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文化融入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30 01:33:39刘微微隗雪燕
理论观察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刘微微 隗雪燕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中西方文化内容的比例严重失衡,而工科院校的学生文化底蕴比较薄弱,这会造成英语课程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由此来看,将中国文化纳入英语教学之中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服务,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扩大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8 — 0126 — 05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他指出:“由于过于注重英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导致学生在英语表达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体现。这种缺陷不仅仅影响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缺乏自信。”[1]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文件强调了新时代文科教育要以培养文科人才为目标,培养其爱国、爱文化的意识,并能够胜任承担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重要角色。其中,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和载体,在文科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相关,两者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果中国学者不能使用英语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文化交流将缺少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的声音,文化对话只能成为文化独白”[2]。

怎样传播中国文化和怎样增强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够使他们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我校作为有地质行业特色的院校,理工专业的学生居多,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课堂所学与自身所处文化相呼应,成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通识培养的组成部分之一,更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一、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内容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全球化的发展与融合,使得跨文化交际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与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这是因为学生通过比较与借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自觉地根据文化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3];同时,通过对本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且对外国人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文化介绍。

(二)促进英语学习的需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出:“母语及其文化在學习第二语言(如英语)和提高交际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这是因为“母语作为个体最早习得的语言,对于语言的习得和理解有着独特的影响。母语较好的学生可以更轻松掌握第二语言”[5]。这一点被许多研究所证实。此外,母语和母语文化也可以作为学习第二语言和了解外族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外语教学效果”,还可以“优化外语教学活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6]。

(三)大学生提高文化自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意义在于,只有拥有自信的文化,才能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坚守传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积极引进借鉴外部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化实现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7]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中国文化的话题,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评价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和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同时也能够更客观地评价这些价值观的优缺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的关键。这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该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提高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该具备多样化的传播技巧,如使用语言、书写和表演等方式,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现状。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方法进行调查。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和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同时,还将收集学生和老师对于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程度的看法和意见;其次,通过测试方法,研究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表达能力。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揭示学生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本研究还探讨可能存在的文化失语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同时,研究进一步探讨可能导致文化失语问题的原因。

(一)研究对象

样本为地质大学2022级非英语专业的2053名本科生和大学英语教研室33名教师。涵盖了我校除英语专业以外其他所有的专业。在新高考政策下,这些学生高考时都需要选考物理和化学专业,也就是更加贴近于传统的理科方向。33位教师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13名、讲师18名。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进行。

针对学生的调研,研究一共发放2053份问卷,1980份问卷有效。我们的主要调查目标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态度和认同程度,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我们还重点调查了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的教授和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方法建议。在这次调研中,我们还特地针对33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放了33份问卷,并收到了全部有效问卷。针对教师的调查主要是评定他们自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了解英语课堂上讲授中国文化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态度。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也希望了解教师们在传授中国文化方面的现状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

测试的对象为地质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共计190人。测试内容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中关于中国文化的词汇,共40题。其中英译汉共20题,考查学生辨别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这部分测试通过给出英文表达,学生需要将其翻译成中文;第二部分是汉译英共20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翻译能力。这部分测试通过给出中文表达,学生需要将其翻译成英语;测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表达能力。

(三)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大约70%的学生认为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难度较大,67%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知识,但也有大约9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老师会详细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可以学到一些文化知识,但仅限于跟词汇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中国文化知识无论是在教材还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都很少被涉及到。另外大约92%的学生表示喜欢老师在英语课堂上讲授中国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学习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态度是积极的,也有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习相关中国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表明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知识的缺失,体现出学生更倾向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态度。

大约50%的教师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大约94%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教师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知识的融入与语言学习关系密切,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但在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问题上,大约61%的教师认为“一般”。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如何融入中国文化不是很了解,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中国文化内容,但是方法单一,多数是采用直接讲解的方法。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教学材料不足、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和自身文化知识素养不高等因素,致使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存在于大学英语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从各个方面努力尝试改变这种现象。

表1列出了参加测试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了便于对比,分别列出第一部分即英译汉和第二部分汉译英的平均分,总平均分以及两部分的均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分只有26分;第一部分即英译汉的平均分明显高于第二部分即汉译英的平均分,高出13.32个百分点。根据以上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学生在英译汉方面的成绩明显高于汉译英的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而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则更加注重对英语语法与词汇的翻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数据显示,学生们的测试成绩范围非常广泛。最高分为62分,最低分仅为4分,而平均分为28分。这表明学生们在测试中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在英译汉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好。平均分为20.7分,最高分为42分,最低分为6分。这说明学生在翻译英文为汉语的能力上有一定的水平。然而,在汉译英方面,学生们的表现相对较差,平均分仅为6.42分,最高分为22分,最低分甚至为0分。这暗示着学生在将汉语翻译为英文方面需要加强。在第一部分英译汉中,好多学生不知道“ the four treasures of Chinese study”是“笔墨纸砚”。第二部分中,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出现过的“端午节”“元宵节”“泰山”,到中国文化基础词汇的“除夕”“放鞭炮”,到驰名中外的“紫禁城”“北京大学”,再到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微信朋友圈”“支付宝”等词语翻译都是错误百出。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跨文化交际,试想交流的时候,外国人问我们中国有哪些节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回答圣诞节,外国人问我们平时吃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回答说我们吃汉堡包。我们学习英语,不仅学习语言知识,还要通过语言了解西方文化,更主要的是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

