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迎超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 号),提出创新创业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了战略层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国发〔2021〕9 号)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应在训练计划、实践项目等方面,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提高全民创新创业素质水平,归根结底需要进一步加强、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匹配的人才基础。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相关研究。李娜(2015)[1]基于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培养和基础理论课程,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刘卫东和雷轶(2017)[2]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专业学习,提高二者契合度,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将相关课程按照课程类型、课程级别分类实施,将相关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发挥各实施主体的反馈和协同效应。范峻彤(2019)[3]提出,应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用发展的理念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提高教育的可行性。尹妮(2020)[4]基于从业岗位的工作内容需求等角度,对比了传统与新型人才培养的不同,提出从就业需求路径等方面入手,更新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提升培养水平。王晓辉(2020)[5]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应从显性和隐性知识两个角度,注重创新意识和个性化因素,建立合适的教学体系及实践渠道,通过多样化方式开展教学。杨琴(2022)[6]提出,应从学科竞赛的视角开展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以理念转变为前导,以竞赛为支撑,打造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王栋(2021)[7]认为,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应利用产教融合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王卫华(2022)[8]在分析现有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应将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培养成效。桂晶晶等(2022)[9]基于成果导向理论,提出应从市场需求出发,从“校行企”三方建立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三方合作平台和学生成果库,建立多维实践训练模式。高洁(2022)[10]通过现存问题的分析,从产教融合角度,提出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改善师资力量、优化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商科类专业开展针对性研究较少,本文期望对现有研究给予拓展,为高职商科类专业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机构设立、师资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校园的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不足,创新创业团队数量不够,学生群体中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前导,是创新创业活动的精神力量,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动的源头。商科类专业具有抽象思维多,难以有效模拟实践等特点,对洞察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相对偏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够,进而限制了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高职商科类专业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较少,存在行政人员甚至辅导员兼任的情况,学校层面对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专业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但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或经历的教师较少,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情况,难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的专业咨询和指导,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难以转化为实践。在兼职教师队伍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仍以职称作为聘任导师的课酬依据,存在课酬偏低,甚至难以弥补来往通勤费用的情况,无法吸引校外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长期、稳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缺少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商科类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没有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体现层次性培养。在课程体系目标设置上,相对更加关注专业技能目标和综合素质目标,缺少明确的创新创业培养目标,难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在课程内容方面,当前的课程体系主要侧重创新创业知识方面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创新创业意识和实操技能的培养与实践,难以达到期望的培养效果。在课程体系层次性方面,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前期的创新创业导入教育,缺失后期的创新创业实践模拟,没有体现前期引入、理论学习、实验模拟、社会实践逐层递进的教学要求。
高职商科类专业学生的成绩考核,没有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元素。在课程考核方面,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主要关注课堂表现、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考核多关注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考核中缺少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内容,难以形成多课程协同培养的局面。此外,按照现有考核要求,需要更多时间用来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和完成项目任务,在无法用创新创业实践置换相关学分的情况下,限制了有创新创业特长学生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训练,以便体验创业的具体流程和技能要求。但高职商科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难以实验室实验,难以课堂模拟,校外缺乏实践平台的困境。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高职院校校内缺乏合适的锻炼训练场地和平台,而校外企业、园区等单位,缺乏提供创业实践平台的动力,因此,需要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的创新类课程教学和实践,一般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存在难以协同的问题。创新创业类课程授课,通常由具有相关技能的各专业学科老师兼任,课程考核归二级学院管理;第二课堂或创新学分的考核与认定,通常归教务部门负责;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常归团委组织与管理;其他创新创业类比赛、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创业资源整合等工作,通常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管理。虽然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分工存在自身合理性,但缺少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各主体之间专注于自身分管工作,协调沟通不够,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形成合力。
成果导向教育是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能力、兴趣,制定成果目标,通过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11]高职商科类专业,应进一步分析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分析学生主要面对的行业方向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计划,从终端需求出发,反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所需导师的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求、教学内容要求、实践平台要求和项目设计规划要求等内容,精准发力,推动课堂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最终能落地转化为实施的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学以致用。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均有一些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内有大量具有相同兴趣的成员,是校内各项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带动者。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各社团的创新创业潜力,通过修订社团管理办法,融入创新创业要求条款,要求各社团参与重要的创新创业大赛、重要的创新创业模拟平台建设等,以点带面,利用校内社团这一抓手和着力点,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形成覆盖全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进而达到广泛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创新创业技能的目标。
商科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要求较高等特点,需要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为更好地完善商科类专业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从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师队伍两个方面努力。
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从队伍来源和教师薪酬两个方面改善:一是在邀请传统成熟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同时,密切关注区域创新创业产业及初创成功企业,主动邀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创业者讲课,拓宽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来源;二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灵活的兼职教师薪酬标准,针对企业人员具有职称者较少的现状,可以采用职称与职位并行的薪酬标准,提高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兼课的积极性。兼职教师职位和头衔可能较多,为保障兼职教师薪酬发放的公平性和准确性,高职院校应建立兼职教师聘任评价机制,成立兼职教师聘任评价小组,由评价小组评估兼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及薪酬,通过制度保障兼职教师素质水平及薪酬公平,提高兼职教师兼课积极性。
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持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素质。首先高职院校可与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深化合作,签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议,为专职教师提供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次,通过学校层面密切社会服务,携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外部平台,共建创新创业服务项目,以项目为抓手,使专职教师带着具体任务下企业锻炼,提高专职教师创新创业锻炼成效。最后,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考核内容,将个人创新创业锻炼成效融入考核总体要求之中,激励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持续提高个人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
高职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创新创业意识、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以赛促学等多维度推进。第一,在新生初入校园阶段,学校就要充分挖掘资源,组织创业成功的校友、成功创业者等专家进入校园开展创业类讲座,传递创业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植入创新创业萌芽;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应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精神潜移默化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等创新创业素养。第二,高职商科类专业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与毕业资格挂钩,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素养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应该提供丰富的在线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允许学生将在线创新创业课程学时置换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接触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第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实现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将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模拟创业实践等作业或任务纳入课程过程考核内容,提高过程考核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比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第四,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大赛获奖的同学,可冲抵创新创业课程学分,或计入过程性考核之中,通过竞赛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高职院校应广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特别是本地的支持性政策,告知学生获取政策支持的条件及获取渠道,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降低创业风险,助力创业实践。
学校应从校级层面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二级部门分工方面,建议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课程资源筛选、课程考核和学分置换等工作由教务处牵头负责;创业导师、创业校友、创业园区、创新创业类大赛、校外创业孵化园区及其他平台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建议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开发和统筹;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创业素养教育的植入与引导,配合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提供校友等创新创业资源给创新创业学院,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工作协同。
高职院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鼓励在校生以团队的形式运营创业园区,通过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水平;学生活动层面,应每学期举行一次工商模拟市场活动,以成本价提供较大数量的摊位,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分析校园商机,自行筹备采购、备货、销售、退换货等流程,以工商模拟市场带动学生创业热情,训练创业实操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科技馆、地方创业孵化基地等渠道,挖掘校外合作平台潜力,通过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平台,鼓励高职商科类专业走出校园,了解企业创新创业环境,吸收创新创业知识,通过校外顶岗实践等活动,提高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