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传播机制与舆情治理研究

2023-11-27 03:24徐亚杰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传播机制网络文化

徐亚杰

摘要: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络舆情相应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情绪和社会秩序。本文介绍网络文化的概念以及网络文化传播特征,分析网络文化传播机制与影响,探究网络文化传播基础上网络舆情治理对策,旨在为相关人员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提供参考,优化网络舆情治理效果,促进网络文化规范化传播。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机制;舆情治理

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者借助互联网载体面向信息接收者传递文化信息,体现权威性规律、非线性规律、互动性规律。本文在掌握网络文化传播机制的基础上,探究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治理效用,大范围推广网络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从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有效传播。

一、网络文化及其传播特征

所谓网络文化,指的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基于网络平台、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互动而形成的文化形态。[1]网络文化的成果表现为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网络视频等。

网络文化传播表现为快速性、广泛性、互动性、不可控性、群体极化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化传播特点新颖化,如传播渠道多元性;基于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多元化,如微信传播、微博传播等;传播工作分众化,即面向不同群众制定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传播策略;传播组织离散性,即网络文化传播突破区域限制、时间限制、阶层限制、年龄限制,支持多个意见群体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与反馈。[2]

二、网络文化传播机制与影响

网络文化在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内驱力,随着网络文化互动性增强,一定程度上促成网络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在文化交融、思想传播、理性思考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下面具体分析网络文化传播机制及影响,以便为网络文化良性发展和有效传播提供思路。

(一)网络文化传播机制

以文化特性为视角,分析网络文化传播机制,即网络具有较强开放性,基于这一特征促进网际互动,并促成网络文化。[3]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因规制统一性缺失,致使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减弱,进而使网络信息真实性、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强化网络文化权威性。

从传播模式角度探究网络文化传播机制,即全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传播打破以往线性传播模式,如今表现为非线性传播模式,促进信息在网络时代快速且广泛传播,促进信息多元化发展。从受众立场来看,受众因网络文化非线性传播而降低思考能力,受众对信息把握力度下降,这种情况下形成网络文化传播现象。[4]

从社会效果来看,网络文化随着网络事件的进展而变化,出现网络文化群体式创作、网络文化内容大量传播等现象,同时,网络舆情与之更新,带来有别于网络文化的社会效果。基于网络事件发酵,网络文化传播活动再次启动,且传播的影响力再次增强。

(二)网络文化传播影响

首先,促进文化交融。互联网平台为不同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载体,随着文化间交流互动频繁化,多形态、多区域的文化交融成为现实,进而促进文化间取长补短,实现文化效能的整体提升。

其次,促进思想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即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过程,所传播的内容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积极作用,使其追求先进文化、追求美好事物。简言之,网络文化传播带动先进思想文化发展,为大众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最后,促进理性思考。网络文化属于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得到广大群众支持。网络文化在知识多元化时代传播,能够帮助人们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让人们利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使人们理性思考、积极实践。网络文化传播期间,信息量显著增多,人们基于知识指导理性反思。

三、基于网络文化传播的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网络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会引发一定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表现为舆情主体多元性、舆情事件偶发性、舆情自由交互性以及受众认知偏差性。为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如不良信息滋生、网络舆情走向被误导、政府话语权受冲击等,应在网络文化传播环节重视网络舆情治理,并制定可行性网络舆情治理对策。可从以下四方面优化网络舆情治理效果。

(一)完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网络舆情治理措施之一,即加强网络舆情監管,对此完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使监管工作过程化开展、有效化落实。[5]

具体来说,要重视对网络信息的审核,采用人工审核和机器审核两种方式,同时,细化人工审核步骤,并明确审核标准,使审核工作价值化开展。对于新媒体平台来说,应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做好舆情动态变化追踪分析。在审核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在人工审核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全天候、实时性的网络舆情监测,据此鉴别舆情风险,针对网络舆情信息及时预警,视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大数据背景下,借助大数据技术来监管网络舆情,即大量采集数据信息,对采集的网络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基于价值化数据信息分析网络舆情,并预测舆情发展方向,为舆情治理措施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同时,建立敏感信息监测预警,主要围绕网络互动、网络表达等数据库进行细致分析,据此确定网络舆情目标,由专业的监管人员获知用户心理情绪,真实掌握用户内心声音,使网络舆情治理措施有的放矢。

对于网络用户而言,要保证网络空间身份与社会身份一致性,并强化个人信用体系,提高信用等级,按照网络规范来约束自身的网络言行,避免卷入负面网络舆情环境,为网络舆情正向引导贡献积极力量。此外,接受政府监督、群众监督,最大限度降低网络舆情消极影响,保证网络文化质量,使网络文化传播工作有意义、有价值地开展,最终建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使制造负面网络舆情的个体或组织受到惩罚。[6]

(二)加强网络舆情主动干预

网络舆情具有结构化、去中心化等特点,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工具丰富化、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意味着网络信息增量,且有越来越多网民参与到网络舆情讨论中,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出挑战。基于此,必须加强网络舆情主动干预。