问卷和测试的结果分析表明,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知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状况仍然存在。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融入路径

本论文对我校实行的分级教学《大学英语》(B级)进行探讨。该课程分为基础与提高两部分。基礎阶段和提高阶段的教学相互衔接,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全年级共有44个B级课程班,占全年级班级总数的68.75%,这表明,B级班的学生人数较多,可能有较大的教学需求。为满足B级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选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视听说教程》。

教学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这样的好处在于教学资源丰富,对于教学有更多的扩展空间。学校选用超星尔雅智慧教学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管理功能,学习通APP给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大数据管理端提供了数据分析和管理功能。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电子资源,包括课件、习题、实验等,可以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

(一)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当前各大高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改版,但其内容多是关于英语语言国家社会、文化和风俗,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文章极少,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寥寥无几。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地道的中国文化元素,难以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自然也不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以我校所使用的《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该教材虽然涵盖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但遗憾的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相对来说内容比较有限,深度也不够。虽然在6个单元中融入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索需求。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利用特定单元主题透过语言本质挖掘深层次内涵,适度增加中国文化元素,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英文读本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进行跨文化对比。

以《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第一单元是大学生们刚步入大学的第一课,可以引入对《大学》《为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或文章的介绍,融入传统文化中对“大学”概念、大学教育和自身修养以及社会责任关系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表2列出本册书每个单元补充的中国文化的泛读材料。

除了补充阅读材料以外,教师要挖掘单元各个环节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目的与词汇联想法挖掘每个单元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5]。因此,教师可以选取课本中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拓展词汇的应用语境,然后在中国文化中选择相同、近似或者相关的词语或观念进行对比,以便增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能拓展中国文化相关词汇的理解和翻譯方法,比如在讲到词汇表里的“Exam”“presentation”时,教师可以选取中国文化中和考试有关词汇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Four Books” “Eight-Legged Essay”“Instruction knows no class distinction”加以扩充;再比如课文里涉及到Idioms and sayings with fox and rabbit时,教师可以补充Chinese idioms and sayings with fox and rabbit,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文化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每次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的通知功能向学生发放下次课的课前任务,包括让学生观看与单元主题有关,且结合实际的热点新闻、视频、演讲,甚至电影等内容,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完成布置的相关练习。在布置的课前任务里,教师上传的音视频和阅读材料里,以及教师制作或者引用的微课、慕课里都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融入中国文化内容,比如在“Ways of Learning”这个单元,教师上传BBC的纪录片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比中英两国教育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在课文主题导入、篇章结构分析、词汇语言运用、课中翻译、写作练习等各个环节融入中华文化内容,促成学生对所融入中华文化内容点的学习、吸收和理解,在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

在词汇讲解部分,教师可以用中国诗词、古文、成语等来作为单词的例句。除了间接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外,教师还可以直接补充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词汇,对中国文化的英文单词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同时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在这期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词汇整理中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词汇的记忆,比如在“Animal Intelligence”这个单元,让学生收集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及其对应的英文,体会相同动物名称在中英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阅读讲解,比如在“Romance”这个单元,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对比阅读本单元Text A “A Valentine Story”和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英文版本 “The Butterfly Lovers”。阅读中,教师可以就文章内容进行提问,还可以解释一些有用的词汇和短语。通过中西、古今、传统和现代的爱情故事的对比阅读,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文化词汇,比如 “十八相送”“男扮女装”等,还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进行了探究,进而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并上传相关资料到学习通。作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主题写作、翻译练习、演讲稿等,还可以发布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每周上传一段中国成语小故事音频到学习通上,要求学生进行听记,该作业主要是督促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同时扩展文化词汇和地道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用英文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发布测试任务,比如章节测验,在试题库中编辑文化词汇选择、连线、翻译等类型试题,最主要的是教师在编辑题目时可以同时设置每道题的解析。这样学生一提交就可以看见答案和解析,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智能测试平台发布在线口语测试,通过学校智能写作平台发布单元写作任务。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校通识类语言课程。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大学英语教育要帮助学生进行基于工具性的跨文化交际,承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因此,除了语言应用能力,文化素养也是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中国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加有自信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讲解中国文化;其次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中国文化内容,并根据内容设计融入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融入中国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培育适合中国国情、具备较高人文素养、能够得体地用英文向世界输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全面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02):89-92.

[3]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86-89.

[4]吴爱宁,孟荣新,崔瑞锋.加强母语文化教育 培养文化平等意识[J].理论导刊,2009(11):120-12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张磊,杨浩然.论外语教育的文化和谐共生[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172-178.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8]张胜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研究综述[J].英语广场,2018(06):37-39.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及思考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9:58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38:31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