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兵,徐 达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连云港 222005)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达到了明显的“后发先至”。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1]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高达45.5 万亿元,占GDP 比重近40%,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型,对本科高校以传统理论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典型问题并面临挑战。
新时代,国际贸易的对象已不单单是货物,服务贸易的占比越来越大。伴随贸易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外贸领域也在不断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正在促使贸易分工更加细化和具体。而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对象仍以货物贸易为主,以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数字贸易内容为主的课程相对缺乏。不仅如此,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交叉学科内容更为匮乏,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新时代涉外贸易对知识及能力的系统化、跨界化的要求。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本科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和交叉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强调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对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重要性。
新时代,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推动创新,国际贸易新业态层出不穷,催生了对数字贸易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数字化转型,涉外经贸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等都亟须一大批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国贸专业核心能力(如市场开拓、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交流等),又具有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如数据挖掘及分析能力、数字贸易软硬件设备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双创型”涉外经贸人才。目前,因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较强且具有国际化学习和工作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课程体系未与时俱进及缺乏真正的教育实践基地等原因,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升遭遇瓶颈,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涉外企事业单位对“创新型”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国际贸易属于全方位、综合性的业务体系,其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商务合作洽谈、结汇退税等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金融保险、商务英语及国际贸易法规等专业素质。数字经济时代,跨国贸易更是要求从业者具备网络技术、软件操作、数据收集处理和图片处理等相关技能。然而,当前的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重视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锻炼及对交叉学科技能的掌握。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由于跨国贸易模式的革新及涉外贸易工具的升级,国际贸易对本科高校关于学生的国际商务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生的国际商务素养难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综合型”贸易人才的需求。
肖挺和苏雅(2021)[2]指出,虽然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不充分。高校有必要对国贸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设计基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和构建基于教学过程的智能化评估系统,以期通过提升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韦倩青和韦倩虹(2022)[3]强调,学科竞赛模块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高校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要重点培养人才的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相应的对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建设也要进行改革。董展眉(2022)[4]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推动国际贸易向数字化转型,国际贸易的主体、客体、贸易模式和竞争优势都发生了改变,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强化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樊琦和祝舟航(2021)、[5]何兵和王紫凝(2022)、[6]李继强(2022)[7]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跨国贸易不断革新,对国贸专业人才的应用性、技术性、灵敏性和综合性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本科高校在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课程体系优化、加强实训与实务操作能力、重视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的培养方式等入手,培养适应用人单位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郭彦丽和薛云(2020)、[8]丛海彬(2022)[9]等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际贸易形式不断丰富的新时代,本科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要重视品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郑绪涛(2022)[10]指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方式及方法与时俱进,要求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要适当革新,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在贸易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呈三大趋势:其一,从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增长转向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重视信息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二,从“竖一字型”专业技术人才向“十字形”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其三,从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重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强化体验式教学和实践学习。总而言之,学术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正向素质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关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研究,主要是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为当今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提供理论与现实经验支持。二是实地调查研究法。深入涉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三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通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支持学生独立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POCIB 等学科竞赛项目等,探索出一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推动国际贸易、信息技术、国际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考虑到本科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过程需要实践引导,将专业性强的课程设置到本科阶段的后两年进行学习,而前两年通过通识课教育以及平台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本科阶段的后两年,通过国际贸易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海关实务等),外加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新增加的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课程知识,逐步打通经济学、贸易学、电子商务的知识界限,搭建多(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除了让学生学到国际贸易类的专业知识,也拓展了开展数字贸易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和培育“一专多能”的涉外贸易人才。另外,涉及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课程也可包含在课程体系的选修科目中,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2.促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境内境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升级
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例如,充分运用“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平台教学资源,结合“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教学工具,有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课程及线下课程的各自优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实现境内与境外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离不开开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国贸专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申请国际化品牌项目,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联合开设线上课程,拓展本专业学生与国外学生和教师交流的机会等。[11]
3.“翻转课堂”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
灵活使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预习任课教师提供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和解决问题,实现“教”与“学”的翻转;利用信息技术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鼓励指导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他学科竞赛。另外,在企业认识实习等实践类课程中,除了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还可以结合邀请当地商务局、海关、涉外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不定期到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进一步达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目标。[12]
4.打造相关实训操作平台,实现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为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可以通过构建与课上学习知识相关的实训操作系统,如国际贸易磋商、销售合同签订、信用证汇票申请、正确填写装箱单等商业发票及其他单据、出口商多种交货方式报价计算、进出口商根据不同种类商品进行海关报关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单证识别和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综上,普通本科院校必须紧抓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机遇,积极打造与更新实训操作平台,促进课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了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重新审视本科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结构、“双创能力”及国际商务素养三方面出发,提出优化培养模式以推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