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2023-11-26 20:34张熙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学科素养数学课堂

张熙莉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需要拥有核心素养且能力全面的人才,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下,我国积极推行了“素质教育”理念,并对各学科课程改革指出明确的方向.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从明确教学目标、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创新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三个方面探究了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科素养;数学课堂;实践探究

数学是启迪学生智慧,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学科.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灌输”“机械练习”等教学形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但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单指提升学生学科知识这一部分,而是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基本能力,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一、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订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其中,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再提出了具体的分类:“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以上要求可看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而获得“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使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经验、提炼数学知识、创新发现数学内容,形成个体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主体为依据,优化教学设计,切实保障学生能够从活动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的认知能力水平、身心发展特征、学习需求都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既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切实获得能力提高.

教师在教学1~2年级的学生时,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此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过渡期,才刚开始接触系统的数学知识,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将其融入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中,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形成连贯性的、持续性的、渐进性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为“行为目标,通过数数活动,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和人,初步学会口头用1~10个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认知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量感,感受用‘数描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技能和基础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数感和量感,让他们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思维向抽象性过渡、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并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学习情感态度.

教师在教学3~4年级的学生时,主要培养学生的“量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初步几何直观、初步的数据意识、初步的模型意识”.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与1~2年级的目标要求形成一个明显的梯度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技能水平等都得到进阶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加减法、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行为目标,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过程,体会、归纳、概括加、减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增强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运算的正确率;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与1~2年级的目标要求不同,3~4年级的学生除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要学会从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获取到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5~6年级的学生时,主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经过前面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5~6年级已经形成了基础的数学意识,能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对较复杂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复习统计表、统计图、可能性等内容;行为目标,培养收集、整理和读取数据的能力,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实践动手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从数据角度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更加深入、综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后,自觉自主地运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思考问题,并学会用数据进行直观表达,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多种知识的结合运用,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综合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每一个阶段,教师都需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实施教学.教师只有明确好教学目标后,才能围绕其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掌握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节奏,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明确好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后续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一方面,教师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选择合适且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设计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适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才是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因此长期都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实际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更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新鲜感,从而在课堂上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演示的方法.1~2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具象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为主,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如教师可以学生为“教具”,挑选一名学生,以這名学生为参照物,进行“前后左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辨别方位的方法,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左边是谁?”让对应的学生自己站起来,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教室内的物体为“教具”,自行找出某一物体“前后左右”的物体,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以教室中具体形象的物体为“教具”,让学生逐渐将数学思维投射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课后这样的教学影响也还会持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发掘更多生活中的“位置”,且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参照物”的做法,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通过增加了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互动,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创新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教师不应只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还应该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连贯性、持续性的影响.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教师应改变传统机械重复训练的作业方式,重视对作业形式、内容的创新设计,在对学生进行课业“减负”的同时,提升作业的质量,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学生不同学段的需求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创新布置多样化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自觉完成作业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能从作业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与家庭成员互动的实践类作业.这一学段的学生写字速度较慢,而书面的作业完成起来,费时费力,所以教师就可以多布置一些实践类的作业,减少学生书面形式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两位家庭成员或者三样物体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完成家庭成员身高和物体长度的测量后,要分别记录下具体的数值,并用“米”“厘米”的数量单位进行表示,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进行分享,说说自己最开始预估的数值,以及测量出来的实际数值分别是多少,并让其他学生判断两种数量单位表示之间的转换是否正确.这种作业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实践作业形式也比书面作业更有趣,学生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到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内容和技能,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并为家校合作奠定基础,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多次复习,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又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选择学习小组,再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调整,然后布置一项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确定一个调查统计的主题,并自行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统计表和一个条形统计图,小组每名成员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教师设置一个大致的小组任务,为学生指出大致方向,剩下的交由学生自由发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协作完成任务时,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整个过程中,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数据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且教师在小组活动探究中融入了综合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自行提出数学问题,再交给其他小组的回答问题,或者小组内部人员分别完成,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记忆,自主地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逐渐养成用综合性的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结 语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创新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要秉持着“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研究,不断对教学内容、结构、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设计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通过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形成“三会”,获得“四基”“四能”,且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文库,2021(02):81-82.

[2]刘想平.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小学数学发展研究[J].学周刊,2021(05):37-38.

[3]陈珍.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1(04):65-66.

[4]郝轶.谈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3):9.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学科素养数学课堂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以分层考核法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