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多层思考

2023-12-02 04:56杨东辉
北方经贸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数字

杨东辉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0)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时代对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商用,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带来第二次数字化浪潮,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项关键技术促进了数字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995 年,世界经合组织(简称OECD)发表了一份名为《电子商务:经济和政策的全球化》的报告,它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并讨论了数字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报告详细阐述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对商业、创新、市场开放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此后,数字经济的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描述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活动的重要术语。

1998 年,美国商务部发布《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研究报告,对数字经济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对当时数字经济的特征和趋势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指出在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的推动下,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对后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000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福建”战略。2002 年,美国学者金范秀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将数字经济归结为以信息化形式进行交易的商品和服务。2021 年12 月12 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时代是指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的时代。数字经济时代是市场竞争全球化、知识化与聚合化的时代,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对未来的重塑是颠覆性的,要深刻认识数字经济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适应和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数字经济时代,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高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其中的文化垃圾,失范的道德观、错误的价值观、颓废的生活方式,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高职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文化的传播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通过家庭和社会多种渠道渗透到校园,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面临着冲击,对高职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的挑战

效益原则、利益驱动原则,是市场经济生命力的支撑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效益观念和务实求实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进取拼搏精神,但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倾向,偏好于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到学校,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必然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这也是高职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信息是开放多样的,既有健康有益的信息,也存在有害无益的内容。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日益丰饶,但是如果不能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并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对意识形态风险,敢于亮剑、敢于斗争,那么可能面临的就是人欲横流、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科技进步需要思想文化约束,需要塑造有更高道德责任感、爱国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青年一代,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人的道德判断和文化选择能力,使学生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鉴别、学会吸收、学会抑制。

三、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突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谋划和协作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秉承“七个着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需要学校党委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和统一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找到“坐标系”、把牢“方向盘”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使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目标更加明确、底色更加鲜明、举措更加务实。学校党委要做好一个科学的规划,构建出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的总体行动方案,全面搭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如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的模式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意识形态工作委员会”“红色文化工作室”等机构,定期召开思政工作研讨会、意识形态研判会等,制定下发文件,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校园文化建设等。将文化育人体系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素,切实打通文化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坚持数字赋能,建好用好文化资源库

有了数字化的赋能,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一是建立数字资源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跨部门整合全校资源,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网络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思政教学辅助视频、案例、数据、故事,让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温暖而亲和,使学生更能入脑入心,形成可共享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手段。依托文化育人数字资源库,挖掘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数字文化育人新手段,坚持校内校外联合、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融合,充分利用红色广播站、抖音号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运用虚拟仿真、全息投影、视觉识别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三是创设数字学习环境。数字技术可以创设“多维度、全时空、立体化”的数字学习环境,力争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文化浸润。有效打通家校文化育人屏障,延伸育人时空,打造长效机制,营造汇聚学校、企业、社会合力的校内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环境。

(三)坚持合力共为,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共同体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统筹推进。职业院校可牵头打造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多维一体、互融共促的文化育人共同体,提升育人的辐射面与实效度。一是师生同向同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要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如以“党建+”模式,点亮师德师风思想底色,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为示范,发挥“头雁”作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切实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红心铸魂、匠心筑梦,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等方面实现双主体同频共振,提升文化育人的常态化、互动性和融入度。二是校馆联动,铸魂育人。各类文化展馆、博物馆是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品格,是信仰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生动载体。应充分开展馆校合作,打造铸魂育人共同体,让中华文化和“红色信仰”在高职学生中扎根,以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强堡垒。三是校企协作,实践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实训实践体系和师资建设体系等,完善“校企协同文化育人”机制,打造文化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一方面加强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另一方面进行行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文化教育,如创设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匠心筑梦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最终实现真正的融合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坚持多元融合,丰富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

多元文化融合协同,即将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职教文化,增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发展优势,体现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一是用校园文化涵养人。发掘校史、校训、景观建筑等蕴藏的文化资源,建设校本文化育人阵地,增强文化感召力。二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设计,融入各类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为专业学习内容,使得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三是用红色文化激励人。挖掘职业院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用鲜活的形象打动人,用浓厚的情感感染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事、文化人的浸润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有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数字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