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2016-05-27 19:12刘曼曼于贤磊李志雅
考试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生态文化

刘曼曼+++于贤磊+++李志雅

摘 要: 随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的发布,我国各地开始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在城市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徐州这个历史古城有着丰富的“两汉文化”资源,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制定适宜的文化发展策略,是理论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阐述“汉文化”和“两汉文化”的概念入手,概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提出“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的几点策略,有助于徐州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 两汉文化 徐州文化发展策略 文化品牌 生态文化

1.“汉文化”与“两汉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观念形态,种类繁目、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按照英国学者泰勒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近年来,伴随着人文科学研讨逐渐升温,各地群众性的文化机构、各种形式的文化研究活动、各具名目的文化研究出版物应运而生。但在一些场合存在“汉文化”和“两汉文化”概念混淆的现象。对“汉文化”和“两汉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这是由人们对文化概念命名的规则和接受习惯决定的。“汉文化”属于偏正词,它是“汉族的文化”这个偏正短语的词汇化形式,而非“汉代文化”这个偏正短语的简称。可见,“汉文化”概念最准确的含义是指代汉族文化。

“两汉文化”是指汉代文化,两汉指西汉和东汉。刘邦政权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渊源,决定了汉代文化是对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双重继承和双重扬弃,换句话说,汉代文化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多元地方文化的一次重新整合。

2.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徐州古称彭城,乃禹贡古九州之一,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作为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国都的徐州,历史上曾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徐州乃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两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历史渊源。主要受东夷文化(即新石器时代的土著东夷原始文化)、徐州北部地区的齐誉文化、华中地区的中原文化、徐州南部的楚越文化的影响较大。徐州“两汉文化”古迹遗存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是有“汉代三绝”之称的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同时汉画像石与苏州的明清园林、南京的六朝石刻被学术界并称为“江苏三宝”。

2.1斗志昂扬的汉兵马俑。

在徐州东部狮子山楚王陵中有规模庞大的陪葬兵马俑。这批彩陶质兵马俑分别葬在6个坑中,数量众多,种类繁目,质地细腻,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色彩缤纷。车兵和步兵组成主力部队,由将军统领全军,阵容以步兵为主,射手诵随后,把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的部队表现得活灵活现。经考证,楚王刘戊乃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的主人,作为徐州地区所有汉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文物最多的西汉楚王陵墓,楚王陵享有“楚汉第一陵”之称。

2.2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始于西汉末年,曾在东汉时期十分盛行,东汉末年逐渐衰落。它是用于汉代墓葬、祠堂、石栩上的装饰画。徐州汉画像石数量众多、种类繁目,主要收藏于云龙湖东侧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徐州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珍品主要有“牛耕图”、“泅水捞鼎图”、“楼宇栉比图”、“纺织图”、“伏羲女娲图”、“车马出行图”、“乐舞图”、“六博对弈图”、“游射田猎图”、“祥禽瑞兽图”等。汉画像石千姿百态:车骑出行、舞乐百戏等反映现实生活;金乌为日、玉兔为月等描写神话瑞祥。此外,汉画像雕工技艺纯熟。石弧面浅浮雕技法已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画像石的主要“意趣”还是绘画,从刀法来看可谓是方圆兼济,方者骨力劲健,圆者婀娜多姿,传神地表现了各种物象的意趣。

2.3结构多样的汉楚王墓群。

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里,曾先后为楚国和彭国的辖地。两汉时期,共有13代楚王和5代彭城王被分封在徐州。因汉代制度规定,诸侯王不论死于何处,均归葬封国,其宗室子孙死后也埋葬在徐州周围。所以,徐州汉墓众多,成为全国最大的汉王睦墓群之一。截至2008年,徐州周围已发现发掘8处16座西汉王级陵墓,分别是:楚王山2座、狮子山(羊鬼山)2座、驮篮山2座、北洞山2座、龟山2座、东洞山3座、南洞山2座、卧牛山1座。徐州汉墓大都以山为陵,利用山体建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西汉时期的墓居多,东汉时期的墓较少。墓葬横穴崖洞墓居多,竖穴崖洞墓较少。墓葬中有的具有典型的汉墓特征,有的体现了时代交替时的过渡性特征。

徐州“两汉文化”遗址处处皆是,其他的还有刘邦的拔剑泉、张良进履求书的圯桥、项羽检阅部队的戏马台、悲歌散楚兵的子房山、九里山古战场、范增墓、吕布射戟台;沛县还有刘邦衣锦还乡时的泗水亭、大风歌碑、歌风亭等。

3.“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社区)文化发展策略

3.1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

徐州旅游业品位的提高,得益于徐州“两汉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徐州“两汉文化”的弘扬广大,也得益于徐州旅游业的发展。二者息息相关,共同发展。因此,徐州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旅游业发展,做到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在开发徐州“两汉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两汉文化”精髓,植入时代元素,丰富旅游体验,加强产品组合,并将“两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

