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邵黄芳
[摘要]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创”背景,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能力、服务资源、服务空间、服务内容四个方面的现状和困境,指出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从服务团队、虚实空间、服务平台三个模块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服务模式,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模式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应“及时收集国家、区域、行业需求,为大学生精准推送行业和市场动向等信息。加强对创新创业大学生和项目的跟踪、服务,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支持各地积极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求与投融资对接会”[1]。这为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不仅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中心,还是集知识传输、文化弘扬、教育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应主动作为,加强创新创业活动实践,逐步完善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深化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知识引领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服务内容。
文章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创新创业服务为核心,以转变服务观念、更新服务方式为先导,助推高校图书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和能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加强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现状
(一)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将视角转向创新创业服务,但是并未设置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多由图书馆馆员兼任,以开展基础性的信息咨询活动为主。面对既有深度又专业的核心问题,图书馆馆员面临一定的挑战,在创新创业服务的过程中表现专业知识不足、服务意识不强以及管理经验欠缺等问题。这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对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的进一步探索和提升。此外,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行涉及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律、企业战略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仅靠具有图情档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这也对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既要专而精又要广而博的高要求,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梯队上依然以图情档专业人才为主,对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服务资源有待完善
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倾向于围绕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来采购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这导致图书馆对响应用户群体新需求的及时性不足,未能快速契合用户需求,因此其需要积极引进和拓展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一方面,用户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尤其在创业项目初期阶段,不仅需要广泛且优质的相关课程资源作为基石,还需要大量多样化、专业化特色资源的支持,而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类资源已无法完全满足创新创业群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视角仍停留在对内服务的层次上,在社会上的活跃度不足,如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挖掘区域内的扶持政策、市场动向、产品销售、用户偏好等信息,使创新创业群体难以全面、系统地获得项目成果或产品设计的政策、数据、信息、知识等。
(三)服务空间有待创新
目前,高校图书馆依然以实体空间建设为主,而基于空间再造的热潮,空间的表现形式越加丰富多彩。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打造了集阅读、交流、休闲、娱乐、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但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其并未充分发挥作为知识中心和文化阵地的作用,也未参与校园创业空间的建设,未能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专业性强、氛围感足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研讨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以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需要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如打印机、投影仪、互动大屏、电子设备、文化环境、精神元素等。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设施设备虽然能为创新创业群體的项目研讨、活动开展等事项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便利,但是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满足用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成为仅具有学习功能的场所,而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没有采取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措施,造成各个空间利用率较低,未实现由“信息知识共享空间”向“创新创业服务空间”方向转型的突破。
(四)服务内容有待拓展
作为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重点仍放在教学支持、科研保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面向创新创业开展的服务甚少。部分高校图书馆虽为创新创业部门提供文献资源,但相应的服务形式也仅停留在表面,对服务内容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如在服务模块方面没有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栏目,相关文献信息多与其他资源整合在一起,专项的信息分类与推广不够显著;未能与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嵌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过程。此外,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多数高校图书馆未能充分抓住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机遇,在创新创业的服务理念、运作模式、场馆建设、活动开展等层面做出有力革新,也未能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利于图书馆在“双创”背景下的转型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构建
高校图书馆以“以人为本”为思想指导,以“创新创业研究”为理论基础,以特色化服务为基本要求,构建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服务价值的传递、扩散和升华,形成多元、互动和共生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一是组建创新创业服务团队,即由图书馆馆员、校内创业与就业处教师、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各行各业的资深专家或精英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团队,面向具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大学生,及时提供经济、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务和经验指导。二是建设线上虚拟现实的创客空间和线下独具特色的实体创客空间,实体创客空间通过配备5G网络、技术开发、文化氛围等软条件,以及支持VR体验设备、学习设施、投影计算机、智能机器等硬件运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重要载体。三是构建集资源推广、参考咨询、信息共享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用户之间、企业之间、用户与企业间的多层次、高维度的创新创业交流,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化孵化服务的开展。
