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

2023-12-02 00:47施丽娜
成才之路 2023年31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核心素养

施丽娜

摘要:学科实践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方式,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迭代发展,其既强调“学科知识”,又强调“实践探究”,还特别重视学科育人成效。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和独树一帜的实践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文章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保护古建筑”一课为例,提出课前创设真实情景、课中引导学生真实探究、课后帮助学生真实应用美术知识等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学科实践;核心素养;美术学科;“保护古建筑”;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097-04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课程育人方式改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在《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和《学科实践,让“自主、合作、探究”迭代升级》两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学科实践代表了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是对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超越,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突破口,为核心素养时代回答“如何育人“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2]。下面,笔者以美术学科为例,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育人方式进行探究,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学科实践的含义

学科实践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新方向,是以学科为抓手,构建实践型育人新方式,让学生利用学科基础知识,在目标问题的指引下,在真实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检验原有知识,生成新经验,再依靠新经验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经验的不断更新和知识内化,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科实践是对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深化和发展,并不是“抛弃知识”,其既注重学科性,又注重实践性,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其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还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和社会性[3]。

2.学科实践发展历程

“学科实践”包含“学科”和“实践”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证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有之,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主要分为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制作性知识,且理论性知识是学科学术的顶端,因此常常忽略和轻视实践[4]。受此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都较为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探究。针对这一情况,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理念,指出:“知识”的本质是一种经验,而“经验”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教育则是利用已有经验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获取经验更新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使用经验,不断更新实践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学科实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3.学科实践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极大地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本的传统教学方式。但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如火如荼的“探究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为了探究而探究”,以及缺乏学科知识基础和目标指引的“假探究”现象,这使得部分学科实践学习方式的应用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教学的严谨性与学科特征,导致“学习”并未真实发生,核心素养培养也无从谈起。对此,相关教师应积极进行改变。

美术作为学科出现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时间较晚。1904年,张之洞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被清政府批准,这是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在此之前,美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记录生活、传递信息、教化民众等。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历代名画记》中的“成教化,助人伦”,再到近代鲁迅先生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在美化、装点生活和环境的同时,一直发挥着教化人的作用,即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显而易见,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美术教学长时间依赖师徒传授,而逐渐产生了重“技”的倾向,这间接导致了美术教育的“匠”气,也使得传统的美术教育仅停留在技艺的反复练习上,缺乏美术理论知识支撑,不注重寓教于乐,更缺失审美和情感培养。新课改之后,“三维目标”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繁、难、偏、旧”等问题,于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逐渐成为美术课堂中的主流。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5],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6],这两份意见的推出将“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7]。“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五育并举”逐渐转变为“五育融合”,“跨学科”也随之成为热点。美术作为人文艺术类学科,具有连接自然和社会的特殊属性,成为了“跨学科”的“集中地”。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美术教师把教学关注点放在了“五”和“融合”上,于是出现了为了“融合”而“跨学科”的现象。这使得美术学科的专业性被逐渐弱化,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浮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美术教师应立足于学科本位,用美术的方式去教美术,以此让学生的美术学习真实发生,从而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作用。

学科实践是一种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线性模式,而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网状模式,并且具有一定可变性。这种非线性的动态、可变性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生成自我建构的实践追求,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保护古建筑”一课为例,对美术学科课前、课堂、课后的实践活動实施策略进行说明。

1.课前:创设真实的情景

(1)在真实情景中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美术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载体,是视觉艺术,在以视觉为中心的学生审美素养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学习美术离不开抽象思维和想象力的支持,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真正学好美术就必须对真实情景进行充分观察,而真实情景就是生活、自然、社会。学生观察自然、生活、社会的过程就是通过自身视觉唤起自身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综合感性体验过程,而感性体验作为一种认识经验,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保护古建筑”一课之前,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去,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信息去寻找身边的古建筑,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古建筑带给他们的感性经验,并任选视觉性的美术化的记录手段,如摄影、录像、写生等记录这一古建筑。

(2)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创新的入门之径,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美术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思维,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自然规律。学生通过摄影和录像等方法记录古建筑时,要运用具象的焦点透视观察法观察古建筑。而通过绘画写生记录古建筑时,既可以运用意象的散点透视观察法,又可以运用具象的焦点透视观察法。但不论哪种记录方法,学生对古建筑的观察一定都是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局部观察和整体观察会带给学生不同的视觉体验,从而刺激学生思维发展。在真实且有意义的学习情景中,学生更容易发现、感受、认识真实的古建筑,并逐渐学会从美术角度去发现、感知古建筑的美。这样,学生的审美体验会得到增强,审美情趣会得到提升。

2.课堂:引导真实的探究

学科实践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双基”教学,而是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支撑,以及由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发的基本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探究实践教学。

