群众,在事业上依靠群众,在生活上关心群众,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民生领域取得的亮丽成绩单,就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通过的新党章强调:“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7]11党只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任何把党同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五)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党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向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8]43让人民来评判党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阅卷人”的作用,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价值尺度和根本标准。习近平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6]要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以群众权益为旨归,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让人民来评判党的工作,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领导干部应始终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和责任担当,勤勉工作、夙夜在公,努力做让人民满意的公仆,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參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写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N].人民日报,2014-09-0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N].人民日报,2018-03-2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2(20).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孙小帆]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 Times of the CPCs Adherence to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Wang Junqi, Wang Haishan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4;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The CPC has developed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on its struggle journe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During the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has reflected the distinct themes of the times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evolving successively.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theme is to completely reverse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inese people being bullied and subjected to oppression and achieve peoples freedom and liber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theme is to realize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work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theme is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meet the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me is to adhere to putting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gradual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first proposed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contained in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ummarized its stance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and put “must put the people first” at the top of the “six musts”.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is a rigorous, logical,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rich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 of the times.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common prosp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