(一)组建创新创业服务团队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具有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对现有的图书馆馆员,高校图书馆要扎实推进长期进修计划或短期创业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其思想敏锐、主动担当、精准高效服务的能力。首先,树立创新创业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主动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的理念,将图书馆资源和创新创业服务有机整合,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深入企业调研,跟踪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及时把握当前市场前景及需求动向,对创新创业群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做好指导工作。其次,积极输出创新创业服务。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团队中挑选一批年轻有为的骨干成员,承担创新创业知识服务宣讲工作,如深入开展惠企减负政策宣讲,骨干成员应讲清政策要义、申报途径,帮助创新创业群体全面了解大众创业扶持项目的管理办法政策、政府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大学生创业(开业)补贴政策等,并为他们提供科技、专利、标准、成果评估等专业咨询服务,进一步辅助创新创业群体用好资源、用足政策。最后,深度嵌入创新创业项目活动。高校图书馆通过嵌入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在创业项目的启动准备、前期策划、具体实施、中期检查、后期执行、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给予关注和指导,并提供科技查新、论文撰写、信息搜集、专利检索等深度服务,与项目实施流程无缝接轨。
(二)线上线下建设特色创客空间
1.虚拟空间
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创新创业知识点紧密结合,构建资源重构、数据表达、信息共享的虚拟空间组织结构,保障线上空间门户的易获取性、可互操作性、资源利用性、web可维护性等,通过多种形式应用于创新创业场景,打造与实际创新创业高度结合的高仿真、沉浸式、可交互的一体化学习虚拟社区,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即时性、专业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以用户体验引领服务升级。虚拟创客空间主要包括虚拟实验室、数字资源和智能技术三个方面。虚拟实验室是整合了工作氛围、工作环节、操作平台等要素的虚拟环境,是创客将自身的想法贯彻落实的实训基地[2]。数字资源基于资源共享机制可进行建设和使用,通过一体化学习虚拟社区和社交系统,创客可以随时进行线上交流,突破实体空间的限制,有效地补充实体空间的功能,满足创客移动式交流的需求[3]。智能技术通过在虚拟创客空间的建设中,运用区块链、云计算、VR、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设计工作空间,促进创新创业群体有针对性、有逻辑性地利用虚拟创客空间基础设施,有序开展创业活动。
2.实体空间
高校图书馆应以用户创新创业需求为核心,打造实体服务空间和模式,根据创客空间的运作方式,对功能进行分区,将空间设计分为活动聚合型、社交媒体型、创意孵化型、技能培训型以及投资驱动型。活动聚合型空间主要以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类创业竞赛为主,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提供场地和服务。社交媒体型空间为创客搭建创意碰撞交流的平台,创客可在其中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4],协同跨领域伙伴进行合作,各自展示相关作品文化和主流价值,促进彼此互相学习、交流、借鉴。创意孵化型空间以灵感和知识贯穿始终,整合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制作等需求,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建设成集文化开发、动漫创意、新媒体以及衍生产品开发等功能齐全的创意孵化中心。技能培训型空间主要探索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为创新创业群体进行深度培训,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投资驱动型空间针对创业产品原型开发过程中亟须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邀请投资人、投资机构进行考察,帮助创新创业群体与其建立长久合作的联系纽带,促使其提供融资服务,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5]。
(三)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平台
1.资源整合
创新创业資源是开展创新创业服务的重要基础,高校图书馆在保障学科专业的资源供给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类资源建设[6]。一是网络资源的收集与整理。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网络优势,汇聚、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开资源,基于视频课程、创业资讯、法律常识、知识产权等多个模块进行分类,形成一套完备的网络资源建设架构。二是购置创新创业数据库。高校图书馆积极引进“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数据库”,以提供宏观的创新创业基本方法、公司经营理念、行业热点分析等资源,支持微观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培训、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等资源检索。三是自建创新创业资源库。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结合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自有资源的结构特点定制、新增数据类型,使平台可支持自有数据,并在提供自建库元数据的情况下,实现自建数据库的整合对接。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通过调研相关的政府政策、报告、企业运营、产品设计等资料,对多种资源进行去污、查重、合并、索引等,形成统一的元数据仓储。
2.参考咨询
高校图书馆应基于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平台,根据创新创业群体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的需求,为其提供具有网络时代性且实时、便捷、高效、精准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一是全天候服务。该平台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全天候实时在线智能语音客服、人工智能语音导航系统,开通全渠道智能客服与人工智能语音系统等具体板块,可全天候处理读者咨询或疑问,自动完成专利查询、业务预约、文献下载、专项问答等操作,进一步提高服务响应效率。二是全过程服务。基于创新创业行业分析、项目申报、管理架构、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过程,高校图书馆针对创新创业群体在每个环节的不同需求,深入挖掘信息,提取专业知识,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宏观掌握大学生创业发展情况,帮助其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三是全方位服务。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创业历程、企业发展、企业规模、企业产品等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通过对创新创业群体的创业整体情况的宏观把握,结合其广泛、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利用智慧化服务系统向其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3.信息共享
高校图书馆作为具有较强知识属性和人才优势的文化组织机构,应积极深挖信息,实现资源高效共享,完成对不同类别知识的信息转化和资源转移。一是加强多元主体合作。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聚合企业、政府、金融、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和其他院系等部门协作,通过多元主体的联动与交流,打通创新创业热点捕捉、信息梳理、成果转换等环节,使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信息畅通。二是隐性知识显性化。高校图书馆搜集整合、加工处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并按照不同等级、不同对象、不同形式进行分类,在现有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对隐性知识、高阶知识的准确概括和显性化处理,并及时高效地传递给创新创业群体。三是信息资源精准推荐。基于对创新创业群体需求的调研,高校图书馆利用信息推送技术主动向其推送所需信息,使其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竞赛准备、专利检索等,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信息支撑。
三、结语
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图书馆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其除了开展传统的借阅服务,还应成为更积极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者。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更要借助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竞争情报服务能力,以创新创业服务为总体目标,在知識转化、专利申请、课程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重新定位,向创新创意集聚中心转型升级,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技术转化,深层次把握创新创业的教育价值,以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形成有效供给、精准供给、创新供给的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10-12)[2023-09-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2]彭飞霞.基于虚拟工作场的创客空间构建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3):3-10.
[3]郭文静.高校图书馆移动创客空间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06):49-51.
[4]白玉丽.创客空间的布局模式及设计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9.
[5]姜薇.SOHO中国战略转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21.
[6]杨军,郭艳燕.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探索[J].文化产业,2023(05):88-90.