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
摘要:“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语文教学培育工匠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高职语文教学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挖语文教育这块主阵地的价值与功能,是“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语文学科的使命。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是高职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天然优势的体现。文章以“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在逻辑为出发点,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面临课题、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双高计划;传统文化;高职语文;工匠精神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正着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国务院在2019年1月24日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正式迈入“双高计划”时代。这对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并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高职语文教学如何迎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双高计划”等战略需求,如何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双高计划”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逻辑联系
“双高计划”要求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和传承以专注、严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为精神内核的工匠精神为己任。这也是《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要旨所在。
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在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课与公共课中、在实践与实训中全方位融入。这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双高计划”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入工匠精神在内在逻辑上有密切的联系。
(一)“双高计划”与高职语文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趋同性
“双高计划”旨在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育“大国工匠”,这也是中國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职责所在。
高职语文在铸魂育人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优势。包含以爱岗、敬业、专注、合作等工匠精神的核心品质,丰厚的传统文化则是最佳土壤。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作为教学内容加以渗透,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教学的切入点推进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等工匠精神的内核内化到行为中。
(二)“双高计划”与高职语文工匠精神培养的人才现实需求具有一致性
职业教育要以国家战略为先,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人才高地的作用,担当起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职责,这是“双高计划”对职业院校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立足所在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职业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成为培育人才的必然方向,而这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工匠精神的践行。
高职语文“以文化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明显。因此,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不仅有学科上的优势,还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现实需求。
(三)“双高计划”与高职语文工匠精神在达成路径上具有相同之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这就在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如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本质上来讲,“以文化人”是用文化来浸润、熏陶、教化、塑造、成就人的过程,而高职语文具有感染人、熏陶人、浸润人、教化人、塑造人、成就人的独特作用,从而成为在“双高计划”建设中“以文化人”的最佳载体,也是“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语文渗透工匠精神的最佳路径。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语文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历史悠久、世代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重要的精神瑰宝。究其根本,工匠精神离不开人们在工作认识上客观公正,在工作态度上爱岗敬业、乐业,在工作结果上追求精益求精,在工作职责上认真履职,在职业理想上改革创新。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双高计划”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为积极响应“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精湛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追求极致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态度等工匠精神。
三、高职语文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意义和面临的课题
中华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且内涵丰富,是促使中华文明得到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广泛的教育意义。
基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实践性、时代性,如何有效提炼工匠精神元素;如何渗透工匠精神,如何整合及系统化表达工匠精神;如何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阐发好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上如何筑匠心、铸匠魂;在行动导引上如何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精炼匠技;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实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同时与专业教学有效对接,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这些都是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教师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高职语文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可能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基因,这是高职语文教学得以融入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
第一,工匠精神的辑录以集中或者零散的方式保留在各类中华历史典籍中,为工匠精神的资源挖掘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理论依据,如《周礼·考工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另外,《礼记》《荀子》《左传》中也有大量关于工匠精神的辑录,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教学。
第二,工匠精神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富,为工匠精神注入更多时代精神提供可能。
工匠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是工匠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从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夏鳍作城”“虞驹作舟”“奚仲造车”到“寸锦寸金”的云锦、辉煌璀璨的唐三彩、明丽堂皇的漆器再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彰显。
第三,大量优秀的工匠为开展“双高计划”背景下工匠精神的融入与渗透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人物标杆及榜样。从上古时期神话传说里的人物,如善射者后翌、移山的愚公、填海的精卫等到先秦时期的工匠鼻祖鲁班,再到墨子、蔡伦、张衡、祖冲之、毕昇、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再到匠作大师宇文凯、画家顾恺之、造桥师李春等,古代卓越工匠不胜枚举。近现代为中国的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铁人王进喜、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等大国工匠更是出类拔萃。他们应成为高职语文融入工匠精神的人物标杆,以及学习的范例。
第四,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價值观。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时代呼唤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以创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与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相辅相成,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敬业”“诚信”相符,内涵上趋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大众所认可的价值理念,成为劳动者共同的价值追求。
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借助传统文化让工匠精神在学校教学中传承,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方位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向阳,郑柏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2]杨劲平.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15).
[3]李月丽.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方法[J].学园,2020(26).
[4]孙昕.琢玉成器:浅析高职院校经典诵读课的开设对工匠精神的塑造[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7).
[5]曾小凌.工匠精神培育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
[6]李忠华.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6(51).
[7]滕静,陈一郎.“荆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教学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5).
[8]黄丽强.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汉字文化,2022(10).
[9]邱智鸿,喻彩霞.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7).
[10]屈文斌,刘引涛,陈会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基金项目: 2021年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践项目“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整合与表达”,项目编号: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