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教赛视域下高校教师发展与评价探究

2023-11-29 14:06曹一红
教育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竞赛

曹一红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一直都是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为顺应时代变化,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我国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2016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改革教师评价,“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上,高校要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弊病,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青教赛)是近年参与度和讨论度均较高、与教师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赛事,从青教赛维度探索新时期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评价的着力点与完善策略,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一、以上海青教赛为例:新时期教师发展与评价理念的主旨诠释

竞赛指通过具有一定规则的竞技活动角逐位次与排名,或在绩效等级上进行比较和竞争,从而实现对参与者的支持与激励。全国高校青教赛发端于2012年,每两年一届,主旨是以赛促教。随着青教赛的持续改进与发展成熟,青教赛在选拔优秀、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的积极效应越发显著,在以赛促教的基础上起到了以赛促评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过去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基于“五唯”而过于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势,强化了教育教学实绩的荣誉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条件,对高等教育和教师有着不同的时代要求,教师发展与评价标准也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更新。作为选拔教师、评判教学和评价教师的重要方式,青教赛不断尝试顺应高校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赛事与新时期教师成长深度融合。以上海高校青教赛为例,作为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的检阅赛和全国青教赛的选拔赛,其与时俱进的过程充分契合和彰显了我国高校教育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其中最为鲜明的变化体现在竞赛主题的确定与学科组别的设置方面。

首届上海青教赛竞赛以建功立业为主题,重在“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学科组别设置相对粗犷,只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2016年第二届青教赛适逢《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前后,针对其中教师评价应“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及“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的要求,竞赛主题聚焦于“上好一门课”,同时学科组别分类相对细化和科学,增加和调整为六个;2018年第三届青教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上海市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经验,以及上海市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思政”改革核心环节、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工作要求,竞赛不仅相应增设了新的学科组别——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因素与标准,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2020年第四届青教赛在延续“立德树人”与“上好一门课”的宗旨基础上,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带来的社会影响,突出了医学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相应地增设了医学学科组别;2022年第五届青教赛则以“匠心、树人”为主题,提出“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竞赛学科延续并保持了相对成熟的七学科分类。

正是顺应和契合了新时期教师发展的要求,青教赛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上海青教赛的举办“唤起了沪上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对‘教学’二字的热忱”[1]。据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调研数据,每届高校青教赛都吸引近60所上海高校参加,几乎涵盖了上海市所有高校参赛人数逐年增加。随着赛事的持续推进,青教赛已经逐渐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系统的品牌项目,发掘和培养出一大批在教学工作中指向明确、敢于钻研、技术过硬的优秀青年教师。[2]

二、从教学看教师:专业技能的显性增进与职业发展的内涵拓展

教学竞赛看似是在赛教学,其实是在赛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授课教师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学术视野、授课技巧、职业素养等。常态化的教学竞赛能够切实达成“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目的,通过教学评比活动,促进学校和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学术探究,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对历届上海高校青教赛调研结果不难发现,其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拓宽教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站好讲台”深化教师职业角色认知

毋庸置疑,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拥有较高层次的学历。作为我国经济与教育发达城市,上海市高校任教教师中博士学位拥有者占比更高,很多高校“非博士不要”。但部分高校教师学历虽高,教学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尤其青年教师入职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难以避免。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师多受过师范学校训练和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取教师资格,根据《教师资格条例》,高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即可免试申请教师资格。事实上这些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虽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训练,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但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却相对欠缺。上海市教委一项调研发现,有90%以上的高校新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3]。很多人在没有做好充分教学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走上讲台,有的教师还同时肩负科研任务和行政工作,这直接导致他们的教学观念和课程意识不够充分,影响了其入职后的角色定位,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职业焦虑。

青教赛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职业需求,使其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从2016年起,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以独立第三方视角对竞赛进行全方位评估,面向上海市高校及教师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平均每届青教赛回收问卷1100份左右。统计结果显示,95%以上高校青年教师表示青教赛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自身提升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职业意识。在赛后进行的多场次座谈中,很多青年教师直言青教赛使自己对职业定位有了新的思考,仅仅“站上讲台”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而是要“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这代表青年教师对自我角色认知的转变。清晰、理性的角色认知决定了教师的角色态度和角色行为,有助于教师消解职业倦怠和职业惯性,激发职业活力,从而达到较好的职业角色适应。