对于管理主体来说,要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养成信息获取的良好习惯,保持较高的信息敏感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舆情事件分析中保持理性态度,发挥能动性,主动应对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问题,不能随波逐流。当网络舆情事件负面信息出现时,网络舆情管理主体要与相关部门联系,在交流沟通、协同商定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7]

需注意的是,网络舆情治理要从理念优化、方法创新等环节入手,对于网络舆情干预者而言,要高举政治旗帜,明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大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负面舆论展开斗争,毫不动摇地捍卫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创新网络舆情治理方法,新媒体平台执行备案许可制度,对网络主播、网络用户实名认证,同时,完善信息审核制度,支持信息源头追溯,尽可能保证信息质量,减少信息失真现象。

以往网络舆情治理侧重于线上治理,相对而言,网络治理的现实实践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会降低网络舆情治理效能。这种情况下加强网络舆情主动干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要采取线上治理和线下治理的双向模式,即公安部门、网信部门以及文化执法部门等主动干预,携手开展网络舆情治理活动,促进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迈向新台阶。

(三)做好网络舆情教育引导

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信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对此政府要对网络舆情治理正向引导。即建立部门间联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宣传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网络危机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网络舆情治理。

不仅如此,要动态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网络舆情治理环节,保证政府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避免出现网络舆论一边倒现象。政府要谨言慎行,妥善处理与媒体间的关系。同时,政府要与网民良性互动,倾听网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声音,并获取网民反馈,以便有针对性、准确地制定网络舆情治理措施,从而平衡网上舆论,避免事态恶化。

网络时代下,信息爆发式增长,虚假信息、不当言论扑面而来,这要求网民强化信息辨别能力、增强道德修养,同时,媒体工作者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要强化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要面向网民、媒体工作者加强网络舆情教育引导,通过在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传递网络法规、网络文化等知识,最为关键的是,要调动网民的自学意识,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让网民运用所学知识规范用网行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化传播。

网络舆情教育引导环节,还要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意见领袖,使其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正向带动网络舆情方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发出公正声音、理性声音,并帮助网民排解负面情绪,减少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网络文化传播中的网络舆情教育引导实践,要以多种教育模式结合的方式推进,即自主教育模式、针对性教育模式等联用,实现文化知识储备、文化修养提升等目标,确保网络环境常态化建设,大大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能。[8]

(四)构建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

遵循网络主权、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秩序良好等原则,维护网络空间稳定,建设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以网络强国思想为引导,建设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以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鼓励人们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树立正确态度、规范自身行为,避免不良信息滋生,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步伐。

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治理需要人类积极参与,尤其是网络用户要在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强化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这是网络文化培育的前提条件,也是网络信息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徑,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舆情治理难度。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构建关系到网民的身心发展,对此网民要齐心协力,大力支持网络文明建设,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发展,最终提升网民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幸福感。

从现实情况来看,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要从技术、法律、人才等多层面入手。对网络舆情治理进行技术赋能,即掌握先进数字化技术服务于网络舆情治理,对此舆情研究机构要支持科技创新,价值化运用数据处理技术,使其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提供技术内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建立短视频网络舆情指标,围绕网络舆情事件的层级、紧迫度、影响范围等进行科学评估,对紧急且重要的网络舆情事件优先处置,争取在短时间内消除负面影响。对网络舆情治理进行法律赋能,一方面要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多方面收集群众意见,结合群众利益妥善制定舆情治理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法治化建设力度,通过规范执法治理数据滥用、数据垄断等现象,同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的法律法规,推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走合法化道路,依法惩处网络肆意煽动者。对网络舆情治理进行人才赋能,应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文化传播团队,尤其是舆情监测机构更要注重新闻传播人才的技能化培养,对此国家要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长效开展,为基于网络文化传播的舆情治理实践提供可靠人才支持。

四、结束语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多元化、分众性、离散性等特点,基于网络文化传播提出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措施,如完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加强网络舆情主动干预、做好网络舆情教育引导、构建网络空间文化共同体,推动网络文化传播工作有序进行。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舆情治理要求的提高,要与时俱进探索适合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尽快走出网络舆情治理困境,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网络经济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 陈晨,党一邦.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J].文化产业, 2020(17):73-74.

[2] 陶琳,余奕桦.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法律对策[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3(02):100-105.

[3] 刘泳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06):95-99.

[4] 韩彦龙,吴书博,张鹤,等.河北省网络舆情治理路径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2):177-179.

[5] 张帜.智媒时代下网络舆情的特征、困境与治理策略[J].新闻前哨,2023(09):31-33.

[6] 张苏秋.网络文化传播生态:缘起、特征与治理[J].中国文化传播,2022(01):70-82.

[7] 袁菲.全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策略[J].采写编,2021(05):113-114.

[8] 张嘉欣.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研究[J].文化产业,2022(13):1-3.

猜你喜欢
传播机制网络文化
全民新闻报道背景下互联网朋友圈谣言传播机制探讨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