(1)以学科基本知识为支撑的真实探究。学习是一种“认知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学科基础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来自前人的实践,是實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可以帮助学生预见未来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保护古建筑”一课为例,本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13课,这一课的前一课———第12课讲的是“保护文物”,“文物”和“古建筑”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重合。如何正确区分“文物”和“古物”是“保护文物”一课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保护文物”一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以后,学生从这一课学到的知识就可以作为其学习“保护古建筑”一课的基础知识,支撑其学好“保护古建筑”一课。学生以“保护文物”一课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可以预见“保护古建筑”一课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哪些“古建筑”属于“文物”?然后可以此问题为导向去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古建筑,并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等方式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不断提出假设,从而进行实践印证、深入反思,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2)以学科基本技能为路径的真实探究。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被称为“技能学科”,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美术中除了要进行传统的“知识学习”,还要依赖“操作行为”进行实践和艺术表现。这种操作能力是以学科基本技能为基础在真实、复杂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究形成的。以学科基本技能为基础的“操作学习”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第一,操作学习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只有操作行动真实发生,才能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直接经验。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科基础知识、技能)产生交集和冲突后,才能促发学生深度思考,并进一步指挥学生开展更理性的操作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技能[8]。第二,操作学习是学生形成与动手操作相关素质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兴趣、情感、态度、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等多种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发展仅依靠知识学习是不能实现的。艺术学习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操作练习,才能达到对肌肉的控制力和对艺术的表现力。美术表现是一种用手或工具改变材料的形态,创造出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视觉形象的操作活动。操作活动是受学生理性经验和感性经验指导的,当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时,理性经验和感性经验能促使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初步感知、新奇想象、已有知识能力以及自身的个性品质等复杂的潜能进行综合优化,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造和呈现。在“保护古建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材质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材料、小组合作、分组选择材料,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探究古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开展操作实践。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不同媒材的特性,进而形成直接经验。第三,操作学习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实践和生活的主体。美术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性活动之一,也是个体学习成长过程中最早的实践性活动[9]。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锻炼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在美术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专心致志、尽善尽美的品质,运用多种工具、媒材进行整合、创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把自己在美术活动所获得的品质和能力迁移运用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从而使他们受益终身。

3.课后:进行真实的应用

课后,美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本地古建筑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宣传保护活动,如设计旅游路线图、招贴画、邮票、明信片、台历、文化衫等,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践性、生活性、功能性,帮助学生有效建立“艺术要应用于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价值感,进而主动运用美术改善、美化生活。

1.立足知识不确定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既是学习的方式,又是验证的过程,更是应用的途径。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需要人不断地实践、验证、矫正、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是人以自我为主体取得个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对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精神。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知识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将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经验,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内化知识。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多样性实践活动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其学习活动的多样性。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丰富、多样,有层次性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以“保护古建筑”一课为例,其课前实践活动主题———“记录古建筑”的艺术选项有摄影、写生(线描、中国画、水粉画、水彩笔画),课堂实践活动主题———“制作古建筑模型”的艺术选项有平面模型设计图、纸模型制作、综合材料模型制作、陶泥模型制作,课后实践活动主题———“古建筑文创设计”的艺术选项有旅游路线图、招贴画、邮票、明信片、台历、文化衫。

3.增加课堂人际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由此可见,人际互动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互动越频繁,学习成效越显著。叶澜教授更是将“互动生成”看作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促进生生互动,让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需求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效果灵活机动地调整小组成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科实践作为一种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在强化“实践意识”、各学科的“实践育人”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科素养的内容与具体的学科活动是相对应的,其也只有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才能发展和表现出来。美术教师应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育人方式进行积极探究,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和“实际活动素质”的协同发展,使美术学科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2]崔允漷.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2,(09):30-32.

[3]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12):55-63.

[4]学科实践,让“自主、合作、探究”迭代升级[EB/OL].[2022-04-21][2023-04-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 2204/t20220421_620105.html.

[5]國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5)[2023-04-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04-30].https://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2023-04-08].https://www.gov.cn/zh 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8]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40-150.

[9]刘艳.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1):57-62.

Discipline Practice: a Way of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e

———Taking the Discipline of Art as an Example

Shi Li’na

(Xiamen City No.5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 Disciplinary practice i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ies and is an iterative development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It emphasizes both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s an art course, the art discipline has distinct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practicality, and has unique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at cannot be replaced by other disciplin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lesson "protecting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six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art in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s an example, propos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creating real scenes before class, guiding students to explore truthfully during class, and helping students apply art knowledge truthfully after cla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in the field of art.

Key words: disciplinarypractice;corecompetencies;artdiscipline; "protectingancientbuildings"; learningactivities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核心素养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