(二)“精品课程”带动多重辐射效应

高校青教赛主要基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方面考查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以求基本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调研显示,参赛教师及团队几乎都经历了“磨课”过程,包括梳理学科知识、设计课程内容、撰写教案讲稿、制作PPT课件、抓取课程亮点、进行试讲演练,等等,其中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展示最新教学成果尤其受到重视。参赛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现新时期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技巧,不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推陈出新、因时而进,打造高质量的课堂,并基于此力求塑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同时,对于参赛教师而言,青教赛的收获并不仅仅局限于打造“一堂好课”,而是“一门好课”,赛后的日常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并据此激发了后续诸多辐射效应。调研结果显示,青教赛对青年教师转变教学态度、凝练教学成果、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影响显著,很多参赛课程经过后期的再建设,被树立为校级甚至市级“精品课程”“金课堂”,并基于此带动教材建设、团队建设、交流研修、课题申报、成果发表等工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反哺,形成教学与科研双螺旋上升态势。

(三)名师示范效应与奖励激励机制的内在耦合

《总体方案》指出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高水平竞赛往往具有引领和示范的强大功能。众多优秀选手同台比武,技高一筹、脱颖而出者往往会成为榜样和标杆,而荣誉的高含金量也使青年教师产生“向光”心理,见贤思齐、择优而从,从而产生示范效应。为备战青教赛,绝大多数上海高校都会开展校内教学选拔赛,有的甚至进行院校两级选拔,并多以团队为单位推举参赛选手。“团队作战”不仅增进了教师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还会激发校内不同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

除了激发名师名课的示范效应,青教赛还丰富和发展了教师奖励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助推教师教育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关涉青教赛的奖励激励机制包括校级和市级两个层面。在高校校级层面,为提高竞赛参与度和获奖率,很多高校围绕青教赛制订了奖励指标,并纳入各级考核。如,把青教赛的参与度和所获成绩作为二级院系或参赛团队的年度考核指标之一;对参赛教师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不仅拨专款对获奖教师予以资金奖励,还将其获奖记录列入个人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要素;出台政策授予获奖教师荣誉称号;推动获奖教师开设“精品课程”、举办“分享讲座”,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和带动学科乃至学校的教学氛围。在市级层面,为进一步凸显竞赛的导向力量,青教赛不仅设置了“个人奖”与“组织奖”,还对成绩优异的获奖教师按程序推荐申报市级五一劳动奖章,有些优秀教师由此获奖。以精神嘉奖为主的评价结果的外化与回归,使重视教学、尊重荣誉“成为上海高校教学的风向标”[4]。这些显性的外在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丰富了高校教师发展、绩效与奖励机制内涵,对扭转基于“五唯”的教师评价痼疾具有积极作用。

三、多维协同促进新时期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高校教师评价是对高校教师教育质量、业务素养和职业贡献度进行衡量与考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健全、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高校挖掘教师潜质、激发人员活力、稳定人才队伍、提升教师待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评价的应然功能是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然而,以往基于“五唯”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在实践中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激励教师发展的功能,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高校教师身份与角色迷失,教学工作缺少积极性,教师晋升空间受限,甚至导致部分高校人文精神涣散、人际关系异化、工作生态恶化。青教赛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评价的局限,拓宽了教师评价的完善策略和探索路径。

(一)构建教学竞赛与教师评价的协同与联动

高校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聘期考核、年度考核、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博导硕导资格、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称号等方面,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的设计与部署。青教赛在通过广泛宣传、选拔典型、奖励优秀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础上,直接推动了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视和对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也间接实现了对院校与学科的检验与评估。

高校与二级学院上下联动搭建平台,开展校内选拔赛和选手培训工作,是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具体做法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多部门成立联席工作组,协同备赛;积极邀请往届获奖教师或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与指导;对参与或获奖教师,从学校与院级层面在其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等等。如,有的高校明文规定,获得一定奖项的,可以折算为相应科研成果;有的高校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获奖选手破格晋升职称,或提拔为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还有的高校推荐获奖选手参加国内外相关竞赛、进修与经验交流等。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的历届获奖选手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会因青教赛的出色名次而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等方面具有更多竞争优势。