3.1.1静态的物质遗产动态化——丰富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传统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汉代三绝”皆属于墓葬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单一,缺乏新鲜感,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将静态的物质遗产动态化,加强旅游体验。可以有选择地采纳现代艺术作品,改变文物传统的静态展览形式,利用投影、三维立体影像和真人现场演示等方式到徐州各墓葬景点和博物馆里进行展示。还可以设计汉服游客体验产品。

3.1.2分散的物质遗产组合化——加强产品组合

汉楚王墓群的旅游价值最高,可以将其作为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主打产品,整合现有“两汉文化”旅游资源,把狮子山楚王陵组合汉兵马俑景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展品最多、两汉遗风最为浓郁的“两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区。

3.2挖掘徐州地方“两汉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为了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发展不仅需要高层面的文化品牌培育与营销,而且需要结合低层面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

3.2.1挖掘汉代餐饮文化

虽然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但与“两汉文化”相关的餐饮文化发掘较少,开发潜力很大。值得关注的有霸王别姬和沛县鼋汁狗肉。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徐州彭城饭店已经挖掘推出了彭祖营卫宴、项羽鸿门宴、美人虞姬宴、樊哙犬鼋宴四套中华大餐,促进了“两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3.2.2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与营销

美国杜克大学凯文·莱恩·凯勒教授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品牌”的概念。城市要突出本身特质,以独特的品牌特色向公众传达城市的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就是城市文化,城市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文化品牌的竞争。

徐州在文化发展策略中,需要充分利用“楚汉文化”的品牌,积极开发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和品牌系列。以“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为“楚汉文化”总品牌,精心打造对总品牌进行支撑的“五大文化品牌”。即以汉代“三绝”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品牌;以“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为代表的军事文化品牌;以李可染、马可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品牌;以彭祖养生为内容的饮食文化品牌;以云龙山、云龙湖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品牌。在城市文化品牌的营销上,要继续做好“徐州两汉文化国际旅游节”,并不断丰富节庆事件的内涵,衔接国家级的文化庆典活动。

3.3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文化发展道路。

随着人类全球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社会的发展开始由传统的文明形态向现代的生态文明变革,“生态”的思想内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文化作为开放、多元和更具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引导城市的和谐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必须以生态化为基本准则。

3.1.1发掘原有文化资源

(1)自然环境资源

生态文化首先要尊重原有环境,强调人类的活动必须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主张构建全民参与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徐州“两汉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的发掘主要是保护其原生性,通过集约设计和紧凑布局使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叠加,减小人类的“生态足迹”,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力。

(2)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文脉的延续使城市成为记忆存活的有机体,这正是生态文化的倡导和需求,城市生态文化发展需要发掘徐州具有代表性的“两汉文化”资源。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制定专门的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对“两汉文化”遗产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但实现了保护的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丰富了城市的生态文化。

3.1.2构建无形要素支撑

生态文化不只是形体上的附着,它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要素承载,而且需要无形的“软环境”的支撑。

(1)生态媒体宣传

信息时代,媒体的公共宣传对生态文化的促进意义十分显著。生态媒体又被称为环保传播、绿色媒体等,其本身就是生态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又具有生态监督功能,可以传播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生态教育功能等。

(2)公众生态教育

公众是生态文化最直接的承受主体,并且拥有最终评判的话语权,因此,生态文化的维系需要市民主体的广泛参与,对公众的生态教育将提高市民的生态知识水平,强化公共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结语

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拥有丰富的“两汉文化”资源,在“两汉文化”背景下,制定适宜徐州的文化发展策略是迫切和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制定徐州文化发展策略需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第二,挖掘徐州地方“两汉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第三,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殷薇,孟召宜,李霄.徐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21-23.DOI:10.3969/j.Issn.1672-5409.2012.05.012.

[2]张长立,魏红丽.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徐州市文化产业为例[J].江苏商论,2008(2):138-140.

[3][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

[4]孙启祥.“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81-84.DOI:10.3969/j.issn.1673-2936.2009.01.017.

[5]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90.

[6]魏红丽,张长立.徐州汉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选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23(1):44-47.

[7]张秀华.汉文化与旅游业——对徐州开发旅游产品发展大旅游的思考[C].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2000.

[8]余佳.“舞动汉风”品牌下的徐州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4,(27):40-40.DOI:10.3969/j.Issn.2095-2457. 2014.27.029.

[9]沈山,吴婧,胡瑞山.楚汉文化品牌与徐州城市文化创新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1):99-103.DOI:10.3969/j.issn.1007-6425.2007.01.021.

[10]陈天,谢爱华.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初探[C].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8.

[11]王学东,王盼.徐州汉文化景区体验营销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4,(9):114-115.DOI:10.3969/j.Issn.1006-8937. 2014.06.064.

[12]王桃桃.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文学资源开发研究[J].文教资料,2015,(6):64-65.

本文根据徐州工程学院省级课题《基于特色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徐州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现状调查》(编号:xcx2015029)撰写。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生态文化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
浅析建立社区文化品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