教学竞赛与教师评价赛教结合,横向联动,相辅相成,在引领和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可以有效推动教师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促进新时期新型高校教师评价的变革,进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实践中,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建立常态化的以新进教师为主的系列培训体系,并将其参与度与成绩作为教师考核与评价的指标之一;将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如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发展评价融入教学竞赛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将教学竞赛成绩与竞赛参与工作纳入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评价工作,并赋予其相应权重等。

(二)突出教学业绩在多元教师评价中的权重贡献指数

教师评价旨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不以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价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的一个参考。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可见,高校教师评价应是多维度、多元化的。除了科研和学术,还应回归到教师教育教学的本质职能与属性,教师的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等各方面都应纳入高等教育评价中。当前对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只注重工作数量、不重视教学质量的现象,在评价指标中需要补充多维评价因子,在注重定量评价之外也重视定性评价,多角度、多层面地评定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质量与贡献。

高校教师岗位一般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研并重型,不同学科与专业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不尽相同,必须充分兼顾学科和岗位的特点与性质,对评价要素综合考量,合理设置评价指标,科学分配指标权重。对于教学型教师,应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考核等教师评价中的比重,把承担一定量的本(专)科教学工作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价的必要条件。教学竞赛是最能展现教学技能和检验教学水平的方式与平台之一,其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教师在不同层级和规模教学竞赛的参与度和取得的实绩,以及通过竞赛获得个人名次等,理应纳为教师评价的相应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

(三)综合运用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和增值评价

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和增值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与手段,在教师评价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和增值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主要形式,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教师评价多元化、科学化机制的形成,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自我充实、拓展和提高,是达成客观评价教师的优选方式。

1.分类评价:关注专业性和独特性

分类评价更加关注评价对象的独特性,更大程度地实现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青教赛采取学科组别制,每一大类学科至少7名评委,基本涵盖所涉学科专业。即便如此,小众专业教师在参加竞赛后接受访谈时,在肯定评委专业度的同时,仍希望评委更加细化,对小同行评价提出了更多期待。同样,针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进行评价时,也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差异,依据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类型、专业门类等,进行分组分类,尽量细化、专业化和独特化,设置差异性的评价指标,既兼顾整体又尊重个性,确保有针对性地评价不同类别教师的实绩、贡献、能力,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

2.同行评价:从“大同行”到“小同行”

同行评价的科学性来自于同行特有的学术鉴别能力。青教赛中分类(学科)筛选同行专家担任评委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力求专家的权威度与专业度。这些同行专家具有学科背景一致、知识判断专业、评价指标掌握准确等优势,可以有效判断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学科专业既细分又交叉,这对同行评价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大同行”到“小同行”已然成为同行评价的发展趋势。在针对教师发展的各类评价中,同样需要不存在利害关系的“小同行”参与教师评价并独立打分,更客观公正地提供专业意见。当然这其中要做好背景筛查,采取专家承诺和回避机制,开通举报和申诉通道,确保评价网络中的“生人关系”。

3.增值评价:注重教师的养成与发展

在肯定青教赛多种正向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青教赛虽是教师成长与教师评价的有效方式,但并非万能,组织机构不能将其神化与同化或试图据此批量打造“理想型”教师;青年教师应避免功利倾向,将青教赛视为职业发展的捷径从而忽略个人教学风格的养成与教学经验的沉淀。回归教育本质、坚守育人初心,是青教赛和高校青年教师都要恪守的本真。以青教赛为契机,推动青年教师的养成与发展,方是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根据《总体方案》提出的“探索增值评价”的要求,教师增值评价强调考查发展与增益,注重教师与以前相比的实际表现、与已有成绩相比的现实努力、与原有基础相比的提高程度等,强调教师的历练与养成。如,将教师入校时的表现作为基础值,通过设定考评周期和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来考查教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与师德师风养成方面的提升与进步等。在学校内部常态化的教学竞赛与评比、针对新教师的培训与考核、阶段性教师绩效考评等过程中,增值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和增值评价的多元化、高质量的新时期教师评价体系,其完善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规划与指导,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部署和研制,还需要赛教结合、以赛促评等更多新视角、新维度的探索。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